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
作者:冰臨神下      更新:2021-08-12 14:21      字數:8409
  稍一審問,東海王覺得必須立刻將馬穆送交給皇帝,短短的幾句口供裏包含著太多信息,東海國、燕家、崔家等等都受到牽連,他可不想受到誘導口供的懷疑。

  ??刺客先是被帶去見蔡興海,蔡興海也是大吃一驚,稍一詢問,也覺得應該馬上通報給皇帝,於是深夜進府敲門。

  ??韓孺子穿好衣裳,在一群侍衛與士兵的護送下到達前廳,為安全起見,刺客沒有被帶來,而是被關押在隔壁的宿衛營裏,東海王在此等候,將前因後果說了一遍,並將功勞都歸於瘋僧光頂。

  ??韓孺子對東海王的效率感到吃驚,更對光頂願意提供幫助感到意外,與江湖人接觸多了,對瘋僧的不辭而別倒覺得很正常。

  ??聽完東海王的話,韓孺子想了一會,問道:“那個馬穆是說‘連皇帝身邊都有咱們的人’,還是說‘皇帝身邊將有咱們的人’?”

  ??這句話是小偷兒告訴光頂,光頂再轉告東海王的,刺客馬穆並未直接招供,東海王一愣,一字之差,意義可就大不一樣,“這個……我再問問。”

  ??“向光頂傳遞消息的小偷兒是誰?能找來嗎?”

  ??“這個……光頂沒說。”東海王額上開始出汗了,他還以為皇帝會立刻調查刺客與燕家、崔家的關係,沒想到皇帝更關心消息的來源和是否準確。

  ??審訊是一項技巧,刑吏通常比一般官吏更專業,韓孺子身邊就缺這樣一個人,官府原有的刑吏還都沒有取得他的信任,刑部的一位主事張鏡曾經隨駕出巡,在晉城戰歿,皇帝更加無人可用。

  ??“把刺客帶來。”韓孺子想要親自審訊。

  ??東海王、蔡興海同時勸諫,理由各不一樣,蔡興海以為那畢竟是刺客,萬一拚死掙紮,可能會驚擾陛下,東海王則認為天子有所不為,親自審訊一名普通小吏和江湖術士,說出去不好聽。

  ??廳裏有不少侍衛和太監,韓孺子正考慮該讓誰代替自己去審問刺客,甚至想到了京兆尹司法參軍連丹臣,正猶豫未決,金純忠從人群中擠過來,“陛下,讓我去審問犯人吧。”

  ??韓孺子更猶豫了,金純忠雖是匈奴人,但是出生在大楚,自幼生長在歸義侯府內,完全是一位勳貴子弟,應該沒學過為吏之術。

  ??“現在是深夜,不好找人,如果我不合適,明天再換人也來得及。”金純忠補充道。

  ??金純忠為人比較沉穩,做不到的事情輕易不會自薦,韓孺子想到這裏,說:“也好,你和東海王再去審問。”

  ??一塊走出倦侯府時,東海王向金純忠拱手笑道:“想不到金兄還懂這種事情。”

  ??“勉為其難。”金純忠也笑道。

  ??到了隔壁府門前,東海王再次拱手,“還沒恭喜金兄。”

  ??“恭喜什麽?”金純忠詫異地問。

  ??“傳言金貴妃在塞外有喜,極可能為陛下誕生長子,有了這個兒子,金貴妃能夠回京,金兄也能平步青雲。”

  ??金純忠更加迷茫,“哪來的傳言?我妹妹在塞外從來不跟大楚這邊聯係,與陛下都沒有書信往來,而且……到底是哪來的傳言?”

  ??東海王一臉尷尬,“那就是大家亂說的,金兄莫怪。”

  ??東海王支吾過去,直到進府之後,金純忠才明白過來,東海王這是故意套自己的話,心中感到好笑。

  ??倦侯府內,蔡興海加強了守衛,無關人等,包括太監與宿衛士兵,都不能隨意進入後宅接近皇帝,即使這樣,他仍不安心,那句“皇帝身邊有咱們的人”讓他深感不安,但是他有官職在身,不能隨便逾越規矩,於是找來侍衛頭目王赫,一塊去見皇帝。

  ??“刺客全部落網之前,陛下是否想過回宮暫住一陣?”蔡興海先開口。

  ??“宮裏人多事雜,未必比倦侯府更安全。”韓孺子沒那麽緊張。

  ??“那陛下最近是否可以……少見一些人?”蔡興海又提出建議。

  ??“你擔心刺客混在裏麵?”

