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元昭帝
作者:平仄客      更新:2021-08-13 09:21      字數:4009
  又是三月初三,元昭帝率領文武百官至西山腳下,皇後範氏並一眾誥命夫人隨同。

  ??一年一度的郊祭、享蠶親桑之禮,帝後都極為看重,從來不曾缺席。

  ??郊祭過後,元昭帝按照大定皇家的習俗,帶著官員們沿西山西側拾級而上,觀賞西山極富盛名的春景。

  ??西山第一道牌樓上,還掛著建和帝禦筆親書的“第一春”匾額,漫山遍野的桃花梨花已經開了,讓人油然生出一種“枕紅鋪白醉時眠”的詩興。

  ??這一切,和十年前,和數十年前,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牌樓還在,西山還在,桃花梨花還在,不在的,是當年那些人……

  ??現今是元昭六年。一年前,臨朝聽政已五載的鄭太後還政於元昭帝,再度入定元寺不出。

  ??元昭帝親政之後,所辦的第一件政事,就是為當年的定國公府正名。

  ??雖則帝王並未下令重建定國公府,卻在定國公府遺址上立了一道牌樓,牌樓懸掛的匾額,乃元昭帝禦筆,上書“國之柱石”。

  ??國之柱石,這個匾額足以說明了一切。

  ??這是褒獎,褒獎了定國公府的功績。這也是否定,否定了先帝崇德帝給定國公府所下的罪名。——先帝時,給定國公府定下了叛國的罪名。

  ??如今新帝封賜,定國公府叛國的罪名自然就不存在了。

  ??元昭帝的舉動,自是引起了一部分朝官的不滿,首當其中的,便是禮部的官員們。

  ??禮部的奏疏一封封送至禦前,所言皆是“無改於父道,可謂孝忠矣。皇上逆道行之,非國之福……”“祖宗家法,不可違背”雲雲。

  ??這些奏疏,元昭帝留而不發。

  ??與此同時,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員。卻羅列了定國公府的功績,並且指出了當年這一案的倉促謬誤之處,認為皇上為定國公府正名,才不至於令朝臣功臣寒心。

  ??一時間。朝中紛紛揚揚。但最後,“國之柱石”的匾額,仍是穩穩當當在太平前街的牌樓懸掛著。

  ??盡管對某些人來說,那一幅“國之柱石”的牌匾像針刺在心裏一樣,卻不敢輕易說什麽。——他們清楚。元昭帝雖然溫和,但這一事並不是可以商量的。

  ??更何況,這些人心中真正想說的話,是無論如何不能當眾說出來的。比如,定國公府的後人,比如,元昭帝和定國公府後人的關係,再比如,定國公府後人與大罪人沈肅的關係。

  ??曾有傳言稱,定國公府的後人。就是沈肅的養子沈度。——但是,誰不知道這是真還是假。

  ??當年,沈度在西疆斬殺西盛大將軍何虎,為大定立下了天大的功勞。隻是,這個人喪心病狂,竟然刺殺了七皇子,還致令皇後身死!

  ??雖則沈度已經在大定消失,但知道當年內情的官員,想到這個人的狠辣,還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氣。

  ??偏偏。這倒吸的一口氣,還不能吐出來!

  ??因為,皇族對沈肅、沈度的態度,實在太奇怪了。

  ??沈肅弑君。臨朝聽政的鄭太後隻以一句“沈肅已死,不及姻親”就搪塞了過去,就連沈度殺皇族,鄭太後也隻是發了一道海捕的命令,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朝廷並沒有因為沈肅、沈度的事情而問罪顧家、傅家。並且在元昭帝登位之後,還將傅家的傅懷律擢升為西疆衛大將軍。

  ??這些進展。令朝官們看得一陣心驚。連皇族都不計較的事情,作為朝臣的他們,便沒有再說什麽了。

  ??這些事情,就像蒙上了一層黑布那樣,神秘莫測,沒有誰再敢輕易提起,也漸漸從大家的記憶中消退。

  ??此時的元昭帝,正與皇後範氏行走在梨花林間,朝臣和侍衛們,不遠不近地跟著。

  ??梨花開得正盛,即使隻是輕微的腳步聲,都令梨花一朵朵從枝頭墜下,像花雨一樣落在頭上衣間。

  ??元昭帝停了下來,示意官員和侍衛們都離遠一些。然後伸手在皇後頭上拂過,拿下了幾朵梨花,像是想起了什麽。

  ??他開口道:“阿儀,這西山梨花林,就是老師遇刺的地方。那個時候,我真是怕啊,怕師公沒氣了,天天都想辦法往東園跑……”

  ??他與皇後有少時情誼,又是患難夫妻。在皇後麵前,他隻是“我”而不是“朕”。

  ??範儀目光柔和,也伸手從元昭帝肩頭拿下了梨花,才道:“是啊,幸得那個時候潤州有神醫鍾豈,帝師大人……才活了下來。”

