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 三家工廠的決心
作者:滿城風沙      更新:2021-08-14 18:50      字數:2321
  劉琅借給吳力德這麽多錢當然不是可憐對方,他看重的是吳力德的決心,他都五十一歲了,再過四年就退休了,拋家舍業跑到阜城為的是什麽?為了錢嗎?

  ??吳力德擁有堅定而執著的一顆工業之心,這就足夠了,中國工業基礎很差,技術、金錢、人才什麽都缺,但最缺的還是人才,而成為人才關鍵的還是看你是否有這顆工業之心,一個人有了這顆心就能勇往直前,就像熊教授那樣,自己雖然沒有學到最先進的技術,但他把自己所有的學問連同對工業的熱忱都傳了下去,他的學生中一定會有人接過他的衣缽。

  ??吳力德也是如此,他的這顆心最是難得,就憑這一點劉琅一定要支持他,金錢算什麽?凡是跟著他幹的注定會成功,吳力德也會成功,而且為什麽他要掛一個金陵機床廠的牌子?為什麽不成立一家個人企業?劉琅正在攛掇吳力德把這家分廠買下了,反正也沒有多少錢,就把五萬塊錢換給對方就是了。

  ??不僅僅是金陵機床廠,還有沈北第四機床廠和第三機械廠,這兩家工廠現在是承包企業,在沈北時每家工廠就隻剩下不到一百人了,搬到阜城後又走了大半,加起來都不到一百人,除了這些人還有十幾台還算能用的設備,十節車皮就全運來了。

  ??這些員工能跑到阜城來,說明他們心裏都有一團火,北方人的頭腦沒有南方人那麽靈活,性子直而且倔強,丁是丁卯是卯不懂通融,這種性格不適合經商,但搞工業就是需要這種人。

  ??他們大多數都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搞了二十多年的機械,不甘心工廠毀在自己的手裏,所以決心放手一搏,這些人目的也很簡單,按照北方工業集團提出的標準把活幹出來就能生存,於是破釜沉舟把整座工廠遷到了阜城,這不是一群混吃等死的人,就這一點劉琅就不能虧待他們。

  ??三家工廠在九月份時基本就完成了搬遷,其實也沒什麽大的工程,金陵機床廠最簡單,連設備都是北方工業集團不用的淘汰貨,沈北市兩家廠子要麻煩一點,每家十幾套大小設備,廠房、辦公樓和宿舍是阜城提供,不是太大,但也足夠用,也沒花多少錢。

  ??另外兩家工廠還向銀行申請了工業製造企業貸款項目,這種貸款是國家給阜城工業特區獨有的政策,就是為了扶持個人幹工業,一次可以貸款二十萬元,而且利息也非常低,十萬塊錢一年的利息才一千多點,幾乎是就不要利息,這些錢下來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十月份三家企業開始生產,他們按照劉琅提出的要求加工三種不同的零部件,如果有不會的地方劉琅就會派出陳偉前去指導培訓,有時劉琅也會親自去指導一番。

  ??三家企業和北方工業集團為鄰,進步的速度那是飛快,到十二月份就初步掌握了劉琅教給他們的工藝,劉琅預計他們最慢再過兩個月也差不多能夠基本完成他要求的產品規格,到那時北方工業的第一條產業鏈將會初步形成,雖然這還非常粗淺。

  ??三家工廠是第一批跟著劉琅幹的企業,劉琅不會虧待他們,倒是阜城自己的工廠沒有一家站出來,不過劉琅並不擔心,他相信很快就有人站出來了,因為宋立峰他們這些官員可沒閑著。

  ??江宏那些年輕幹部天天在下麵,他們時常找工人談話,讓工人解放思想大膽突破,在這些人的“鼓動”下一些人也想把工廠承包下來跟著劉琅幹。

  ??而宋立峰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企業改革了,他是阜城市的市長,能量要比江宏這些人大得多。

  ??宋立峰第一步就是把礦務局的局長趙先鋒換掉,這個趙先鋒是個保守派,一直覺得阜城就是要把煤礦做大做強,和宋立峰的想法有很大矛盾,宋立峰和省裏匯報了多次,最後省裏直接把趙先鋒調到了省城,當了一名廳級調研員,成了有職無權的“閑散人員”,沒了這個保守派,宋立峰就可以進行他的一係列改革了。

  ??阜城的煤炭是很重要,但是問題同樣也非常大,擁有數萬工人的礦務局本身就臃腫不堪,一線工人數量才占所有職工的百分之三,剩下的就是所謂的管理人員,除了那些維護人員外,剩下的就是機關幹部,他們無所事事人浮於事,對礦務局沒有多大貢獻,但工資也不低,存在著大量的平均主義。

  ??現在國家對煤炭也很撓頭,主要是煤炭價格太高,在能源領域國家還是計劃經濟,你產多少我就收多少,現在礦務局年產量能達到七百萬噸,一噸煤差不多一百多塊錢,但是國外的煤炭要遠低於這個價錢,一噸煤也就六七十,裏外裏有三十多塊錢的差距,國家一年要從地方購買超過五億噸的煤炭,每噸三十多塊錢的差價就是一百五六十億,這對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宋立峰對國家的難處也了解一些,畢竟他以前是國家工業部工作,站的高眼界就高,工業部門也是存在大量同樣的問題,隻是沒有煤炭行業這麽嚴重罷了。

  ??煤炭價格過高的問題還是成本,其中人力成本占了大頭,國家隨便一家煤礦就有數千人,阜城礦務局在國家範圍能也能排上號,職工都接近十萬了,這些人每個月的工資就數千萬,同比國外同樣產量的煤礦,職工人數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即便人家工資高,可是效率更高。

  ??國家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正在尋求辦法,可辦法似乎隻能是消減職工人數,提高生產率,那怎麽消減人數呢?難道讓他們全部失去工作?全國煤炭行業職工三百多萬人,再加上這些人背後的子女父母,算下來必定超過千萬人,這牽扯太大,國家也不敢輕舉妄動。

  ??這就成了一個死結,要想把這個死結打開太難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