  ??“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這個馬穆本是江湖術士,一年前混入國相府中為吏……”韓孺子心中一動,一年前他還不是皇帝,馬穆化名為吏是為了什麽?嘴上繼續道:“正說明朝廷官吏之可信,雲夢澤收買不成,隻能派人混入。”

  ??蔡興海無話可說,看向王赫,王赫上前道:“官吏可信,官吏身邊的人卻未必,希望陛下給我們一點時間,將進府者的身邊人調查一遍,如無問題,陛下再見不遲,我們也減輕一點負擔。”

  ??蔡興海連連點頭。

  ??韓孺子想了一會,“好吧,先給你們三天時間,朕給你們一個名單,先調查經常進府的幾個人,其他人慢慢再說。”

  ??韓孺子先將經常進府甚至就住在府內的幾名勳貴子弟與讀書人的名字寫下,交給蔡興海。

  ??蔡興海與王赫告退,到了外麵,蔡興海看了一眼名單,說:“先從誰開始?”

  ??王赫道:“先從你我二人開始。”

  ??蔡興海一愣,隨後明白過來,笑道:“好,你調查我,我調查你,然後是咱們的手下,接下來是東海王和崔騰,再後是這些人。”他晃晃手中的紙。

  ??“尤其是我手下的人,請蔡將軍仔細調查。”王赫叮囑道。

  ??蔡興海這回沒有再覺意外,他知道王赫所謂的“手下人”是指誰,王赫身為侍衛頭目,不好親自調查,因此要借助外人。

  ??“希望咱們的判斷都是錯的。”蔡興海道,拱手告辭。

  ??審問不會太快,韓孺子回到臥房,淑妃鄧芸已經入睡,發出輕微的鼾聲,她倒是什麽都不在乎,隻想生個兒子,為鄧家東山再起奠定基礎。

  ??韓孺子躺下,對刺客並不是特別在意,還在想趙若素的那番話:用朝廷的規矩改造朝廷,雖然費時費力,卻最為穩當。道理他明白,卻還不清楚具體該如何著手,想到自己曾向孟娥誇下海口說已經掌握帝王之術,他不禁有點臉紅。

  ??次日上午,韓孺子在勤政殿給宰相等人布置任務,要求他們盡快製定一套針對匈奴的整體戰略。

  ??與匈奴相比,雲夢澤和東海群盜隻是小患,迄今為止,皇帝隻是派出大將守衛邊疆,希望等大楚恢複一定實力之後,能與匈奴人一戰,還沒有更細致的計劃,甚至沒有開始商議此事。

  ??皇帝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大臣,宰相申明誌等人都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欣慰,這畢竟意味著信任。

  ??依照慣例,朝廷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不是探討問題本身,而是先找最適合探討這一問題的人選,大將軍崔宏回京之後一直在家休養,這時候順理成章要被請回勤政殿參與議事,接下來是一整套程序,發布聖旨、收集奏疏、排序擇優等等文書工作,夠整個朝廷忙上幾個月。

