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回 血色戰場
作者:半埂草      更新:2021-08-15 03:56      字數:4235
  弱弱地說一句,偶終於回來了!本來隻請兩天的會是兩個月,碼字全憑一口氣,這口氣泄了,竟然就一瀉千裏了。幾次打開電腦中的文檔,都接不上來,這一次,經過幾天的醞釀,終於能夠重新開始,有了這口氣,有了這個開始,後麵就好說了!希望大家還能找到看書的樂趣,多謝大家,為之前的斷更,說聲抱歉!弱弱地做個保證,這個月,爭取全勤吧!然後,堅持到!

  ??——————————

  ??正麵的戰場膠著而激烈,這是一次數萬人的正麵會戰,明軍的身後就是湯站堡,身前是數萬建奴大軍。

  ??東江軍精銳雲集,發起這次罕見的主力決戰,這場戰鬥的勝負,甚至可以說將會決定雙方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

  ??如果東江軍能夠贏,哪怕隻是擊退眼前這數萬建奴大軍,那麽從此以後,明軍在遼東戰場上,將徹底占據優勢,他們甚至可以改變之前的蠶食策略,改為主動進攻,大軍威壓,進一步地壓縮建奴的生存空間,從而逐步恢複遼東故土。

  ??反之,如果東江軍輸了,東江軍精銳遭到嚴重的損失,那麽之前建立的三個方向聯動的戰略逼迫態勢,就會缺了最為關鍵的一環。

  ??要知道,東江軍是目前遼東三鎮當中,軍力最強的一個鎮,如果他們的力量遭到根本性損害的話,那麽,不僅東江鎮將喪失進攻,甚至牽製的能力,也將表明複遼軍的實力,還是不足以和建奴正麵對抗,還是的繼續采用之前的戰略戰術。

  ??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湯站堡之戰,對雙方的意義都極為深遠。

  ??作為東江軍的最高統帥,親臨一線指揮地駱養性臉色凝重,全然沒有平時大大咧咧的模樣。

  ??正麵戰場的作戰情況不斷報到他這裏,他甚至也能夠看到戰場上發生的情況,但是卻無法進行更多的調整。

  ??複遼軍係統地戰術動作。都有作戰操典可以參照。眼下在戰場上發生地這些。全部都是操典上有過地戰術。戰場上地指揮官。隻要讓手下地士兵。按照操典。在合適地時候執行標準地戰術動作就是。

  ??對於對抗建奴地車。複遼軍已經有豐富地作戰經驗。並摸索出一套應對辦法。也就是遠則用炮轟。打中了。可以破壞車;打不中。也可能殺傷車後麵地步兵。

  ??車在戰場上地作用。有點類似後世地坦克。不過速度更慢。本身也不能提供火力。應對起來也不會那麽複雜。

  ??複遼軍雖然已經開始將火炮集中起來使用。以充分發揮火炮地殺傷力。不過。受到這個時代火炮威力、射速等方麵地限製。要想憑借火炮徹底打掉車陣。是不太現實地。哪怕是直射命中。一些小點地野戰炮都無法擊毀一輛車。

  ??等到車畢竟以後。火炮隻能回撤。然後用重步兵頂上去。

  ??重步兵結成地密集槍陣。頂住建奴地車。使其不能衝入明軍地陣線。而長槍兵身後地火銃兵、擲彈兵。則使用不同地方式。不斷殺傷車後麵地步兵。

  ??前麵的長槍兵頂住車,後麵地長槍兵就用槍杆推搡,有的車就給推得發生了側翻,從而失去威脅。

  ??車後麵地建奴步兵,在靠近以後,會試著用弓箭直射,甚至直接撞向槍陣,試圖衝開眼前刺蝟一樣的長槍陣,其結果往往是身上多了幾個血窟窿。

  ??東江軍地重步兵全身披甲,都是一式的重型板甲,由重步兵組成的戰陣,就好像是一座鋼鐵的堡壘。

  ??如果說,之前的明軍通常用車陣抗衡建奴的騎兵,那麽複遼軍的重步兵就是車陣,與車陣相比,重步兵的機動能力更強,防守不弱,防守中的攻擊性則更強。

  ??建奴的車雖然高大、厚實,但是在遭到炮火侵襲過後,已經一片零落,明軍的炮火射擊頻率高,又是開花彈,建奴衝陣的步兵遭受到極大的損失。

  ??這是一場冷兵器,同正在興起的熱兵器之間的戰爭。

  ??陣型混亂的步兵無法衝開東江軍的重步兵陣型,而在較近的距離上,明軍的火炮,以及投擲性火器,站在土台上的幾排火銃手,又用更密集地火力傾瀉在建奴軍的頭上。

  ??一時之間,正麵雖然僵持著,但形勢開始逐漸偏向明軍。

  ??然而,站在土台上指揮作戰的駱養性等人,並沒有因此而鬆一口氣,因為建奴最精銳的騎兵尚未出動。

  ??不能打垮建奴的騎兵,之前的一切戰果都會化為烏有。

  ??在車無法破陣的情況下,正麵的交鋒已經淪為單方麵的屠殺。

  ??雖然,東江軍也有傷亡,特別是那些提供掩護的火銃兵,在與那些竄進來的建奴單兵搏鬥時,難免有所損傷。但是憑借著嚴格訓練出來的精良戰技,以及有利的戰場形勢,一個火銃兵的傷亡,都能抵消對方幾個,甚至十幾個突進來的步兵。

