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回 京城形勢
作者:半埂草      更新:2021-08-15 03:56      字數:3820
  天啟四年十月,遼東三路大軍大舉發起攻勢,這是薩爾滸之戰以後,許多年都不曾有過的事情。

  ??戰事發起之處,有關的戰報送到朝中,朝野一片嘩然,有人為之歡呼雀躍,認為這是揚我國威的一件事情。

  ??遼東戰事糜爛至今,屢戰屢敗,雖然這些年在防守上做得不錯,沒有再繼續喪師失地,但強大的大明帝國,麵對區區建奴,竟然是數年無功,有人憤懣,對於此戰也抱有熱烈的期望。

  ??市井之中,支持者多,都盼著這次戰事能夠贏得勝利,雖然這幾年都是防守,但在積弱已久的遼東戰場,防守成功也可以算作大捷,這樣說來,遼東這些年也確實取得了不少大捷。

  ??人們最津津樂道,包括鎮守遼東的幾位大人和將軍,其中最顯赫的無疑是以大學士、兵部尚書銜坐鎮山海關,統領薊遼、天津、登萊軍務的孫承宗。

  ??自從孫承宗出關坐鎮,遼東一改熊廷弼、袁應泰、王化貞時期的頹敗,數次挫敗建奴,雖未能複遼,但對於連敗的大明來說,已經殊為難得。

  ??在民間,孫承宗現在的名望,差不多達到當年力挽狂瀾的於謙於少保的程度。

  ??其次就是鎮守遼西的平遼總兵官,左都督王國興,王國興鎮守遼西之後,裁汰冗兵,訓練新兵,終於穩定了遼西的戰局,並且打造了一支精幹的強兵,幾次防禦作戰的成功,都有他的功勞。

  ??相對來說,坐鎮遼海的李彥以及遼南、東江的將領,民間地消息就不是太多,這也是李彥刻意追求的結果。他不想太過引人注目。

  ??即便是孫承宗、王國興等人的名望,也僅僅是局限在民間,之所以有這樣的名望,那還是華夏社著力宣傳的結果。

  ??在朝中,因為黨爭,對於孫承宗的攻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當年。熊廷弼第一次經略遼東的時候。也曾經將防守做得很好,但卻因為建奴地幾次騷擾,而遭到不斷彈劾,最終去職,才有了袁應泰地殉職,以及遼沈大敗。

  ??當然。熊廷弼在應對建奴騷擾。以及地方守禦地組織上。也未能做得盡善盡美。特別是對國庫地消耗方麵。讓朝廷始終難以安心。

  ??相比於熊廷弼。孫承宗和王國興地組合。無疑表現得更加出色。但是。這並不能夠讓他們免於被攻擊彈劾。

  ??魏忠賢一直都知道朱由校地心中。能夠得到他寵信地。除了客氏以及他自己。一些內官以為。還包括三個人。而這三個人如今都在遼東。

  ??這三個人就是最早任錦衣衛千戶時保護皇太子以及朱由校地駱養性。還有同朱由校誌趣相投地李彥。以及後來朱由校地老師孫承宗。

  ??在這三個人當中。李彥與駱養性一去遼東數年。遠隔重洋。雖然遼東事重。他們地消息經常隨戰報出現在朱由校麵前。畢竟長久不見。而且他們地位置。也很難影響中樞地決策。久而久之。魏忠賢也就不怎麽將二人視作威脅。至少是在當前。還不算主要地威脅。

  ??孫承宗則不同。孫承宗是大學士。兵部尚書。位高權重。對中樞地影響毋庸置疑。而且他常駐山海關。手握重兵。回轉京城。也不過是數天地時間。所以魏忠賢一直很忌諱孫承宗。攻擊彈劾。未曾斷過。

  ??此前,閹黨不斷攻擊孫承宗“暮氣”,就和當年有人攻擊熊廷弼固守一樣,認為孫承宗不思進取,不能複遼。

  ??與熊廷弼當年麵對地情況不同,當初朝野間的爭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政策上地紛爭,有些公允之言,發展到現在,差不多已經成為“為爭而爭”,全然成了黨爭的戰場。

  ??隻不過,在遼沈、廣寧大敗之後,這樣地論調並沒有市場,加上孫承宗命硬,幾次關鍵時刻,又憑借守城取得幾次大捷,這才留在遼東經略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兩三年。

  ??這一次孫承宗抓住機會,商定三路出擊,此前並沒有上報朝廷,待到發兵以後,才有了第一份戰報,看到這份戰報,魏忠賢覺得機會來了。

  ??在魏忠賢地授意下,已經羽翼豐滿的閹黨改弦更張,開始攻擊孫承宗輕動刀兵,而且不經過聖裁,擅自用兵。

  ??與民間對遼東用兵充滿希望不同,雖然說過去兩年多間,遼東的防守都做得不錯,不過此前的遼沈、廣寧大敗,在朝臣的心中還有陰影,這也是此前閹黨攻擊孫承宗保守,而不能起到效果的原因,大家都覺得,眼下的情況能夠守住,已經很不錯了,要是冒進的話,很可能會向當初想要收複撫順的袁應泰,以及揚言用六萬兵複遼的王化貞一樣,鬧出笑話來。