  ??韓孺子同時邀請一位議政大臣前往倦侯府,這樣一來,皇帝有什麽決定可以馬上傳到勤政殿,而不是第二天再議。

  ??這更是一項殊榮,宰相申明誌不敢獨攬,建議由議政大臣輪流前往倦侯府,每人十天,宰相本人去不了,他提出的第一人是吏部尚書馮舉。

  ??事情就這麽定了,皇帝向大臣做出一點妥協,就像是第一次拿到新刀劍的人,韓孺子要試著揮舞兩下,試試重量,然後再練套路,最後才能得心應手、持刃殺敵。

  ??中午回到倦侯府,書桌上已經擺放著金純忠的審問卷宗。

  ??韓孺子邊吃飯邊看,頗覺意外,金純忠提問嚴謹、記錄詳實,頗有老吏風範,他有這種本事,之前竟然一直沒有顯露出來。

  ??馬穆初時很強硬,卷宗裏雖然省略,韓孺子還是能看出來,這位算卦先生說了不少罵人話,但是經過一番拷打之後,他還是招了。

  ??他不知道欒半雄派來多少刺客,與他接頭的隻有一人,偽裝成商客,混在討債的隊伍中,化名“雲雄”,真名不知。

  ??他的確說過“皇帝身邊有咱們的人”這句話,但他是從雲夢澤聖軍師那裏聽來的,當時說出來純粹是為了安撫對方,至於是“已有”還是“將有”,他也不知道。

  ??關於馬穆一年前為吏的疑問,金純忠也問到了,原來雲夢澤最初的目標不是皇帝,而是東海國,馬穆的任務是在必要的時候協助刺殺國相燕康一家,可叛亂失敗得太快,東海國也不是平亂主力,所以他就留下來,一直沒有暴露,甚至得到燕家父子的信賴。

  ??他嘴裏的“崔家”的確是太傅崔宏家,但那隻是因為燕朋師借住崔府,別無含義。

  ??金純忠用不同的問法反法審訊,以確認馬穆不是臨時撒謊,證言中涉及到不少人,除了商人雲雄要盡快抓捕之後,金純忠對其他人不敢做主,在卷宗最後,請示哪些人可以叫來參證。

  ??韓孺子非常滿意,倒不是雲夢澤刺客終於漏出馬腳,而是找到金純忠這樣一位可用之人。

  ??崔家人與此關聯不大,韓孺子將崔宏父子的姓名圈去,剩下的人隨金純忠召問,燕朋師雖然也是高官,但馬穆畢竟是他帶來的,必須說明情況。

  ??韓孺子本想立刻讓金純忠放手去查,想想又按下卷宗,他得先封金純忠一個正式職務,才能派他去查案,這也是朝廷的規矩,身為皇帝,他應該遵守。

  ??吏部尚書馮舉當天下午來到倦侯府,卻沒見到幾個人,蔡興海和王赫正在調查各人及其隨從的背景,大多數人都未獲準進府。

  ??這天傍晚,蔡興海送上來第一份報告,排在最前麵的人正是侍衛孟娥。

  ??報告盡量簡潔,不做判斷,孟娥的出身、行為都被一條條羅列出來,大部分對皇帝來說都不是秘密,在最後,蔡興海以粗筆寫下一行字:十月初七、十月十一,孟娥兩次在傍晚離府,次早方回,不知去向。

  ??趙若素是一位比楊奉還要嚴厲的教師,同樣的直言敢諫,隻要皇帝還沒憤怒到要殺人的地步,他什麽都敢說。

  ??“陛下不應該允許東海王私下抓人。”一見到皇帝,他就說出這麽一句話。

  ??“那是刺客,東海王需要便宜行事。”韓孺子辯解道。

  ??“問題就在這裏,東海王知道自己可以便宜行事,京兆尹知道嗎?”

  ??韓孺子不語。

  ??趙若素繼續道:“東海王與宿衛士兵闖進客棧抓人,按大楚律法,此事理應層層上報,直達京兆尹府,京兆尹眼下有兩種選擇:一是猜到抓人乃是陛下的聖旨,於是隱而不報,將案子就此壓住;二是秉公執法,派人登門,要求陛下解釋清楚。陛下更希望看到哪一種?”

  ??“京兆尹府會讓陛下親自解釋?”

  ??趙若素搖頭,“京兆尹府的官吏隻要進入倦侯府的大門,哪怕隻是一名普通的宿衛士兵向他解釋,在外人看來,也是陛下在做解釋。”

  ??韓孺子露出微笑,“外人眼中的皇帝總是與真正的皇帝不同。”

  ??趙若素拱手,“正是,陛下若不重視‘外人眼中的皇帝’,兩者的差別就會越來越大大,當陛下覺得有些事情不可理解的時候,問題往往就出在這裏。”

  ??“嗯,朕不喜歡有司找上門來,這一整天都沒人來,應該不會來了吧?”

  ??“大概如此,可是不來的話,後果更嚴重。”

  ??“怎麽說?”韓孺子客氣地問,趙若素的話雖然不合時宜,卻的確能給他不少啟發。

  ??“關鍵就在那個‘猜’字,京兆尹府不知陛下的真實心意,又沒見到聖旨,隻能猜測:既然有東海王和宿衛士兵親自動手,那就應該是執行陛下的旨意。這一次官府猜對了,可陛下要讓官府一直猜下去嗎?以後若是猜不對呢?”

