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近水樓台先得月
作者:木子藍色      更新:2021-08-14 03:27      字數:4354
  第四更送上!

  ??一場全麵戰爭眼開就要開始,卻戛然而止。

  ??寧遠城已經初步建成,城池分為東西兩城。東城又有內外兩城,在東西兩城外,還有夯土牆包圍,形成了外郭城。

  ??不過暫時外郭城隻有一堵一丈半高的夯土城牆而已。

  ??東西兩城各開四門,西城的西門又是一座水門,直通烏湖碼頭。按設計,東城內城是牙城,李超的節度使衙門暫時設在牙城,他的牙兵也駐紮在牙城。東城外城,則是各個衙門機構以及府庫、軍械作坊等。

  ??西城,則是市場、民宅、商鋪作坊。

  ??與鬱射設達成的協議,寧遠邊市,就是設在西城之中。

  ??五月初,城外的稻田已經長勢正好,開始灌漿抽穗。與突厥人達成了協議,戰爭的陰雲散去,李超便也開始將部份士兵解散回鄉,讓他們去護理自己的莊稼田地。

  ??寧遠距離定遠有一百八十裏,並不在西套平原之內。

  ??境內群山環繞、戈壁、荒漠和沙漠草原分布其間,地理環境不算好。但穿境而過的黃河卻蜿蜒二百裏,形成狹長的河灘濕地和農業綠洲。

  ??由於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裏不但適合種植水稻,而且種蔬菜、瓜果也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是這裏還極適合種植葡萄,種出來的葡萄含糖量高、爽口甘甜。

  ??沿著黃河兩岸可開墾耕種的田地,足有二三十萬畝。優秀的草場,也有三四十萬畝,還有三四十萬畝地是適合種樹的林地。

  ??加之這裏的黃河、湖泊,這個地方條件已經可以稱的上是非常的好了。

  ??起碼,寧遠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李超留下四千五牙兵、五百炮兵外,還留了一廂水師,將近萬人把守寧遠。李超給這些駐守在寧遠的近萬士兵,每人分了二十畝耕地,二十畝草場,二十畝林地。另外李超還留了十萬畝耕地做為軍屯。

  ??地交給府兵的家眷們佃種,每畝收一石。這也是因為這裏的田地較肥,灌水方便。畝收一石,也不到三分之。

  ??而寧遠城的這十萬畝軍田,一年卻能收租十萬石。

  ??這些田租糧食,完全夠鎮守的士兵們開銷了。畢竟,正常情況下,寧遠鎮的士兵都是府兵,也是輪流當鎮的,他們當值甚至都要自帶幹糧前來。隻有戰時征調打仗,寧遠鎮才要額外支付糧食。

  ??平時,李超最多就是要維持他的那支牙兵而已。

  ??府兵們自己有二十畝好田,在佃種軍屯的地,拿出產出的三分之一左右上繳,也比較公理。

  ??寧遠雖有軍田,但並不需要當值的士兵去屯種,抽調過來當值的府兵,隻需要訓練、戍守就好,專心防禦。

  ??朔方鎮五萬府兵、五萬鄉兵,也分駐到了各州。

  ??靈州、鹽州、夏州、延州、綏州、銀州外,在豐州南、靈州西麵,都列入宥州。而銀州北,勝州的南部唐軍實際控製區,則設置為麟州。

  ??因而,現在朔方鎮實際擁有八州之地,與突厥也算是互相議定了實際控製線,豐、勝兩州的河套之地,加上雁門關外代北的朔州、雲州、蔚州,也都暫時還是由突厥人控製。

  ??雙方暫時擱置這些爭議地區。

  ??對於大唐來說,滅了心腹之患梁師都,奪回了西套和河曲地。

  ??對突厥人來說,損失了梁師都這條狗,有些惱火,但考慮到目前的形勢,他也願意暫時先放一邊。

  ??大家各有所圖,於是笑嗬嗬的繼續維持友好,重劃了下實際控製線,然後通商友好。

  ??朔方,一下子安寧下來。

  ??那一片片的稻田裏,正是解甲歸田的府兵們帶著自己的家人在忙碌,稻花香裏,蛙聲一片。

  ??他們年紀大點的兒子也跟著在田裏忙活,小些的則在田野間玩耍。有的在放牛,有的在拔草,還有些則在讓捉泥鰍抓螃蟹。

  ??稻田邊的黃河裏,白帆點點,商船正往來不斷。

  ??很難想象,這片安樂的景象會是在這裏,僅兩月前,這裏還是敵境,這裏還麵臨著一場大戰呢。

  ??朔方八州的田地基本都重新丈量登記過了。

  ??五萬府兵分成數十個軍府,散布在朔方八州,五萬鄉兵也解甲歸田。府兵、鄉兵們,都分到了不少的田地,大批的稽胡人,以及其它胡族,也都在大唐官府登記入籍,也分到了屬於他們的一份均田,他們的名字也上了大唐的戶籍,成了大唐的課丁。

