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朝廷政局
作者:龍竹      更新:2021-08-12 06:07      字數:4164
  蕭何回道:“啟稟漢王,六個月來我漢中勵精圖治,推行新政,穩定展,不論在人口戶籍、農耕水利、國庫民生、手工商途各方麵都有了不小的進步和展,臣將從以上幾方麵向漢王進行匯報——”

  ??“先漢川在我漢軍未入之前,共有人口百萬,分居一郡十三縣邑二十八個鄉裏,漢軍進入漢川之後,帶來大軍三十萬人馬,家屬及追隨百姓共二十萬戶,四十萬人口,經過這大半年安置各地逃亡來的百姓、流民,吸收諸國後裔的商賈和貴族,漢川人口突破了三百萬,其中漢戶籍就有一百三十萬人,隻都城內所有軍民加起來就占了八十五萬之多,如今巴蜀兩地相繼歸漢,加上兩地的巴人、蜀人,以及各部落少數民族,初步統計,人口達一百五十萬之多,與漢川人口相加,便是四百五十萬人口,具體戶籍和人口普查工作仍在詳細核查中,人口基數還在擴大!”

  ??龍天羽微微點頭,百姓才是立國之根本,沒有人民群眾做基礎,國家富強隻是空話,因為所有物質的展和提升都需要勞動人民去創造,百姓就是生產力!

  ??蕭何匯報完人口,繼續往下說道:“新政推行後,各項漢律政策有效實施,砍伐樹林、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促進了農耕展,並且根據漢中的氣候和土壤興致,因地製宜地選擇不同的作物進行種植,防治蟲病,實行畦種法,播種疏密得宜,便於通風排,澇,善於培根、除草、間苗和掌握農時季節,推廣一年兩熟製,大大提高了每傾土地的年產量;在本月收產中,一畝田可以產粟兩石三鬥,百姓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糧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則平常年景一家種地五十畝所產兩熟糧食,夠全家一年半食用,。 ”

  ??“而國庫如今正處在入不敷出階段,入漢中之時,帶來的不少鹹陽國庫和價值連城的寶物,還有在彭城積攢的一些稅收,但入漢中之後,半年內為了安撫百姓,興修水利工程,建造村莊城池和宮殿、邊關防禦等,耗資巨大,賦稅方麵剛剛起步,無法趕上花費的度,是以國庫方麵,仍處在支出高於納入的階段,預計半年之內,各方麵稅務和朝廷企業、錦衣衛等各部門收回效益後,才能平衡過來。”

  ??龍天羽對農業方麵一知半解黑,但對於財務方麵還是精通的,畢竟他以前創辦的天宇集團也是近千億的跨國集團,對於財政經營,自然有一番獨特見解,忽然插言道:“如今每月支出需要多少銀兩?納入又是多少?來源和去處可有細賬?”

  ??蕭何點頭,轉身看了身後長史一眼,後者從官服內掏出一本帳帛遞給了他,蕭何接過掀開幾頁,回道:“稟漢王,每月軍務糧餉開支最大,邊關駐守的大軍、各城池防禦的軍隊等共五十萬人馬,除糧草俸餉外,還包括擴充軍資,購買戰馬和兵甲,每月需要開銷三萬兩黃金,十五萬兩白銀;朝廷上下官員俸祿一萬兩白銀,城池城關、防禦工事,開山修路、鋪設官道,學院和水利設施修建等每月花費也有五萬兩白銀,所有開銷加起來每月至少要三萬兩黃金,二十萬白銀!”

  ??“如今漢川之地,百姓剛剛有了收成,賦稅調的不高,通過黃糧征繳,整個漢川半年的稅收隻值十五萬兩白銀,巴蜀兩地剛剛接收兩個月,賦稅共有五萬兩白銀,加上錦衣衛和朝廷經營的一些企業,每月創值兩萬兩赤金,十萬兩白銀,目前每月還將虧出一萬兩黃金,五萬兩白銀!”

  ??龍天羽聽個大概,明白了每月的開銷和收入,這些都是國家必須麵對的城防城市建設和軍隊軍餉花費,還有購入兵甲和戰馬,這也是當務之急,眼開中原大戰一觸即,如果沒有精良的裝備,在廝殺中肯定大大影響戰鬥力,特別是他見過項雲的鐵騎之後,更加強了改進裝備的決心。

  ??“如今大爭之世,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百姓流離失所,民心不穩,賦稅不宜過重,但朝廷又不可不無休止赤政下去,此事暫且擱下,事後丞相招集文官商議如何提高國庫收入,擬定方案後,上報與朕協商。”

  ??蕭何雙手交叉一禮道:“遵旨!”

  ??“繼續往下說!”龍天羽正襟高坐道。

  ??蕭何接著話題道:“隨著新政推行,鼓勵農耕的政策下,同樣鼓勵手工業與商業,漢中的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紡織、煮鹽等行業都有所展,加上巴蜀兩地歸附,文武將領已經各就其位,各行其責,推行漢律漢法,編籍入戶,整理文檔,將漢中與巴蜀的商業接通起來,通過水運到中原,利用這種異地差額,牟取利潤,逐漸填補國庫平衡,壯大朝廷,國富民強!”

  ??龍天羽滿意點頭,蕭何做丞相,實至名歸,遊刃有餘,縱觀曆史上的名相,蕭何絕對占有一席之地,此時聽他將漢中巴蜀財政經營的井井有條,甚為認可,轉向張良道:“張太傅,不知興漢學院和文華閣如今進展如何?”

