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回 盟友
作者:半埂草      更新:2021-08-15 03:56      字數:3604
  光鬥再次主持屯田,在看到徐光啟主持的治水工程進後,本是抱著極大的期望,沒想到還是會遇上老問題,不過他並不打算就此放棄。

  ??他一邊組織田地丈量,登記在冊,盡可能調整田地,使得那些無主的田地可以集中成片,從而組織屯墾,又想辦法與那些大地主溝通,希望他們能夠配合朝廷的屯墾大計,所得到的響應卻很少。

  ??“為什麽他們寧願看著土地荒蕪,也不想組織屯墾?”李彥一直關注屯墾的進展情況,知道出現新的問題以後,就來工部視察工作。

  ??雖然說李彥插手自己的工作,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好在左光鬥認為李彥是為百姓謀福利,就比較配合。

  ??至於個中原因,左光鬥也做過了解,無非就是不希望出錢,要想讓荒地變成良田,不是有人就可以的,需要耕作,需要修造水利,還需要種糧投入。

  ??地主不肯在地上做出讓步,有地的自耕農,或有地種的佃農,都不會願意種植這些荒地,而無地的流民,他們又沒有能力對荒地進行投入,他們甚至連肚子都吃不飽,家無隔夜糧,自然不可能有種糧,也很難熬到季末糧食收獲。

  ??想要屯墾荒地,以朝廷組的屯墾來說,並不是招募到人手,有田地可種就行的,還需要提供農具、牲畜、種子,乃至一季的口糧,以及組織修建水利工程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佃農無力投,地主不願投入,這就使得荒地越來越多,而朝廷組織屯墾,顯然也不會是一點回報都不收取,通常來說第一季投入以後,屯種農民今後幾年的收獲,都會按更高的比例征繳,如果是無主的土地繳的比例雖高,也隻是相當於地租,種田的佃農仍然可以留下一些口糧。

  ??果這些田地是地主的麽問題就很難協調,歸根到底,還是涉及到利益,因為地主不願意放棄地主,那麽對朝廷或佃農來說,屯墾就無利可圖;反過來說,對地主也是一樣的,不收地租主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證,左光鬥也試圖以長遠的利益來勸說那些地主,隻是效果甚微。

  ??“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問題,”李彥笑了笑,意味深長地看了左光鬥一眼,他不相信左光鬥看不到這一點,或許他的骨子裏就認為這件事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也說不定。

  ??“這就關鍵問題就是很多人占了地。卻用納糧要交稅!”張居正時期。曾經對全國地田地進行丈量、統計。並推行攤丁入畝地改革。從而大大改善了明帝國地財政狀況。沒有張居正打下地基礎帝國在三大征以後。很可能就會因為財政破產而滅亡。

  ??但是張居正改革在他死後經差不多都廢掉了。土地兼並地情況反而更加嚴重紳、皇親貴戚雖然占了大量地土地。卻不需要繳稅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有人考取功名。四鄰八方都有人投身“為奴”。為地就是不用繳稅。

  ??當大量地土地都集中在這些人手中地時候。或很多土地都不用繳稅地時候。朝廷能夠收得地田賦自然就越來越少。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奇怪地現象。雖然晚明地人口越來越多。農業技術也有所展。但是田賦地收入卻出現了下降。

  ??李彥端起茶盞。輕輕抿了一口。同時拿眼睛地餘光看著左光鬥。左光鬥皺著眉頭。露出沉思地表情:“大人。士紳不納糧。此乃古之成法。”

  ??“那麽左大人以為,這樣的做法是否可取呢?”李彥笑了笑,同樣的話,他已經聽到過很多次,在遼南,以及政變以來,李彥所做,無不是在破除“成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因為重重阻力隻能暫時放棄,並緩緩謀求進取。

  ??左光鬥不會看不到士紳不納糧,隻不過作為“不納糧”的成員,或許因為習慣使然,或許是並沒有想得那麽深遠,他並沒有認為這是個問題。

  ??至於屯墾荒地中遇到的問題,他則以為是土地兼並太過嚴重,抑製豪強的土地兼並,這是早有成例的,明王朝的前期,太祖朱元璋就曾經為此定下很多製度。隻不過在農業社會,土地始終是最可靠的增值資產、最值得信賴、並且不會貶值的財產,土地兼並總是難以避免。