  ??現在的不少水稻莊稼,其實都還是原來偽梁國的百姓種的,不過李超早已經把田連莊稼一起分掉了。

  ??分到誰名下的田,連上麵的莊稼,自然都成了新主人的。

  ??今年的糧食種植的還不算多,現在移民過來了,地都分下去了,重新疏通引水渠道,修排水溝,把荒地複墾,明年糧田肯定要翻好幾翻的。

  ??寧遠城做為最前線,駐軍九千五。

  ??這九千五百府兵,其實也不用全都當值的,按朝廷府兵番上的規矩,寧遠城府兵分為了五班,輪流值守。今年朝廷特旨,免朔方鎮府兵番上,不用去京城當值。隻需要分五班,一當到寧遠城當值,一班留各地軍府訓練鎮守,剩下三班在家種地。

  ??稻米還剛灌漿抽穗,這斷時期是最需要水的時候,一點水也斷不得的。要不然,稻穗最後就會結癟的稻子,根本不會有米。

  ??大家都很用心的在田野裏麵巡視,各家商量著分水灌田。因為都是府兵,倒是都能講道理的,不會如一般鄉下,有的大族仗著家族人多,欺淩弱小,霸著水不給別人放的情況。

  ??大家輪流著放水,這樣都不會有田幹死。

  ??寧遠的雨水少,遠少於中原。就算是夏季,可能一陣暴雨過後,很快又停了。太陽一出,可能好多天都是晴空萬裏。

  ??好在還有黃河,有引水渠,可以從黃河引灌溉兩邊的田地。

  ??實在等不及排隊的,也有人動手挖井。

  ??這裏的地下水都比較豐富,不像是在關中有些地方,可能要挖很深都不見水。這裏挖不多深就有水,舍得的就再打一架井車。有些舍不得的,直接就架個軲轆提水。

  ??總之,千方百計的保水。

  ??李記錢莊也進駐了寧遠城,在城裏買了一塊地皮,在十字街口,蓋起了一棟很大的鋪麵。李記錢莊,就對所有的寧遠府兵們提供抗旱保苗貸。

  ??他們向每個府兵提供一筆貸款,用於抗旱保苗。隻是要府兵,都有資格貸十貫以下。

  ??而西城的寧遠水利工坊,則向府兵提供優質的各式水車,井車、翻車、踏車等等,物美價廉。

  ??所有的府兵,還一律能享受九八折優惠。

  ??西城的程記營造,專門負責打井、安裝各式水車等業務。

  ??還有牛記農具店,出售各種農具,短曲轅犁、鐵耙、鐵耖、鐵鋤、鐵鏟等等。

  ??還有尉遲牛馬行,出售各種耕牛,黃牛、水牛、挽馬、騾子等。

  ??劉記人馬行,還出售各種奴隸......

  ??寧遠城一座嶄新的城池,還處於最北麵。可就因為這裏已經被開辟為朔方鎮與突厥人互市的三個邊市之一,這裏迅速的熱鬧起來。

  ??尤其是這裏距離靈州北端的定遠城隻有一百八十裏,距離豐州南緣的磴口城同樣一百八十裏。兼之,這裏還有黃河水運之利,往來十分便捷方便,自然是吸引了許多商人前來。

  ??西市能建的這麽快,與這些商人們分不開。

  ??李超隻是圍了一塊地,然後做了個規劃圖紙出來。

  ??接著把各方的商人喊來,開了一次會,接著各家就都回去準備了,幾天後,招標會開始,聞風而來的各路商人,搶奪激烈。

  ??李超規劃的西城的那些商鋪、住宅、倉庫等,被搶奪一空。

  ??商人們向李超的節度使衙門交納了錢款後,按規劃好的要求,自己出錢請人建造商鋪等。正因此,商人們各顯神通,都想著早點建好,早點能在開市後搶占先機,因此建的極快。

  ??李超的節度使衙門,基本上隻是做了規劃而已,然後沒多久,一座嶄新的西市就建起來了。連西市裏的市署、街道、城牆這些,李超都是直接用招標得來的錢,請的商人承包建造的。

  ??輕鬆方便。

  ??有洮州邊市在前,寧遠邊市的前景極受看好。尤其是這寧遠邊市,一樣是李超主持,更被商人們看好了。

  ??許多第一時間趕到寧遠來占位置的,其實就是以前在洮州邊市裏獲利許多的商家。

  ??當然,在這些商人外,也還有許多人也在寧遠邊市摻了一腳。

  ??比如灞上李家,就早早進駐寧遠。李記錢莊、李記當鋪、李記邸店、李記商行,李家還正在建立一家專門跑黃河水路的李記船隊。此外,城中的李記酒樓、李記熟食鋪、李記成衣店、李記車馬行,李記生意遍布寧遠各行。

  ??其它諸位總管、廂兵馬使們,當然也算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不說早早的買下了不少的農田、牧場、山林,還早早的叫了家中管事過來,開設店鋪。比如程記營造,就是程咬金家的。牛記畜口行,那是牛進達家的。劉記人馬行,那是稽胡大帥劉感的。

  ??對於這些,李超當然是持歡迎態度的。

  ??這就好比是招商引資一樣,他們不來,李超還要去請呢。寧遠本來隻是一個荒涼的軍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距離靈州和豐州都各有近二百裏路。

  ??但現在因為李超把這裏設置成一個邊市,成了與突厥貿易的市場,自然就水漲船高。

  ??商業繁榮了,自然也就有稅收,有稅收了,當然就能更好的養兵。

  ??這個關係,李超還是把握的很精準的。(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