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張超的三把尖刀(第四更,為刀在手跟俺走加更!)
作者:木子藍色      更新:2021-08-14 03:26      字數:4196
  今天第四更了,為刀在手跟俺走的萬賞加更,謝謝了!兄弟們別急,今天還會有更新,記得訂閱哦!

  ??這一晚,直到天色漸曉,李淵才有些疲倦的起身,帶著一眾人離開了,諸學士們也都一一告辭離開。

  ??秦王府學士虞士南還笑著跟張超說以後享受不到張超家的宵夜美味了,皇帝已經在皇城的安上門內太常寺旁邊拔了一片宅院,做為翰林學士院。以後翰林學士們要編書議事等,就都要去那邊了。

  ??張超笑笑,這段時間,張家確實熱鬧的不像話,真正是往來無白丁,談笑皆鴻儒。張超的名氣,這段時間也飛漲。

  ??跟長安的這些名士學者們,張超也是混的很熟了。

  ??太子走前,還叫張超過去好好讚了一遍。

  ??張超還感覺到李世民走時給他投入的一個隱秘目光,兩人目光短暫碰撞,然後收回,互相裝著不認識似的。

  ??秦瓊沒走,留了下來。

  ??“明天可以換牌匾了!”秦瓊站在大門口,回頭看著那塊學士府的牌匾。

  ??李淵臨走前,還禦筆親題了字賜給張超。

  ??“大學士第”“武安伯府”“詩書禮樂”“耕讀傳家”“翰林學士”

  ??李淵禦筆親題五塊門匾,還特別下旨在張府敕造五重門樓,以安放五道禦賜的牌匾。

  ??這樣的榮耀可是一般官員們求都求不到的,皇帝卻給張超禦賜親題五個匾額。

  ??秦瓊看著張家的大門,很高興,比張超還高興。

  ??“我過些天就要正式離京去同州赴任了,看到你現在這個樣子,我很高興。”

  ??“我對現在這個樣子也挺滿意的。”張超笑著回道,他滿意的倒不是今天剛升了武安縣伯,也不是高興皇帝給他賜門匾,他高興的是他在長安站住了腳。

  ??那天之後,第二天一大早果然就有將作監的人過來了為張家修門樓,為首之人居然還是將作監的少監閻立本。

  ??見到張超這位年輕的將作少監十分的客氣,張超拉著他一起進府喝冰糖雪梨,後世人對於閻立本更熟悉的還是他的畫,其實這位閻兄卻是位工程世家,一家父子三人都是搞工程的,而且很有名,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這幾朝,閻家都混的很開。

  ??閻立本還是北周武帝的外甥,他的母親是宇文邕的女兒清都公主。

  ??張超對閻立本很客氣,因為閻立本這個將作少監本來了就官職很高,更何況在太宗朝他先當工部尚書,後又升了宰相。

  ??張超喜歡結交善緣。

  ??閻立本對張超也很客氣,造個門樓其實都算不上工程,可他卻親自來了了。皆因皇帝一次給張超寫了五個匾額,這可不是一個武安伯或者翰林學士就能得到的。

  ??僅花了幾天時間,五座門樓就快馬建好了,而皇帝禦筆親寫的五個門匾也已經製好,一塊塊的安裝在了上麵。

  ??第一重門樓上安的就是大學士第四個字,然後是武安伯府,接著是翰林學士、耕讀傳家、詩書禮樂。

  ??安放牌匾的當天,張超特意擺了酒席,老牛更是大發放神,又弄了一個一千響爆竹,炸的務本坊是人人皆知。

  ??許多張家的客人都來了,許多勳貴,不少士族,連帶著一眾翰林學士也大多出席。這份熱鬧,看的隔壁國子學裏的一眾學生都驚歎羨慕不已。

  ??不過這熱鬧之中也少了些人。

  ??秦瓊和羅士信都已經離了京,正式到同州、華州赴任去了。李世績也回了河南,徐圓朗基本上被打殘了,但還在負隅頑抗,李元吉不再出征,河南戰場由李世績這個河南大總管全權負責。

  ??這段時間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朝廷正式下令,撤除四個行台,而將全國劃分為十五個監察道,並已經選了十五位監察禦史,授為觀察使,巡察各地。

  ??四行台撤除,行台官員召回。

  ??李世民和李元吉、段綸、李伏威四行台尚書令都被召入京師。

  ??李世民曾上書反對立即撤除行台,認為天下還不太平,時機未到。特別是巴蜀偏遠,需要有行台能夠臨機決斷,而江淮更是不能冒然撤消,不然恐引起李伏威等的誤會,或引發動亂。

  ??不過太子卻上書力陳撤除行台之必要,最終李世民的反對沒起作用,皇帝下旨,三省通過,四行台就此撤除。

  ??李世民的陝東道大行台撤消,李世民留在洛陽的行台仆射屈突通和行台兵部尚書殷開山等,也都被調回京中。

  ??東宮上下一片歡欣鼓舞。

  ??整天忙著白天編小學教材,晚上編字典,寫資治通鑒的張超,也被李建成召去東宮。

  ??李建成臉色極好,在他看來,這次是取得了重大勝利。

  ??“大家說說,如何趁勝追擊!”