  ??不曾想形勢陡然間出現了變化,一直力陳穩固防守的孫承宗,突然動用三路大軍,全力出擊,儼然成了冒進一派。

  ??不放過任何黨爭機會的閹黨,反倒是拿起了之前反對他們的論調,開始攻擊孫承宗冒進輕敵。

  ??此時,閹黨正死死盯住熊廷弼封疆一案,攻擊東林黨收受賄賂,包庇熊廷弼,並且抓了汪文言;現在又攻擊孫承宗,試圖一舉解決東林黨這個反對派。

  ??有明一代,黨爭貽害無窮,而且越到晚期,黨爭越是混亂,到了閹黨時期,不僅毫無原則,而且開始動用政治迫害。

  ??如果說之前東林黨與浙黨,與三黨之間的鬥爭,雖然也談不上原則,但是其手段無非就是言官的彈劾、問責,然後被攻擊者辭去官職,或者是被剝奪了官職,譬如李三才,方從哲等人都是如此。

  ??到了閹黨時期,東林黨還是老一套,不斷地上疏彈劾魏忠賢,當然不會有什麽效果,但是閹黨就不同了,魏忠賢提督東廠,掌握錦衣衛,他要看誰不順眼,隨便找個理由,就將人投進了鎮撫司大牢,想怎麽辦,就怎麽辦。

  ??在曆史上,魏忠賢曾經用詔獄迫害致死很多東林黨人,其中包括汪文言,也包括“六

  ??所謂六君子,包括了楊漣、左光鬥、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等人,其中楊漣已經是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左光鬥是左僉都禦史,為都察院都禦史的副職,都是三品高官,也被殘酷地在詔獄中折磨致死,縱觀曆史,殊為罕見。

  ??至於後來的七君子,更包括了名動天下,士林之望,位列九卿之一的左都禦史高攀龍。

  ??天啟四年十月,雙方的矛盾已經越來越尖銳,而手握大權的魏忠賢也越來越不能容忍同他作對的東林黨。

  ??作為華夏社的主筆,石柱國如今已是名動天下,朝廷也曾有意招他為官,不過石柱國一直都表現得很低調,也拒絕出仕。

  ??石柱國對自己如今的位置有著充分的認識,華夏社已經形成一整套的運作模式,旗下包括了出版、輿情兩個主要的科。

  ??華夏社依靠先進的印刷技術,以及逐步完善的發行網絡,已經成為大明首屈一指的出版巨頭,毫不誇張地說,要是石柱國願意,隨便說一句話,都能傳遍大江南北。

  ??對於華夏社的未來,李彥曾經同石柱國描述過,那就是無冕之王。

  ??這樣的說法曾經讓石柱國很吃驚,經過李彥的解釋,他很快明白了這個頭銜所代表的意義。

  ??在李彥的構想中,都察院依然是衙門,禦史也是官員,官員衙門之間,關係都是相當複雜的,大明到了今天,貪腐遍地,禦史所發揮的作用很有限,而在未來,所謂風聞言事的職能,將會為報刊輿論所取代,

  ??同都察院以及科道官不同,報刊具有民間的性質,來自於民間,而又在民間流傳,報刊要到民間采風,要是那個官員**了,報刊可以將情況登出來,百姓的呼聲可以通過報刊抒發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也讓上麵的官員看到,就可以起到言官的作用。

  ??報刊在民間流傳,百姓都能看到上麵的消息,朝廷的政策可以廣而告之,因而是最佳的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工

  ??在李彥的構想中,報刊同民間的輿論,可以構成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對官府起到監督作用,對百姓起到教化作用。

  ??相對於入朝做個低品級的小官,石柱國對李彥的構想更感興趣,事實上,在京城,在清流當中,石柱國的帝國,也早就超越了一般的禦史,與鄒元標、馮從吾等人平起平坐,風頭一時無兩。

  ??當然,石柱國雖然不願意出去做官,但是這些年在華夏社名聞天下,又通過科舉或者各種途徑出去做官的,也並不在少數。

  ??此外,還有一些讀書人成為華夏社的特約撰稿人,其中也有人通過這個載體成名,而後為官。

  ??受到華夏社影響的還包括那些經常閱讀華夏社印刷物的讀書人,官員、士紳,事實上這些群體,不讀華夏社出版物的基本沒有,而看得最多的就是《華夏時報》、《華夏文學》等等。

  ??這些讀者,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華夏社一些思想理念的影響。

  ??在不知不覺間,一個可以成為華夏係的官紳和讀書人的群體,已經隱隱成形。(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 .,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