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零章 政黨
作者:半埂草      更新:2021-08-15 03:56      字數:3610
  彥希望自己的團體能夠更團結,並且團結更多的力量共同的藍圖而努力、奮鬥。

  ??結黨是否必然謀私?在權力均衡體係不夠完善的情況下,似乎也是必然的,就好像李彥現在若是能夠建黨,肯定會大肆起用黨內的官員,雖然他的出點可以說是為了共同的藍圖,隻有這些有共同目標的人,才會形成合力。

  ??思前想後,李彥覺得眼下建黨的條件還不成熟,這個時候建黨,差不多是將他們這個群體豎成靶子,讓朝野的反對派猛烈攻擊。

  ??雖然不能公開建黨,李彥卻希望原來鬆散的複遼係、華夏係,能夠形成更緊密的群體:“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和目標,不會因為個人私利而失去行動的一致性。”

  ??事實上,複遼係已經有一個比較成形的組織係統,那就是講武堂、講武學堂和兵戰俱樂部,遼東為戰而生,軍事始終是核心,遼東的民政就是軍事後勤,因而這個係統基本囊括了複遼係的核心成員,包括包有才、鄭書、茅元儀等人,也都是講武堂成員。

  ??而現在參與中政權,這個體係顯然要進行改變。

  ??此外,以華夏社為核心形的華夏係,在思想上也比較傾向於新政,加上因為利益和立場關係,會站在新政這邊的商人群體,他們也基本上參加了幾個技術協會、海商協會、工商協會等等。

  ??李彥希望對些體係進行梳理,形成金字塔式的政治機構,各種協會、會社吸引商人、士紳和讀書人加入,成為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像華夏社這樣的精英會社要注意吸收精英,作為中堅階層存在;此外還需要一個組織性更強的會社,將那些目標明確、信念堅強的人員吸收進來,成為核心力量。

  ??晚明文人結社已經比常見多以文學製藝的名義出現當然像李彥他們這種極受矚目的高官顯然也不適合加入會社,作為指導倒是可以的。

  ??華社原本是出版、行報刊的報社,因為吸納大量的撰稿和編審,後來又辦了華夏學堂,儼然成為溫和新學的祥地這裏出去的人,因為思想上同傳統的士大夫、官吏有所不同漸形成了一個華夏係。

  ??與複遼係比較起來。華夏係組織更鬆散。充其量就跟當初地東林黨差不多。李彥地意思。是在華夏社下。增加一個華夏學社華夏學社。來吸引華夏係中想更開明地那一部分。

  ??此。他們手上地一些學堂及華夏社設在各地分支。也可以組織相類似地學社當然名字可以不叫華夏社。而且最好是不要叫。但是在目標、組織原則方麵。可以盡量一致。各社再以聯盟地形式。形成一致步調。這就是將來地中堅力量。

  ??華夏學社地組織構建。李彥交給了夏熙、宋鍾國。夏熙在華夏社中影響很大。而宋鍾國在這方麵更有經驗。畢竟現在地講武堂體係。他曾經全程參與。非常熟悉。

  ??而講武堂作為軍中體係。將獨立存在。

  ??以華夏社和學堂為中心。構建各地地學社。形成中堅力量。

  ??而其中地精英分子。則可以挑選出來。加入華夏學社。並依托華夏書院。進行交流溝通。

  ??而像李彥他們這些核心層,基本上就會涉及到很多私密,將限定為一個規不大的小圈子,李彥正式定下名字,就叫共和社。

  ??雖然說最終商定的架構,距離李彥理想中的目標還要差很多,不過通過這些複雜、分散的會社,基本上能夠對下麵的成員和組織形成影響,並在需要的時候,取得一致的步調,應該說也是挺大的進展。

  ??“咱們結黨、結社,根本目的還在於團結,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來實現咱們的藍圖,”餐桌上,大家也隻是討論基本的原則和方向,至於細節,那還要繼續研究和完善,不過時間上也會比較緊,李彥希望能在明年春天的國士推選中,就揮作用,如果能夠在國士院中控製局麵,那自然最好。

  ??說到國士推選,大家神色都挺嚴峻的,畢竟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還比較弱,如今隻有依靠華夏社,還有工商行會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希望有更多的“自己人”,能夠給推舉上。