  ??元昭帝點點頭:“是啊,師公在那個時候活了下來。”

  ??但後來也沒有活多少年。

  ??元昭帝眼神黯然,他想起了那個已經死去的老人。想起了老人在東園考究他的情景。其實他也知道,老人最開始是不怎麽喜歡他的,因為他太胖了,又因為老人是帝師,知道身為帝師的艱難。

  ??但漸漸,老人對他越來越好。在他被困在掖庭局之時,是老人出動了沈家所有暗衛和潛著的皇族死士,然後驚動了父皇……

  ??元昭帝到現在都記得,當時他看到老人屍體,是何等的悲傷痛苦,感覺自己又死了一個親人。

  ??他的親人,本已那麽少,最後就連師公都沒有了。師公死了之後,就連老師都不能出現在世人麵前了。

  ??他看著簌簌落下的梨花,聲音暗沉:“阿儀,我……我對不起師公。我所能做的,太少太少了。”

  ??他現在已是一國之君,但他所能做的,就是為定國公府正名,就隻有這個而已,旁的,都做不到了。

  ??老師如今隻能在大定消失,而師公,依舊是大罪人,弑君的大罪人。

  ??過了一會兒,範儀才回道:“你做得已經夠多了。保住了顧家和傅家,還為定國公府正名。這些,沈大人想必都知道的。”

  ??還有……年號。

  ??元昭,據禮部官員所稟,是寓意從此國朝彰明光照。但範儀知道,他之所以定下這個年號,主要是為了感激沈度的教導之恩。

  ??元,實在是一個與大定國朝分不開的姓氏。這是,定國公府的元,是沈度血脈中的元,也是沈肅所秉持的元。

  ??“阿儀,我一直都記得老師說過,願我有生之年,得見天下太平。到了如今,這也是我的信念。隻是登上了皇位我才知道,要做到天下太平,太難,太難了。”元昭帝這樣說道。

  ??得天下之位,便有天下之責。一想到沈肅和沈度,元昭帝便不敢怠於政事,便不敢肆意妄為。他知道,他能夠登上帝位,是多少人花了多少心血換來的!

  ??出自皇族、身為崇德帝的皇子,他無法說出“沈肅弑君是對的”這樣的話語,也無法說出“沈度殺七皇子殺皇後謝姿是對的”,但是,他內心是這樣想的。

  ??但他所想的,他所認同的,卻不能在朝中說出來。不然,就亂了套。倘若這天下弑君殺皇族都是對的,那會怎麽樣?國將不國了。

  ??為了這些不能宣之於口的認同,他才要做得更好、為國朝想得更多。

  ??如此,才不枉皇祖母在年邁之時臨朝聽政,才不枉老師隱在宮中教他五年!

  ??沒有誰會知道,在大定早已消失不見的沈度,一直隱在皇宮之中。在長達五年間,在偌大的紫宸殿裏,老師與他攤開一道道奏疏,為國朝定下一條條計策,為他指出一個個方向……

  ??直到他親政,老師才離開宮中,帶著師母和沅沅遊曆天下。

  ??“阿儀,就算有再多的人在我麵前說師公的弑君大罪,就算有再多人在我麵前說老師用心可誅。但我卻不是這麽想的,我永遠都記得,老師在宮牆東北角對我說的話。”元昭帝繼續說道。

  ??範儀配合地問道:“當時,沈大人說了什麽話呢?”

  ??元昭帝微微一笑,眉目飛揚:“當時,老師告訴我何謂祥瑞。老師說,《春秋》不書祥瑞,對國朝來說,得賢臣、理政事、安百姓、使天下太平,便是祥瑞。”

  ??得賢臣、理政事、安百姓、使天下太平,便是祥瑞。——這些話語,在他還是一個小胖子的時候,就已經深刻在他腦海中。到了現在他登基為帝,就更覺得這些話語有道理了。

  ??能夠說出這番話的人,怎麽會用心可誅呢?

  ??範儀也笑了,道:“那些人會這麽說,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沈大人,也不知道有琰姐姐。”

  ??範儀想起了顧琰,想起了跟隨顧琰離開的風嬤嬤。在沈度教導元昭帝的時候,顧琰和風嬤嬤,也隱在坤寧宮中,幫助範儀度過一個個難關。

  ??範儀很清楚,沒有沈度和顧琰夫婦,其實就沒有今日的元昭帝與範皇後。她會一直記得,沈度與顧琰的恩情。

  ??元昭帝點點頭,“哈哈”笑了起來,大聲道:“哈哈,是啊,是啊。”

  ??大梨花林中,久久回蕩著元昭帝的笑聲,枝頭的梨花落得更多了,地下像鋪了一層白雪。

  ??師他們這會兒在哪裏呢?元昭帝知道,以後要見到他們,很難了。

  ??(章外:小胖子篇結束,明日還會有長隱篇,哈哈~)(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