  ??“你說得對,朕未能見微知著,是朕的錯誤。”韓孺子端正神色,不再以隨意的態度對待趙若素,如果各處衙門都習慣了猜測,那東海王和宿衛營的權力可就大了,“若按朝廷的規矩,朕又想便宜行事,及時抓捕刺客,應該怎麽做?”

  ??趙若素躬身行禮,“在京城抓捕犯人,應歸京兆尹府負責,陛下可向京兆尹府派駐使者,使者可以便宜行事,隻需事後及時通報京兆尹府即可,如此一來,規矩、律法皆得遵守。使者為臨時派駐,事成即撤,對官府的影響也不大。”

  ??“使者既然駐在京兆尹府,也要用他們的公差抓人吧?隻怕會泄密。”韓孺子很清楚,許多官吏,尤其是那些小吏,與豪傑關係親密,甚至本人就是豪傑,為了江湖道義,有可能不忠於朝廷。

  ??“會有這種可能,請陛下權衡利弊,另外,使者也可以動用宿衛營,隻是不要太多、太頻繁,而且身邊無論如何要留京兆尹府的一名官員。”

  ??“派駐使者……隻稱使者太簡單了些,應該起個名字。”韓孺子心中已有人選。

  ??“督捕盜賊古有繡衣使者,陛下可借用之,隻是繡衣使者通常由朝廷重臣擔任,陛下如果想讓身邊近臣擔任,或許可以降一個級別,執法者尚黑色,可稱之為‘玄衣使者’。”

  ??韓孺子覺得不錯,“散騎常侍金純忠可擔任此職。”

  ??趙若素拱手後退,他隻負責糾正皇帝的行為,絕不幹涉皇帝用人。

  ??韓孺子又問道:“朕有意更新朝廷,從明春的大考開始著手固然穩妥,可是太慢了些,在此之前,朕能做些什麽?當然,要按朝廷的規矩。”

  ??規矩對皇帝是有好處的,皇帝不守規矩,底下的官員也就有了不守規矩的借口與手段,當多數大臣不守規矩,皇帝也就分不出才能與平庸、忠誠與奸邪了。

  ??“宰相為百官之首,往下是左右禦史、六部尚書、大理寺卿,除宰相之外,其他九人的品級未必最高,卻掌握著最實在的權力,更新朝廷難,替換大臣稍微容易一些,陛下想替換哪位?”趙若素頓了頓,“或者哪些?”

  ??韓孺子長長地嗯了一聲,“現在就能換人嗎?”

  ??“現在可以著手。宰相位高權重,不可輕易動搖,通常由左、右禦史當中的一人人接替,陛下遲遲沒有任命新的禦史,想必是沒有合適人選。”

  ??韓孺子點下頭,左察禦史蕭聲為國殉難,右巡禦史申明誌接任宰相,禦史之職空缺,皇帝一直沒有補上。

  ??“禦史負監察之責,為官經驗必須十分豐富,通常要在三部以上擔任過尚書,現今的吏部尚書馮舉、禮部尚書元九鼎、兵部尚書蔣巨英符合此項要求,陛下可選者不出此三人。”

  ??“朕不能越級提拔大臣嗎?如果朕記得沒錯,武帝好像經常這麽做。”

  ??趙若素搖頭道:“陛下的確記錯了,那是眾人心目中的武帝,陛下受眾人影響,也以為武帝能夠隨心所欲。”

  ??“難道不是?”

  ??“武帝深諳治臣之道,從不在任命大臣時一意孤行,為了讓殷無害接替宰相之位,武帝曾在半年之內接連罷免三位宰相,直到輪至殷無害為止,過程快了些,但是沒有破壞規矩。”

  ??韓孺子決定要重看一遍尚未定稿的武帝紀。

  ??“朕有些好奇,武帝到底看中了殷宰相什麽?”韓孺子清楚記得殷無害,那是個老邁而圓滑的大臣,從不擔負責任,遇事總是躲得最遠,與武帝雷厲風行的做派截然相反。

  ??趙若素回道:“殷無害熟知朝廷規矩,與武帝一剛一柔,配合無間。”

  ??以強硬聞名的武帝,確實需要一位柔和的宰相加以調劑,韓孺子想了一會,“由國子監祭酒升任宰相差著幾級?需要多久?”

