銀子
作者:靜玄      更新:2021-08-15 04:57      字數:4591
  銀子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裏隻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製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係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製錢一千六七百文了。鹹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製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製錢):

  ??糧食價格

  ??很多曆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係,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準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麵(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製錢):

  ??結論

  ??根據上麵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采用以下換算係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隻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

  ??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麵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裏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製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製度主要是“庫平營造製”,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準製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製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餘。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製的計量單位。一“兩”,一“錢”。

  ??1930年代,南京zf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製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製”改革為“市製”,為與國際接軌,將“市製”與國際標準製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一公裏等於二市裏。“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製”。“市製”與“庫平營造製”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製與公製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製重量小,市尺比營造製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製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製改革。

  ??北洋zf時期在幣製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製度是以銀兩為單位,製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製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製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zf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製)。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製改革使全國的金融製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製改革是南京zf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製,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製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曰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zf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製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zf決定進行幣製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裏掏出麵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裏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製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豬肉隻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隻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隻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隻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麽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裏掏出麵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