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一炮打響(第四更,300月票加更!)
作者:木子藍色      更新:2021-08-14 03:26      字數:4215
  求訂閱!

  ??推開印刷坊的門,張超聞到一股極重的墨味。

  ??門口兩個年青的小夥站在門內,警惕的盯著院裏,這是作坊的守衛。印書坊已經正式開始投入生產,同時在印刷數部書,目前光是雕版的刻字工都有了六百多人,製板工也有許多。作坊護建了不少屋子,外麵還新修了一圈土牆,這個達到近千人的作坊,現在已經成了張家溝最大的一個建築群。

  ??修建在村莊外麵,離著三裏來地,有高牆圍著,裏麵不但是做工的地方,也有新建的宿舍和食堂,這些工人平時吃住都在裏麵。不經許可,是不得擅自離開的,更不準從裏麵帶出一塊木板和一張紙片,張超專門新建了一個二十人的保安隊。

  ??既是防止外人窺視,也防止裏麵的工人泄密。

  ??雖然說張超把整個印書坊分成了數個車間,采用的是流水線的作業方式。整個印刷過程,分為寫版、刻版、印刷、裝訂,因此有了專門的寫工、刻工、印工、裝訂工。

  ??原來都是由馬周包攬了寫稿,不過現在要印的書多,不可能一直都讓馬周整天寫稿子。因此張超也招募了一批抄書人,這些人本來寫稿書,字也寫的好。招募了這批人進來後,張超特意讓他們學習張體字。

  ??其實這張體字就是宋體和仿宋體,後世人常說宋體字是秦檜所創,其實這也是一種以訛傳訛,宋體字真正流行是在明代。明代印刷業盛行,出版行多翻刻宋本,但為求便捷,這些仿宋刊本經常隻刻出膚廓,而非原來宋刻本的字體,到了清朝康熙的時候,甚至還專門規定,此後刻書,凡方體字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

  ??宋體非宋,自然也就談不是什麽秦檜所創了。

  ??張超開始想要用行楷,覺得行楷字好看,楷書有些呆板。可真正雕版刻字的時候,才發現,行楷是好看,但雕刻起來卻不容易。

  ??最後張超便拿出了宋體字,此後又最終把雕版字體定為仿宋體。隻不過宋都還沒出現呢,因此,最後大家把張超拿出來的這字體稱為老張體和新張體。

  ??一不小心,張超倒是開創了書法的一個新字體宗派了。不過張超毛筆字雖寫的差,但他硬筆其實還可以,用鵝毛製成的硬筆,張超寫出來的張體範文還是很不錯的。

  ??張家招募的抄書人用了些時間,很快就學會張體,甚至青出於藍,他們用毛筆字,都能把張體字寫的很好。不管是老張還是新張體,都不比較張超寫的差。

  ??有了這些寫工,張家書坊的雕版印刷也快了起來。

  ??第一批刻字學徒工,現在都已經成了半熟練工。

  ??柯八叔公和鄭木匠,這兩個老師傅,現在甚至達到了一天刻一塊雕版的速度,能刻一百多字。

  ??他的學徒,其中第一批中精明的,也已經達到了一天百字的速度,兩天就能刻一塊雕版出來。

  ??張超給這些學的快的學徒工們,都漲到了一月一石米的工錢,當做是獎勵。

  ??看到張超進來,作坊裏的人都對他躬身行禮,作坊裏幾乎都是十幾歲的少年,也有不少的少女。這些都是京畿地方的鄉民百姓的子女,送到這裏來做工,還能賺不少工錢。尤其是還有學藝,現在是學徒,學藝有成,就能提工資,半熟練有加工資,到了熟練工還有加,如果手藝更好,成了帶班、組長,工資更高。

  ??張家的信用還是很高的,因此許多人還要搶著來,來晚了還沒機會。

  ??“大家繼續做事,晚上加餐,有魚和肉!”張超笑著對著他們點點頭道。

  ??張超給這些學徒是保底加提成,一開始的學徒期還不能上手,隻有底薪水。等成了半熟練,可以開始製板和刻字的時候,就是保底加提成,他們的勞動成本有計價提成。

  ??基本上,一塊雕版都在一百多字。張超給的提成就是一塊雕版刻字十文錢,刻好一塊,底薪以外,還加十文提成。

  ??而寫工的價格要高的多,寫一版,是二十文,差不多還是千字一卷的價格,甚至還提高了一點。

  ??張超經過了製板車間,刻字車間,然後裏麵的印刷車間,最後路過裝訂車間,推開門,到了裏麵的匠頭房。

  ??房間裏,馬周和鄭管家還有柯八、鄭木匠幾個都在。

  ??“三郎,我們印書坊現在有些忙不過來了。”鄭管家笑嗬嗬的說道,“青龍寺的法華經還沒印完,大興善寺的四十二章經也剛開始印,他們又打算再印幾部經書,尤其是大興善寺,豪氣的很,他們要印華嚴經,這可是六十華嚴經啊。”

  ??華嚴經之所以稱為六十華嚴經,就是因為這部經有六十卷,這是東晉時的譯本。卷數多,字數也多。

  ??“你還怕生意多啊,六十華嚴經更好啊。反正咱們的規矩不變,經書這些是千卷起印的。記得等他們交了定金之後,再去其它各寺談談,看他們願不願意也買些華嚴經,對其它的寺廟,我們可以不要求千卷起印,但買的少就得加些價格。”

  ??反正關鍵的是第一版,第一版有了千本之後就能印,一千本起印,也是為了降低成本。畢竟不管印多少本,這套雕版是得要先弄出來的,寫稿、製板、刻字,這都是成本。

  ??“你們要主動出擊,不能光等。比較如有些寺廟沒有能力一次性印一千本,那麽我們可以牽頭嘛,找多家寺廟一起湊一千本,這樣他們平攤成本,不也挺好?”