  ??張超在太子的殿上,也有了一席之地。他這個崇文館大學士、太子洗馬跟魏征並排著坐一塊。

  ??眾人各抒已見,都提出了不少的建議。

  ??有些還挺不錯,比如,就有人提議,讓朝廷重開封建之製,給皇子們分封諸侯國。他甚至提出給李世民封到蜀中去,改封蜀王。

  ??這個提議確實不錯,若朝廷真的開分封建國之製,那李世民封到蜀國去,肯定也就是封一個郡國之地,諸侯國最多一兩個州大小。

  ??就藩之國後,諸侯可是不得輕易離藩的,若沒朝廷召令,他們根本沒機會入京。隻是呆在蜀中自己的那二畝三分,李世民當然鬧不出什麽來了。

  ??不過建議是好,李淵肯定不會答應。

  ??“文遠,你可有何建議?”太子見張超一直沒說話,直接點名。

  ??張超看了看一眾人,心裏無奈,他知道自己這個時候是得拿出些真東西來了的。畢竟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東宮的核心會議。

  ??“回殿下,我認為這次撤消行台,我們東宮確實贏的漂亮。但秦王如今依然身兼多職,既是雍州牧又是天策上將,還是尚書令,並是十二衛大將軍。陝東道大行台撤消之後,秦王在河南的部屬大多歸京,其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若能將秦王分封就國,這自然是好的,但以如今的局勢來了看,這卻幾乎不可能。一來天下還未真正安穩,大唐立國不久,陛下怎麽會讓秦王這樣一員能征善戰之大將離開?再者,陛下很重親情,肯定舍不得讓秦王分封邊疆,然後數年才能一見。”

  ??“臣以為,與其現在就想著如何把秦王分封蜀地,還不如再等等。”

  ??“就隻是再等等嗎?”李建成對張超這番話似乎不太滿意。

  ??“也不是坐等,臣以為,當下第一要務,是讓秦王和齊王從宮中搬出。”

  ??這話一出,倒讓李建成意外。

  ??“秦齊二王早已成年,甚至孩子都有了好幾個。到現在還一直居住在宮中,出入隨意,每次出入都是騎馬通行,甚至還拾弓刀,宮禁如無物。這是違背製度的,也有損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權威。”

  ??李建成聽到這裏不住點頭。

  ??“因此,臣有三個建議。一,殿下可上書陛下,要求為二王在宮外建造王府,建好之後讓二王搬出宮外,並且以後嚴明宮禁。”

  ??“其二,殿下可上書陛下,今後諸王麵見陛下和殿下,必須行朝禮而不是家禮,除非是宮中家宴。陛下的敕、太子的令、諸王的教,也必須重申,皇帝的敕最高,其次為太子的令,然後才是親王教,諸部衙有司,得按照此優先順序執行,而不能再隻是按接到的敕令教的先後順序執行。”

  ??“文遠說的好,這點很重要。孤的太子令,經常都不如秦王教管用,太胡來了!”

  ??張超笑笑,“殿下,隻要先讓陛下發旨聲明,然後再抓幾個典型,殺雞儆猴,那麽此事就能改爾。”

  ??“這第一第二條建議都非常好,文遠,你這第三條又是什麽?”李建成沒有想到,張超居然還真的有好建議,還都是這麽實用的。

  ??張超也沒什麽顧忌,他說的這幾條,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就算他不提出,隨著天下一統,皇帝自己也會提出來了的。而他現在說出來了,卻能讓太子更加信任於他。

  ??“至於第三條,臣以為,如今天下一統,朝廷也當偃武修文。過往因戰爭需求,因此才有各地行台,有諸王統屬的軍隊。但現在,天下一統了,朝廷也應當歸於正規,凡事得按製度而行。諸王擁有軍隊,本就不符名製度。因此,臣這第三條,就是向陛下進言,收歸諸王兵馬!”

  ??“諸王可保留親事府和帳內府,但其餘左右六護軍府數萬之兵馬,須上交朝廷。”

  ??大唐手裏有軍隊的不光是皇帝太子和兩個親王,其餘郡王甚至公主,也有人手裏有不少兵馬。好多,名義上已經是歸屬於十二衛,但實際上多是他們的直屬兵馬。

  ??秦齊二王手裏,甚至每人有幾十個軍府兩三萬的精銳部隊。

  ??張超的建議就是隻保留這些人手裏的侍衛,但把其餘的部隊都解除。如此一來,李世民李元吉長平公主等這些原來了手裏有兵的,最多一人隻剩下千餘護衛。

  ??張超說這些是沒什麽壓力的,這本來了就是曆史趨勢,而且李世民真要造反,也不可能跟漢王楊諒一樣弄個十幾二十萬兵馬造反,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沒用到他的那些兵馬,因為正常情況下,其實李世民也不能隨意調動這些兵馬的。

  ??“說的好!”李建成拍案叫好,大聲稱讚,哎喲,張三張文遠,真是王佐之才,老天派來了助他的啊!(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