  ??如果上升

  ??戰鬥中的戰損率,那這個對比將更為誇張。

  ??因為,披甲的重步兵幾乎沒有損失,特別是在對方剩下的車也給推翻以後,失去了車依靠的建奴步兵,更是沒有絲毫對抗的可能。

  ??亮的號角聲中,重步兵的陣型突然一陣顫動,鋼鐵的洪流緩緩一陣,然後向前撞去,明軍的重步兵開始發動反擊。

  ??建奴的作戰傳統,陣地戰一般是精銳的重裝步兵在前麵衝,打開缺口以後,再由騎兵破陣擴大勝果。

  ??除非是擊潰戰,不然步兵一旦結成嚴整的陣型,騎兵即便擁有很大的優勢,也必然要付出一定的傷亡代價。

  ??過去,建奴習慣騎兵一衝,明軍立潰。但是在這幾年的遼東戰爭中,形勢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遼東的明軍,也開始死戰不退,不僅有步兵陣,還有地麵障礙工事,每一次正麵交鋒,建奴都要損兵折將。

  ??因而,最近的戰事之中,建奴已經很少在正麵作戰的時候,一開始就用騎兵衝,他們承受不了那個損失。

  ??以前,哪怕是損失了糧草兵士,還可以“以戰養戰”,現在這個方法已經不管用,明軍地強大,讓他們的防守很牢固,一般的城池,少量的建奴軍隊無法攻取,如果要集結大軍,依靠海上、水上的機動能力,明軍同樣可以集結重兵,來個重點布防。

  ??何況,明朝在遼東也不像過去,在廣袤的土地上耕種莊稼,建奴遊騎可以處處出擊,明軍根本無法防守。

  ??如今,明朝的遼南鎮、東江鎮,隻是在金州、鴨綠江防線後麵才會種地,他們似乎並不急於擴展耕地,這就使得建奴無法進行襲擾。

  ??雖然在鴨綠江一線,建奴還有機會渡江侵襲,但是,在明軍控製了水麵的情況下,建奴能夠過江地隻能是小撮人馬,而這些小股騎兵,一旦暴露了行跡,就會遭到明軍精銳騎兵的追殺。

  ??明軍的精銳騎兵,不管是在裝備,還是訓練程度,甚至馬匹上麵,都絲毫不比建奴精銳遜色,而且在內線作戰,他們能夠得到各方麵的支持,擁有這樣的機動力量,建奴地騎兵小隊想要全身而退,幾乎不可能。

  ??在嚐試了多種騷擾侵襲方式以後,建奴駭然發現,他們已經不能夠從對麵的明軍控製的地方獲得補充。

  ??一旦無法獲得這種補充,後金與明朝在國力上地差距立刻顯現出來。

  ??明軍越打越多,而他們隻能是越打越少。

  ??複遼軍想要兵員,可以從各地征調,也可以在山東、天津、河北等地征召,不管如何,隻要資源足夠,明軍幾乎擁有取之不竭的兵源。

  ??建奴雖然也可以從轄地征用民壯,建奴也確實這樣做了,但是,征用民壯意味著耽誤農時,而最近幾年,每到這個時候,明軍都會出兵襲擾。

  ??明軍一旦出兵,建奴就不得不應,耽誤農時也不可避免。作為遊牧民族,建奴對農時的依賴不會那麽強烈,但多少會受些影響。

  ??幾經折騰以後,建奴在靠近遼南、東江以及遼西的地方,土地大片荒蕪,原來地遼民,要麽是逃到明軍控製的地方,要麽是給建奴強製遷到遼陽、沈陽周圍,以及撫順等地。

  ??在這個遷徙的過程中,也有大量的遼民逃亡。

  ??讓建奴更加鬱悶的是,明軍每次出動,也似乎學著他們,都要破壞城池、掠奪人口。

  ??他們都不知道李永曾經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在遼東,人口才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而不是土地。

  ??最近幾年,複遼軍在遼東地策略就是穩固防守,同時盡可能破壞建奴統治的經濟、人口基礎。

  ??這一策略,無是極其成功地。

  ??在不斷放血的情況下,建奴能夠造成地破壞已經微乎其微,自身的實力,反而每況愈下。

  ??原本,他們還能夠通過蒙古,從中原交換一些必要地戰略資源,譬如鐵器、鹽、茶之類,當明軍的遼西軍逐漸強硬,並且專門對那些奸商進行打擊以後,這個途徑能夠獲得的物資,也越來越少了。

  ??何況,這本來就是要高價交換的,並不能讓建奴的實力得到充實。

  ??正因為如此,建奴已經無法承受太大的損失,又不能容忍這種狀況繼續惡化,這也是努爾哈赤盡起大軍,征伐東江的緣故。

  ??他或許也已經看到,隻有打破明軍鐵鎖橫江似的封鎖,才能夠打開建奴的生存空間,要不然,他們終有一天,將要窒息而亡。

  ??努爾哈赤幾乎傾國而來,這一次,他不得不戰,也已經做出了巨大損失的準備,毅然投入大量殊為珍貴的炮灰。

  ??明軍陣前,作為炮灰的建奴步兵死傷慘重,在他們的身前,是鐵流滾滾、發起反擊的明軍重步兵。

  ??而在身後,則是建奴的督戰隊。(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看小說到文學網

  ??)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