  ??鄭管家道,“這是好辦法,不過我們現在手上印刷的單子不少,忙不過來呢。”

  ??“我覺得我們加了標點符號之後,尤其是我們的排版,使得每頁字數變少了,讓雕麵增加了許多,使得我們的雕版任務加重了許多,影響了印刷的速度。”

  ??張超輕笑了一聲,真是不會做生意啊。你若是搞的密密麻麻一個版,字數倒是多了,可我們是按版收費的,這版越少,對我們越不利啊。尤其是版字數越多,雕版錯誤率就會加大,這也是造成成本上升的。

  ??現在加上標點符號,以及經過排版後,標準一百六十二字的版,實際上都隻排版一百來字。特別是本來一卷萬把字,可增加了標點符號後,字數要增加上千,甚至更多。

  ??一個六十卷的華嚴經,按張超的這種排版方法,加上標點,重新排版,達到一百多萬字。一卷就有兩萬餘字,一卷就要一百四五十個版,真要編完,得好幾千個版。

  ??哪怕大興善寺一次先印個一卷兩卷的,那也得一卷七八百錢,一千本起,也是七八百貫。

  ??當然是現在的排版方式好了,增加一套標點符號,不但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雕刻的難度,同時還讓書印出來更加的美觀好看。

  ??至於顧客增加的支出,這個就不用張超考慮太多了。反正比較起他們手抄還是能賺的,而且張超也考慮過,一個寺廟印一千本花費較大,可以找各個寺廟聯合,讓有意的一起合印,這樣成本就降低了許多。

  ??既能達到一千本起印標準,而且實際支出也比較手抄便宜太多。

  ??“長安城裏的書坊目前反響很好,買書的人不少,租書的人更多。就是反應書比較少,因此我打算多刻幾部書,尤其是儒家經典。”

  ??儒家的早最經典有六經,不過後來樂經遺失,便隻剩下五經。漢朝時,以《易》、《詩》、《書》、《儀禮》、《春秋》為“五經”,立於學官。

  ??而到了隋唐時,已經有了九經,《春秋》分為“三傳”,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經》分為“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這六部書再加上《易》、《書》、《詩》,並稱為“九經”,也立於學官,用於開科取士。

  ??這九本儒家經典,每本還都有好些個版本,此外又有許多注疏。

  ??如今的讀書之人,這九經是必讀之書,甚至朝廷打算今年開科取士,也主要是考這九經中的內容。

  ??書坊上次印了一本毛詩傳箋,就反響良好。

  ??短短時間,賣出去了一千多套,這是相當驚人的。主要還是張家書坊的雕版書是以前所未有的,而且書不論是裝訂形式還是印刷的質量都非常好,更別說,經過太學博士孔穎達和陸德明兩個購買後的宣傳,讓大家都知道這版書相當精確,幾乎毫無錯誤。

  ??而且這本書還是張三郎所印刷的,其中用的字體還是新張體,書法上開宗立派。

  ??張超前段時間還跟人爭風吃醋鬥毆坐牢免官呢,如今又弄出了雕版印刷書,噱頭十足。加之孔穎達在國子學裏的大力推薦,和向秦王府十八學士們推薦,很快這雕版印書和毛詩傳箋就火起來了。

  ??許多國子學生來書店,家裏條件好的要買一套,庶民子弟也要租回去抄。不少國子學的學生都是勳貴子弟,他們讀書一般,但花錢大方。聽說這書好,反正不管讀不讀,先買一兩套回去裝點下書架也好。

  ??到了後來,長安城裏那些勳貴士族等,都爭相過來買一套雕版書回去,不看也要裝點啊。連那些有錢的商賈,都去買了。這些商賈有錢,也不管是什麽書,書坊裏擺的有賣的,通通買一套。

  ??這樣的銷售成績,讓張超是大為驚歎啊。這也堅定了他準備印更多的書的想法,不說別的,這九經,先都印一套再說。

  ??以後還要印些其它版本的,還要把一些注釋版的也給印了。

  ??不過現在,暫時每經隻印一套流傳最廣的版本,為了節省時間減少成本,張超打算其它八經,都隻先印正經,不印那些注疏的版本。

  ??印完了八經,還要印論語、孝經、孟子這些。

  ??“書坊生意這麽好,我覺得我們應當在洛陽、太原等大城,也開些分店,既賣書也租書,這樣更好。”鄭管事提議說道。

  ??“嗯,這個建議不錯。”(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