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回 玩也是文化
作者:半埂草      更新:2021-08-15 03:55      字數:7116
  工部尚書周嘉謨年逾七十,湖廣布政司竟陵縣人,隆慶五年進士,在地方上為官多年,年前方由南京戶部尚書轉任工部尚書,剛剛履任不久。

  ??周嘉謨為人最是剛正不阿,汪文言卻能博得周的好感,可見此人確實擅於鑽營。

  ??“尚書大人,這個李三娃就是《華夏商報》的總編撰,他舉辦象棋大賽,是想要藉此鼓舞人心士氣,”汪文言正襟危坐,絲毫沒有與李彥一起時隨意、粗獷的樣子。

  ??“鼓舞人心士氣!”周嘉謨發須花白,但卻精神矍鑠,腰杆子挺得筆直,聲若洪鍾:“這個想法不錯,這才是他的《華夏商報》應該做的事情。”

  ??周嘉謨作為傳統文人,對李彥借著《華夏商報》謗議朝政的行為並不認同,在這一點上,更加年輕的左光鬥、楊漣則以為報紙議政,隻要持身正,便有利於打擊奸邪小人,汪文言更是主動借助報紙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汪文言知道周嘉謨對東林一派持同情態度,也主張起用之前朝爭中被黜陟的人才,不過周嘉謨從萬曆九年開始,便外放為地方官,一直在四川、雲南、兩廣做官,與東林的關係並不密切。

  ??“尚書大人,”汪文言小心翼翼地斟酌著辭句:“尚書大人所言極是,或許這個李三娃也是想做出轉變,要為國事盡一分心力。”

  ??“他能這麽想是最好!”周嘉謨伸手在桌上敲了兩下:“下棋能否鼓舞民心士氣,怕是作用不大,關鍵在於報紙鼓吹。”

  ??“那個什麽主席。老夫是不會去做的,”周嘉謨擺了擺手:“不過他的想法不錯,老夫可以支持,老夫會以象棋為引子。寫一篇文章,談一談民心士氣與遼東戰事。”

  ??“全憑尚書大人安排,”汪文言起身作揖,表示感謝。

  ??周嘉謨不願出任榮譽主席,這本就在李彥與汪文言地預料之中,而讓周嘉謨為棋賽寫一篇文章。這也是李彥的底線。

  ??“聽說,這個李三娃還搞了個機器廠。號稱做出了什麽車床,可以讓尋常人等也能操持木工?”周嘉謨擺了擺手,示意汪文言坐回去。

  ??汪文言點了點頭:“確實如此,機器廠做出的木工車床,用腳蹬輪子。帶動圓鋸,便是汪某也能輕鬆鋸開一塊木板。不過現在隻有鋸床、鑽床兩種,據說還有刨床、圓棒機還在研究中。”

  ??“真的有這麽簡單?”周嘉謨作為工部尚書,似乎對這方麵地事情格外關注:“如果真的有用,豈不是說製造軍械也會變得容易?”

  ??“李三娃曾經說過,若用他的機器與製造方法,由他來製造軍械,朝廷隻要出銀購買,所需的銀錢定然能節省不少,”汪文言趁機為李彥說起了好話。

  ??周嘉謨臉色一沉:“事關軍國大計,怎麽可能交給私人?”

  ??“倒是他這個車床。本官會讓人考校一下。若是真的有用,可讓各坊仿製。”周嘉謨道。

  ??周嘉謨甚至不願意與個人做生意,李彥聽了無奈地笑道:“多謝汪兄美言,若是如此倒也罷了,朝廷的采辦對我等來說,可真是承受不起。”

  ??李彥還記得天津銀魚廠地采辦太監徐貴,這官方的采辦業務說好也好,說不好那就很不好,說不定就會變成義務地,弄得血本無歸。

  ??汪文言拍了拍李彥的肩膀:“采辦裏的油水可大著呢,要是周大人真的看上了,也不妨爭取一下。”

  ??要不是胥吏難纏,官方的生意自然好做,起碼數量上有保證。

  ??“你有華夏報在手,誰敢找你麻煩?”汪文言笑道。

  ??李彥聽了卻皺了皺眉頭:“就怕有人要找《華夏商報》地麻煩。”

  ??既然周嘉謨也對《華夏商報》議論朝政有所不滿,那麽持同樣想法的人一定還有很多,李彥不得不考慮在這方麵收斂一點。

  ??周嘉謨地文章很快刊登在《華夏商報》上麵,當朝尚書,這樣的身份足夠顯赫,並引起關注。除了周嘉謨的文章,李彥還想法邀請其他一些不那麽顯赫的官宦顯貴撰稿,還有華夏社的新聞稿與評論,多方呼應。\