  ??晚宴過後,李彥特地將夏熙、石柱國、宋鍾國給留了下來,商量國士推舉的事情:“如今地方上已經開始運作,不過最後的操作方案還沒有出來,眼下看來,最可能擁有推舉

  ??舉權的,先是有功名在身的士紳,舉人以上功名、的朝廷官員,這些是毫無問的;秀才、監生基本上也能夠獲得資格;童生就很難說,我是傾向於到了一定年紀的童生,也都可以參加推舉,特別優異,也可以被推舉。”

  ??夏熙點了點頭說道:“擁有推舉權越多,則於華夏社的成員更有利,畢竟經商聲名往往能夠布達州縣,獲得更多的票數。”

  ??“然也,若是人多,則不容易為收買、串連,而報刊更容易揮公而告之的作用,”石柱國也點頭稱是。

  ??“石社長說得好,若隻是舉人、官吏,肯定讓那些老腐的家夥占了便宜,”宋鍾國咧嘴笑道。

  ??李彥點點頭,能夠讓更多的人擁有推舉權,自然是他想要達成的目標,不過,朝中的阻力也很大,有人認為進士、舉人和秀才都有一張相同效果的推舉票,這簡直就是沒有上下尊卑。

  ??有些觀念要改來很難,何況地方上如何操作也是一個問題,因而這第一次國士推舉,所涉及的範圍必然有限,也就是說,能夠參加推舉的人群,會受到一些限製。

  ??“最可能的,還是擁有秀才上功名,以及各地的鄉老、有名望的士紳,這就可能擴展到祖上三代以內有功名的人家,總而言之,你們先根據這個情況,推演一下最終的結果,年前怕是就要定下來,咱們得有針對性地想些辦法!”李彥想了想說道。

  ??“此外,就是有望的鄉紳如何界定,估計會以在鄉間所行善事等為主,譬如捐贈、捐建橋梁、道路、學堂等等,”李彥笑了笑,曆朝曆代,都有“捐”這一說,譬如國子監監生的身份本來很清貴、重要,監生可以直接參加會試,監生就有“舉監”、“貢監”、“捐監”之分,而到了清朝,都可以直接捐官,這種為鄉裏捐建橋梁、學堂,給予鄉紳的名號,可謂理所當然。

  ??夏熙笑了笑道:“這個事,可以讓商會出麵,所謂日行一善,想來很多人是願意的。”

  ??李點了點頭,若是這一條能夠確定下來,那麽很多商人就可以成為國士候選人,無非就是花點錢而已,卻能獲得可觀的政治、社會效益,有實力的商人,自然願意。隻要能成為候選人,接下去揮的空間就很大了。

  ??李彥又和眾人商量了一些他的細節,如今具體的操作辦法在內閣尚沒有商定,他們也是就可能的做法進行商討,評估可能帶來的影響,力爭對己方更為有利。

  ??此是將一些要做的事情先行布置下去,可以和會社的組織在一起辦,能否組織好這次全國性的推舉,顯然還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因為年後很快就要展開國士的推舉,李彥找了個機會,在內閣會議中,提起有關國士推舉的議題。

  ??按照有明一代的慣例,推舉、包括科舉這些都屬於禮部操辦,李彥提出,國士院的地位超然,再由禮部來操辦,顯然並不合適,而國士院事關國家法度、未來大計,因而提議專門設立一個機構,進行操辦,待推舉結束以後,可成為國士院的下屬機構。

  ??此外,就是對於推舉過程的監督,則應當由三法司抽調精幹力量,在各自的職權範圍內,對推舉行為進行審查,以確保過程的公正、公平。

  ??因為之前已經有所溝通,並且圍繞國士院是不是要辦,國士院能有哪些權力,朝野內外曾經爆過一場持續很久,一直到現在都還在進行的論戰,對於這些大的原則和方向,已經達成共識,所以很快就先確定下來。

  ??正如李彥所預想的那樣,爭論的焦點,先就出現在推舉人、候選人的資格上,這個問題,同樣爭論很久,但卻一直無法形成妥協和一致。這一次,李彥放棄了原先一直要求盡量放開這兩種權力的做法,同意提高門檻,還是將推舉人的資格限定在考中院試,獲得秀才功名的士紳。

  ??除了這些有功名的人,三代以內出過舉人的家族,可以增加一人參加推舉,五代以內有過進士的家族,同樣可以得到一個名額。

  ??而李彥所關注的“名望卓著”的鄉紳這一點,竟然也沒有什麽正義,隻要是捐建橋梁建築、出資興辦學堂的鄉紳,經鄉老推舉,地方官認定,也可以獲得相應的推舉和候選資格。(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