  ??土地兼並是問題之一,但並非根源,導致土地兼並的原因才是。

  ??士紳不納糧的傳統由來已久,本來是對獲得功名的一種獎,所謂“一人得道、

  ??天”,一躍龍門,古人才會對科舉表現出一種驚人而缺乏必要的限製,不納糧的人就越來越多,一些傳統豪強名下的田地也越來越多,這就使得不用納糧的田地更是快速增多。

  ??“本官並不反對土地兼並,事實上,小戶種植能夠精耕細作,土地兼並能夠形成大生產的方式,也有自己的優勢,譬如農田水利的建設。不過現在的豪強兼並大量土地,都是將田地租給佃農種植,本身並不做經營。”李永放下茶盞,與左光鬥說起土地的經營方式,在遼南,土地即是由遼南衙署所有,然後分配給農戶種植經營,農戶就隻需要給衙署納糧,不需要再向地主交糧,而衙署則組織農田水利工程,為農戶經營土地提供便利。

  ??左光鬥雖然做過屯田,對屯田的運作有所思考,但是卻考慮到具體的經營運作,畢竟在這個時代,講究的是道德高於效率,官員們能夠對經濟民生有深入了解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好在左光鬥確實想要把事情做好,故而能夠用心而謙遜地向李彥請教農田的經營管理,李彥自然趁機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盤托出。

  ??遼南實際上采用的是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將田地分給農戶個體耕作、經營,有點類似於自耕農的性質,隻不過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另一種方式則是由衙署組織集體耕作,收獲皆歸衙署征收,衙署給部分口糧和銀錢。

  ??以左光鬥的見,自然能夠很快明白,李彥所說的一些方法,確實能夠減輕農民的負擔,並提高土地耕作效率。但是,稍微一想,又覺得很難落實,因為現在的經營方式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總不能剝奪地主士紳的土地所有權。

  ??一邊是士紳,一邊是農民,然儒家一直強調以農為本,然而對讀書人,對士紳又要更加的重視。

  ??左光鬥緊緊著眉頭,苦思其中的得失利弊。

  ??“非要士紳對土地如何,關鍵是要讓士紳更好地經營土地,而不是任由土地荒蕪,這是對國家的一種傷害,作為朝廷恩遇的對象,他們自然應當承擔一點應盡的責任。”李彥微微笑道。

  ??“大的意思,是按田地征收田賦?”左光鬥眉頭一展,沉聲道。

  ??李彥微微點了點頭:“總之,田地作為最要的生產資源,不能浪費,占有若是需要為之付出,就會考慮產出同付出之間,是不是劃算,就會出現大量的田地荒蕪。”

  ??左光鬥並不慣李彥的這種分析方式,無非就是用利益的得失判斷事情的展,然而他無法否認的是他那一套說教和道德倡議的方法,在士紳的那裏並不能取得效果,而李彥的這種方法,無論是出點,還是最終的結果,似乎都很不錯,隻有過程讓人有些不太認同。

  ??“對於士紳的優渥待遇,似乎也不用全都廢除,譬如說一人中舉,其地可免交田賦,但最多隻能免交十頃,十頃以上,則當另算,左大人以為如何?”李彥笑了笑問道。

  ??左光鬥無奈地點了點頭:“百姓中曾經有句話說,不當家不知材米油鹽貴,下官操持屯田細務,方才知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大人所言,確實乃謀國之策,也為富民之舉,雖說細節處尚有待商議,然則清丈土地,厘清田賦,於國於民,都殊為重要。”

  ??李彥沒想到左光鬥能夠很快就表現出明確的傾向,這對他來說,無疑是個很好的消息,畢竟他在朝中的親厚勢力還很薄弱,若是能得到更多官員的,對於新政的推動,無有很大好處。

  ??“李大人,厘清田賦,必將得罪天下士紳,大人可敢強力推之?”左光鬥突然抬起頭,目光灼灼地盯著李彥。

  ??李彥啞然失笑,沒想到左光鬥會反過來激他,不由微微一笑:“好叫左大人知道,李某既然說出胸中方略,總是想要落實的,不過,所謂有魄力有氣度,還要有策略有手腕,李某自詡比不上張居正張大人,在朝中也顯得孤立無援,故而隻能緩緩圖之。”

  ??“隻不知左大人願否與李某攜手,共同開創這造福千秋之舉?”李彥回望左光鬥,眼中全是期待。

  ??給李彥的目光盯著,左光鬥竟然有種想要閃避的感覺,略一遲疑,便哈哈大笑:“左某自詡精誠報國,此事既有利於大明、百姓,我何避之?”(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