  ??這些文章大多圍繞李彥所提出的主題,將棋盤比作遼東戰場,以象棋大賽來激發大家對遼東的關注,並號召大家支持遼東。

  ??也有些文章圍繞象棋文化,發掘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譬如楚河漢界的由來、象棋中小卒一往無前的精神等等。

  ??與這些文章一起配發地,還有棋界地一些傳說、故事,為了宣傳造勢,《華夏商報》甚至一下子多出了一張兩版,增加了副刊,專門配發與趣玩有關的內容。

  ??與周嘉謨相比,朱由校出任拚圖大賽地代言人則比較順利,朱由校本人是一萬個願意,至於太子朱常洛那裏,則由汪文言說動王安出麵,也沒有任何問題。

  ??朱由校寫文章不行,可以由別人來寫,李彥將拚圖的發明歸功於朱由校對遼東戰事的關心,寫了一篇文章介紹拚圖的發明經過。

  ??有報紙的宣傳,加上皇孫的光環,還有一些特邀文人的約稿,拚圖的聲勢也很快變得炙熱,與象棋相比,也不遜色,特別是玩拚圖的人中,很多都是士紳官宦人家的子弟,儼然成為一種時尚。

  ??鞏永固就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員,他與幾個好友在接觸了拚圖以後,很快便喜歡上這種遊戲,幾乎每天都來彥熙樓,也不要包廂。拖幾張小桌子拚起來,然後買來趣玩館最新的拚圖,一邊喝酒一邊玩。

  ??他們用拚圖代替酒令,通常是每輪用同一種拚圖。每人一塊,打亂以後進行交換,依然是每人一塊,然後同時開始,玩得慢者喝酒,一塊拚圖可以重複玩很多次。

  ??“今個兒有什麽新的圖沒有?”與往常一樣。鞏永固與幾個好友來彥熙樓喝酒,從來不走正門。而是先鑽進趣玩館。

  ??與同樣圖案地拚圖相比,新的圖案總有新的樂趣。

  ??“原來是鞏大哥,”李小為熱情地招呼道:“各位來得正好,今天新出了一套少詹事練兵係列的第一集,有四塊板子;還有大明天下第三集地四塊板子。”

  ??“行。新到的全都要,今天六個人.就來十套好了,”鞏永固掏出一錠銀子放在櫃台上,轉身便與幾個好友說笑著進了彥熙樓的大堂,開始擺桌子。

  ??每個位置旁邊都掛著一本紙冊,上麵繪著不同的七巧板圖案,前半部分是圖形,後半部分是解法,隻要能擺出冊子上沒有的圖案,彥熙樓就會贈送一道菜。

  ??“快快快,將那個馬擺出來。”鞏永固拖過來一張三角形的桌子。連聲叫道。

  ??其他人也七手八腳,呼喝著搬起桌子。要擺出昨日回去後好不容易研究出來地圖形。

  ??“別弄了,已經有人擺出來了,”同來的劉文炳翻了翻旁邊地圖冊,發現後麵又多了幾頁,與幾幅新的圖形。

  ??“不是吧?”鞏永固很受打擊,搶過圖冊一看,果然是有了,剛要開口罵人,看到下麵拚出者的名字,又閉了嘴。

  ??在那個“馬”形圖案的下麵,寫著第一個拚出這個圖案的人名:朱由校。

  ??“嘖嘖嘖,皇孫就是皇孫,”眾公子在旁邊讚歎道。

  ??“真是晦氣,又被這家夥搶在前麵了,”鞏永固翻了翻白眼,看了看旁邊注明地時間,忍不住推了劉文炳一把:“這個圖剛畫上去不久,都是你這家夥,咱們早些來,可就搶到前麵了。”

  ??劉文炳找了個位置坐下,瞥了鞏永固一眼:“現在不過巳時,也不知道是誰睡得跟個豬似的。”

  ??鞏永固俊麵微紅,無奈地坐了下去,他昨天拚這個圖形到雞鳴時分才睡,沒想到就起來晚了。

  ??“下次拚出新地圖案,就算是半夜,也一定要馬上過來,坐等到彥熙樓開門為止,”鞏永固手上翻著圖冊,看到很多圖案下麵都是朱由校的名字,隻有幾個是他自己,不由暗暗下定決“嘖嘖,沒想到奴兒幹都司有這麽大,怕是得十幾個北直隸吧?”劉文炳打開一盒拚圖,裏麵有一張兩倍書頁大小的紙,上麵印著這塊拚圖的完整圖案,卻是奴兒幹都司的簡明地圖,還有些文字介紹。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鞏永固看著地圖,不由自主地吟唱起上麵題寫的一首詩。\