  ??韓孺子心中已有未來的宰相人選,那就是瞿子晰,因為在晉城立功,瞿子晰已經升任為國子監祭酒。按理說,皇帝絕不該向外人透露宰相人選,但他現在很信任趙若素,知道他不會對外亂說。

  ??趙若素尋思片刻,“國子監祭酒可先升任侍郎,戶部掌管天下戶口錢糧,事務最為繁雜,陛下若有意考驗此人,就先讓他去戶部曆練一段時間,熟悉大楚整體情況,然後可調去刑部或者工部,負責幾起具體的案子或工程,再後就可以當尚書了,禮部、兵部皆可,接著可以調此人再回舊部,看他如何應對從前的下屬,最後是當吏部尚書,在這個位置上可考察此人選賢任能的眼力,到此,離宰相之位已經不遠,最不濟也擔得起左右禦史之職。”

  ??“這麽複雜!”韓孺子吃了一驚。

  ??“陛下常在軍中,隻知行軍征戰之難,不知守成治國之艱,尤其需要一位稱職的宰相。”

  ??韓孺子勉強點頭,他已經很努力地想要信任趙若素,可還是時不時覺得這個家夥似乎在為大臣說話,“一圈輪下來,怎麽也要三五年吧?”

  ??“至少五年。”

  ??“嘿,想換宰相還真是一件麻煩事。”

  ??“當初武帝任命這些官員的時候,要的就是這些‘麻煩’,如此一來,新帝登基可保數年穩定,三五年後,新帝信任的大臣也能輪換上來,順利交接。”

  ??韓孺子大笑,突然明白問題出在哪了,武帝選任這批大臣時,看到的未來皇帝是桓帝,所以要留一批老成持重、但又比較容易對付的大臣,如果桓帝在位時間足夠長久,也會留下類似的一套班子給繼位者,可是意外發生,桓帝早逝,繼位者是毫無準備的韓孺子,趕上大楚內憂外患不斷,最關鍵的是,這位皇帝沒當過太子,沒有提前培養過自己的大臣,導致新舊朝廷無法平穩更換。

  ??韓孺子召見趙若素時沒想聊這麽多、這麽深,眼見蠟燭越來越短,他說:“今晚先到這兒吧。”

  ??“陛下早點安歇,微臣隨傳隨到。”成為府丞的趙若素,又是“微臣”而不是“草民”了。

  ??趙若素退到門口,皇帝叫住他,“先帝在位日淺,可是也該有幾位信任的大臣吧,都有誰?”

  ??趙若素卻不願直接說出人名,“微臣已將朝廷大臣的輪換順序說得很清楚,陛下調看先帝登基以來的官員任免名單,自然就都明白了。”

  ??韓孺子從楊奉那裏經常領取題目,因此並不覺得趙若素無禮,“好。”

  ??趙若素退下,韓孺子琢磨著這件事不用做得太正式,明天下午向進府的吏部尚書馮舉詢問即可。

  ??武帝留下來的是一批守成大臣,在位時間已經過長,即使暫時不能用自己欣賞的人代替,韓孺子也希望盡量做些變動,或許父親培養的大臣當中就有人才。

  ??今晚他不打算回臥房休息,想找一本武帝紀看看,手邊卻沒有,隨口叫了一聲:“孟娥。”

  ??孟娥經常借皇帝的書看,武帝紀不在書桌上,應該就在她房裏。

  ??沒有回應,韓孺子這才想起,孟娥現在不能隨便到皇帝身邊,他叫來外麵的太監,“傳王赫。”

  ??王赫很快到來,韓孺子隻有一條命令:“傳孟娥。”

  ??王赫露出明顯的猶豫,“陛下給了我們三天時間,請允許我們調查……”

  ??“不必了。”韓孺子加重語氣,“朕明白你的難處,也明白規矩的重要,可如果處處都是規矩,要朕又有何用呢?”

  ??這話說得稍有些重了,王赫一驚,再不敢多話,立刻應是,躬身後退。

  ??韓孺子這句話其實是想說給不在場的趙若素,身為皇帝,他可以遵守規矩,可大楚的敵人呢?尤其是極不可信的匈奴人呢?他們會給大楚朝廷逐步調整的時間嗎?

  ??趙若素的確指明了一條道路,但韓孺子要自己決定是步行,還是快馬加鞭。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