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章 山西的改變
作者:搞個錘子      更新:2021-08-12 06:14      字數:2346
  “現在中央對於北方還是能爭取一點的,不能讓西北專美於前,平津戰役總體上打得還算不錯,西北先後籌建了第2,第3集團軍至少已經超過十五萬人,立即又在組建第5集團軍。眼下冀南戰線已經初具規模,中央也應該插上一手,否則幾仗打下來,宋哲元他們心思還不都朝西北靠隴過去了。”白崇禧補充說道。

  ??蔣委員長點頭,對於此時西北已經著手在河南的一些重要城市修建機場,另外征調民役修築陝西通往河南的公路,延長鐵路支線的事,此時南京確實不便直接出手製止。而劉峙,麵對逶迤東出的西北軍,自然是沒有任何辦法,至於河北,眼也還有最後一絲爭取的機會。西北軍如此大動幹戈,比起上海這邊的動靜也不惶多讓,再加上曆次西北軍的抗戰態度,蔣倒不懷疑西北不出力。以往西北軍投入軍隊最多的是長城抗戰中的一個軍,而這次的力度更大,單是趙鐵樹的第2集團軍除了一個軍,還有機械化旅這樣的精銳部隊,楊虎城的第3集團軍,以及後麵的第5集團軍,每個集團軍裏麵至少有兩個師的原西北軍嫡係。而這次平津戰役東北軍的表現也比以前截然相反,似乎真的知恥而後勇了。想到這裏蔣就有些來氣,當初他已經開始獲得支配東北軍的權利,可結果因為張這麽一攪和,東北軍全奔薑立去了。眼下薑立平白多了這麽一大助力,二十多萬東北軍,可不是裝備落後的湘軍。桂軍。

  ??“後麵再看吧。未慮勝先慮敗。之前中央寄予厚望的淞滬會戰也打成了這樣,真要是形勢急轉直下。後麵從北麵抽回一部分兵力保衛南京也無不可。”

  ??“媽了巴子,這個閻錫山打一開始就打著進行大同會戰的幌子從綏遠抽調兵力,現在倒好,大同會戰還沒開始就成了泡影,********想著保太原,張家口,大同都丟了。日軍源源抵達,太原保得住嗎!”

  ??相比起南京那邊,西北對於山西的情況更加了解幾分。雖然山西那邊仍然喊著要進行大同會戰,但實際上大同附近的兵力該撤的都已經撤退得差不多了。隻要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閻錫山真正想保的還是太原。看破了閻錫山意圖的馮占海此時自然是沒什麽好心情。

  ??“算了,現在晉綏軍主力撤至忻口,太原一帶,日軍再度南下,也由不得他不出死力了。把進駐太原的飛鷹調回來,讓兩個中隊的i15戰機。一個中隊的轟炸機進駐太原及附近機場。”薑立看向高誌航道。

  ??“將第一批到貨的蘇機調到山西,豈不是影響了與南京的交易?”高誌航提醒道。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閻錫山現在還對太原寄予厚望,整個太原兵工廠動都沒動,若是守不住,偌大的一個兵工廠就便宜了日本人。那可是真虧大發了。再說,現在南京的蔣委員長雖然態度比起以前有所改善,但對於列強幹涉仍然心存幻想,對於局勢嚴峻程度認識不足。隻有淞滬會戰徹底失敗,蔣才能認識到列強完全是靠不住的。現在咱們先經營好北方戰局,中央軍雖然裝備不算先進,飛機,火炮,裝甲力量都十分薄弱,但好歹數量擺在那裏,隻要咱們擋住華北方麵軍,南京總是能維持一段時間的。”

  ??西北的能力有限,相比之下,南京已經陸續將沿海的一些軍工器械內遷,而此時太原兵工廠卻仍然沒有大規模拆遷的跡象,作為北方有數的大型兵工廠之一,對於此時軍工基礎十分薄弱的民國來說,太原兵工廠的意義和作用不會比一兩個集團軍來得低。落到日軍手裏,自然是更加的助紂為虐。對於薑立來說,哪怕是毀掉太原兵工廠,也好過被日本人搶過去。

  ??“之前閻錫山是一直硬氣地想把西北軍的勢力隔絕在山西之外,抱著這種門戶之見,不過現在日軍大隊開進山西,眼看著就要打到忻口與太原一帶。閻錫山現在終於是站不住腳了。”馮占海笑道,凡事禍福相倚,雖然山西局勢惡化,但好歹閻錫山那邊已經鬆口請西北派一個集團軍規模的兵力進入山西助戰。這個口子一開,以後閻錫山再想將西北軍的勢力逐出山西可就比登天還難了,也難怪馮占海心情大好。

  ??“這山西又是晉綏軍,又是中央軍,再加上咱們西北軍,國內最大的幾家勢力都到齊了,本來從帳麵上看,要是打輸了難免臉上難看,不過群龍無首,未必就能打出多漂亮的戰績出來。”馬占山搖頭一笑。

  ??“既然到了山西,這指揮自然還是得聽閻錫山的,山西終究是有些底子的,地勢又不比華北一馬平川,飛機的消耗速度比起我預料的還要來得快,蘇聯那邊我會再追加一百架的訂單,倒是飛行員的訓練要跟上一些,可別到時候開著飛龍2,或者是鷹3也幹不過日軍的九五式。”薑立說道,飛機的消耗速度快也代表著飛行員的消耗速度也快。

  ??“西北早先儲備了一些飛行員,再起現在的培訓速度確實有些慢。蘇聯那邊的教練機已經到了二十架,補棄了幾百架教練機之後,再加上西北自產的鷹式高級雙座教練機,足以滿足戰爭所需,現在卑職擔心的是飛機的生產跟不上,向蘇聯采買畢竟非長久之計。”高誌航說道。

  ??“海參威的那批機械已經上火車了,到了之後能解決一部分問題。”薑立說道,其實西北產能並不完全是機械的問題,還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產能未被合理的發揮,畢竟當初西北采買的大機械就有一定的產能預留。西北的工業發展太快了,中間的問題也不少,布局不夠合理。就像後世一些高像素的攝象頭,發揮出來的效果卻不如低了一截的蘋果手機一樣。這也是源自於薑立幾年持續對西北工業的大手筆投資,以至於相當一部分人形成了思維上的慣性,習慣性的將產量寄托在外部即將運回的機械上。隻是工業布局上的道理跟高誌航說得太多也沒必要,畢竟高誌航是個軍人,工業上的事並不是他的專長。(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