  ??“三娃,你這辦法倒是真有效果,”二樓的包廂中,汪文言指了指半開的窗頁,下麵的聲音清晰可聞。

  ??“鞏永固,還有劉文炳他們幾個,都是顯貴子弟,平常在街頭廝混,竟然能吟出男兒何不帶吳鉤這樣的詩來,哈哈,如此下去,何愁建奴不滅?”汪文言喝了口酒,感慨地說道,也頗有些意氣風發。

  ??燕幾拚成地長桌擺在窗口,汪文言對麵坐著李彥,旁邊地朱由校正對著窗口,手上拿著一塊拚圖,兩隻大拇指運指如飛,一會兒又舉起雙手:“三娃,阿校又拚出來了。”

  ??李彥拿過那塊拚圖,看了一眼,指著上麵的圖案說道:“這就是奴兒幹都司,地方比江南各省加在一起還要大,那裏地曠人稀,土地肥沃,若是都墾作良田,我大明就沒有人吃不上飯了。”

  ??“嗯,等打跑了建奴,就可以讓百姓過去種田了,”朱由校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又拿起另外一塊拚圖。

  ??李彥搖了搖頭,看到朱由校貪玩地樣子,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會不會有效果,將那塊拚圖扔到汪文言麵前:“那是唐朝李賀的詩。他是照著上麵念地。”

  ??“呃!”汪文言尷尬地笑了笑:“這小子,念這詩還真像模像樣的。”

  ??李彥微微一笑,轉過頭向窗外看了一眼:“倒也未必,如果隻是吟詩。還是無法打敗建奴,就好像朝堂之上爭來爭去,戰策萬千,但下麵的兵不行,怎樣的戰策都沒用。”

  ??“所以你就弄出了這個?”汪文言拿起另外那套“少詹事練兵”係列地拚圖,笑著說道:“三娃啊。你的想象力總是讓人歎為觀止。”

  ??“這套拚圖一出,再過幾天。怕是京城的百姓都要知道徐大人在練兵了。”

  ??李彥笑了笑,這件事他確實有些得意,其實他當初也是沒想到,拚圖居然會產生這樣大的影響。

  ??當然,這也和他的運作有關。將拚圖做成不同的係列,譬如麵前這兩套。以大明地圖為內容地“大明天下”係列,以及以徐光啟練兵為內容的“少詹事練兵”。

  ??前者屬於知識性地,除了地圖係列,還有遼東特產、遼東山河、遼東風俗、遼東民族等,每個係列都有很多塊拚圖構成係列,還配有文字說明,介紹遼東的情況,通常是四塊為一集,逐集發行。

  ??“少詹事練兵”這一類有些漫畫或者連環畫的味道,第一集四塊拚圖的圖案分別是“募兵”、“練兵”、“治器”。以及“造炮”。

  ??此外還有像“奴酋叛國”。第一集的四塊拚圖分別是“為奴”、“誤殺”、“起兵”、“征服”,簡單介紹了努爾哈赤起兵地過程。

  ??考慮到麵向的人群。李彥自然不會去美化,而是“醜化”,將努爾哈赤當做野蠻人看待。

  ??像這樣地拚圖還有其他幾種,既有一定的故事性,又有拚圖的趣味性,很容易傳播。

  ??拚圖的成功讓李彥意識到文化產業的潛力,他已經打算在拚圖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開發,譬如連環畫、故事連載、圖書出版等。

  ??在李彥旗下的產業中,與印刷相關的最為龐大,技術發展也最快,拆字檢字法、檢字轉輪、金屬活字、油墨、套印,因為使用較多,經常會有新的問題與新地發現,從而做出新地改進。

  ??在大量的投入與不計成本地試驗、改進中,印刷坊的印刷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流程,而且還在不斷提高。

  ??其中最困難的金屬鑄字,工藝水準也在穩步提高,已經鑄造出多套鉛、銅、錫的金屬字模,以及合金字模。

  ??此外,李彥還發現一種與錫的性質很類似的金屬“連錫”,將其作為混合料與鉛、錫澆注字模,品質出其地好,很可能便是後世鉛活字中使用的“鉛錫銻”中的銻。

  ??雖然李彥沒有把握,不過用這三種金屬做成的合金,熔點低、熔融後流動性好,,凝固時收縮小,鑄成的活字字麵飽滿清晰,其易於鑄造的特點,以及鑄造出的活字品質,都要比銅活字,單純的鉛活字更好。

  ??在經過多次試驗以後,華夏印刷坊已經開始采用這種合金字模,並繼續摸索最佳的金屬配比。

  ??鑄字效率的提高,使得金屬活字的使用更加方便,並大大降低了印刷的成本,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當然這也是相對的,事實上李彥對現在的印刷效率並不滿意。

  ??在使用金屬活字以後,印刷坊的印刷仍然采用“刷印”的工藝,也就是用棕刷在字模表麵刷墨,然後將紙張覆蓋在上麵,再用棕刷輕刷紙背,使字模上的墨跡印到紙上。

  ??印刷印刷,所謂的“刷”指的就是這個過程。

  ??這樣的印刷方式需要幾個工序,顯然快不起來。

  ??印刷印刷,既然刷不行,李彥就想到印,“印”就和敲印章差不多,其過程要比“刷”來得更加簡單,印刷的效率也應該更高。

  ??簡單的印還不行,最好是連續印刷,並實現機械化,在李彥看來,印刷的技術革命依然任重而道遠。

  ??螺旋式榨油機在投入市場一段時間以後,其效能得到充分體現,京城的油價差不多下降了將近一成,也有更多的榨油坊購買這種新式榨油機。

  ??也有比較大的榨油坊購買了榨油機後,打算找木匠進行仿製,最終卻發現這樣做並不劃算,首先是浪費時間,其次是花費並不低。

  ??華夏機器廠的榨油機雖然也有接近五成的毛利,不過憑借華夏社的關係,華夏工場的物料費本身就比較便宜,再有機器加工和標準化管理,物料的耗費也被嚴格控製,這都是榨油坊找木匠來做無法做到的。

  ??借助木工車床的作用,華夏機器廠安排普通力工協助木匠做活,效率高、費用低,分攤到每台機器上的人工成本也很低。

  ??而榨油坊雇用木匠作短工,雖然工錢也不算高,但要比普通的長工高出許多,加上需要耗費更多的工時,算下來並不少花錢。

  ??更重要的是華夏機器廠的產品都是經過不斷試驗、改進,精確設計,嚴格驗證的,其質量、性能都要比普通木匠的紡織品好出很多。

  ??依靠這些優勢,華夏機器廠逐漸占領了京城新式榨油機的大部分市場,並且開始輻射直隸地區,並向山東、河南、山西、南直隸等地發賣,引發了一個銷售**。

  ??李彥用榨油機的利潤,在南城外的郊區購置了一片田地和田莊,將宅院改造成為生產基地,並繼續擴建廠房。

  ??由於要照顧城內的生意,特別是華夏社的事務,進出城不是很方便,便將原來在城南的宅子作為研究基地,一些還沒有投入生產的新產品,多數是在這樣做研究、試驗。

  ??解決了基本結構問題,腳踏式紡車可以增加到八個紡錘,繼續增加到十個、十二個,甚至十六個在機械構造上都不是問題。

  ??問題是這種紡車也需要人操作,鬆江的腳踏式紡車之所以隻有三個紡錘,其它地方的手搖式紡車隻有一個紡錘,很大程度上時因為人工隻能控製一到三根棉紗。

  ??李彥對手工紡紗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細分從棉花到棉紗成形的所有細節,發現關鍵問題並不在於腳踏式或其它形式的傳動結構,也不在於錠子是否直立,事實上在紡麻的機器上已經有直立的錠子,甚至也不在於錠子的多少。

  ??關鍵的問題在於從棉條到棉紗,這裏有個抽、撚的動作。

  ??也就是說,通常紡紗是一手搖紗車,一手拿著棉條,還要用手撚動。

  ??紡紗車能有幾個紡錠,就受到人手的操作能力限製,所以鬆江最好的紡車也隻是三隻錠子,因為人的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正好夾住三根棉條。

  ??要實現多錠紡織,就必須解決手夾棉條以及棉紗的牽引和撚卷,這才是多錠紡紗機的關鍵之處。

  ??就這個角度來說,李彥甚至不認為多錠紡車與紡錠的豎直有何關係,至少他現在還沒有弄明白,為什麽哈格裏夫斯看到倒下的紡車,會想到多錠紡紗車.

  ??或許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家夥與以前的李彥一樣,也是對紡紗一竅不通,歪打正著。

  ??或許與哈格裏夫斯一樣,李彥在仔細研究過以後,也成功解決了牽引與撚卷的問題,也就是在紡紗車上加一個夾住棉條的結構。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