  ??由於婉兒的睿智,隱隱蓋住了張良的風采,是以張良一直以來並沒有揮多少特長,但是龍天羽從未敢小覷這位在曆史上能與管仲樂毅諸葛孔明並列的千古名賢。

  ??如今張良身兼興漢學院的院長和文華閣的大學士,手下賢者能人無數,不少是各地慕名而來的賢士大夫,因一時無法安置太多官職,便居於文華閣,負責起草一些文案和學術問題,如同教育部、文化廳一樣,而興漢學院目前使用的大多課本,也多有張良親自批注認可,方能在學院和各地學堂進行言教。

  ??張良邁出行列,回道:“啟稟漢王,興漢學院如今設立了文學院、工學院、理學院、農學院、兵學院、醫學院、商學院、樂禮學院,八個學院囊會百家思想,挑選適合漢中展的知識進行傳授,文學院又分有政論任官、詩辭文學,百家講堂等科係,每係分別請來法家、名家、縱橫家、儒家、道家、墨家、小說家等代表人物前來說課,經常出現百家講堂爭論不休,辯證的思想被學院士子接收。”

  ??“工學院培養能工巧匠,善於修建城池防禦以及奇門機關、風水陵墓學科,理學院主要以天文、數裏為主,臣根據戰國時齊人甘德《天文星占》,魏人石申《天文》為綱領,結合《墨經》,著有《子房星經》與除研究節氣和天文外,主要研究幾何命題、數學運算、杠杆力學、浮力原理等。”

  ??“農學院、商學院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士子相對較少,而樂禮學院以女子較多,貴族子女並不願意修習歌舞,這一點臣已下達公文,習練歌舞純屬文藝,非是卑微職業,號召有天賦的少年進學院學習。”

  ??“兵學院屬於軍方直屬,專為漢軍培養文武精通的武將,有騎馬、射術、武藝、劍術、兵法、布陣等科目,按照漢王提議,每屆武狀元、榜眼、探花三人直接選拔到漢軍高層深造,其它士子則要從軍方下層幹起。”

  ??“醫學院由禦醫授課,傳授玄醫把脈、針灸火療、配藥良方等科目,為漢中培養郎中和軍醫、禦醫。”

  ??“目前八個學院共有學子五千人,中原各地士子也紛紛入漢,要進入學院學習,臣已派人謹慎挑選學子,尤以本地漢川巴蜀士子為主,中原之士,或混有居心叵測之人,學院將會逐層考核,並考究出身和籍貫,防止有地方奸細混進來搗亂。”

  ??龍天羽暗忖還是張良考慮的謹慎,而且有他擔任院長,名副其實,放眼整個天下,才能和計謀高過張子房者,寥寥無幾。

  ??漢王開口點評道:“很好,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誌則國誌,興漢學院乃我漢中培養棟梁之才的場所,慢慢學院還會擴招,普及到鄉下的少年、青年,使孩童和百姓民智大開,為建設祖國四化……是建設大漢添磚加瓦,貢獻自己力量!”

  ??龍天羽說的順口,竟把祖國四化說了出來,都是國產教育的副作用,固定了人的思維模式,此刻灌注百姓報效朝廷的思想,與未來建設四化、改革開放、堅持基本原則的思維是一樣的。

  ??朝廷教育,有時候在開民智的同時,也在愚民!

  ??張良聽完漢王的金言後,雙手交叉一禮,退入蕭何一列。

  ??龍天羽關顧左側的文臣官員,治國推行新政就靠這些文官,加深一句道:“諸位愛卿記住,權力功業如戰場,曆來不以德行操守論人,朕也說過,大仁不仁,隻要眾愛卿堅持新法、鏟除阻抗變法的世族,使我大漢王朝崛起,爾等就有大德大操,將來漢朝的史冊也會留下爾等的篇章。”

  ??眾文臣同時一躬,諾道:“臣等領命——”

  ??龍天羽轉向武將行列,目光鎖定太尉曹參道:“曹太尉,如今漢中與巴蜀兵力分布如何,新軍招募和訓練情況如何,一年之內,能否拉出一支二十萬的精銳之師,可為朕打江山、橫掃群雄!”

  ??曹參上前一步,回道:“稟漢王,在漢王登基之時,冊封了龍武、神策、神武、神威四路大軍,每路大軍十萬人馬,灌嬰為神威軍統帥,率領楊瞳、呂澤、宣虎、蠱逢等將領鎮守漢中東北方與關中交接的隘口,防止中原大軍闖入漢中,隘口處有天險屏障,依山建設雄關,從此扼守入川咽喉之地。

  ??虞子期為神武軍統帥,率領袁英、酈商、衛胠、王周等將領駐守漢中西南與巴蜀交接的關隘;陳郗為神策軍統帥,薛歐、樅公、王斌、靳歙等將領鎮守漢中北部留壩、略陽縣城之間,防禦北部及西北防線;陳平為龍武軍統帥,率領王陵、紀信、司馬卯、公孫耳駐守南鄭縣,坐鎮中央樞紐,當都城有事可迅班師救勤。

  ??“而如今,四路大軍名存實亡,[漢明關]先後兩戰,傷亡了近二十萬將士,十四萬陣亡,六萬傷員,如今神威軍、神策軍、龍武軍三軍隻剩下五萬人駐守大劍山劍門關外,幾乎全部殆盡,神武軍分成了兩路,一半在巴地邊界駐紮,抵禦中原偷襲,一半在蜀地邊境駐守,阻抗羌人入侵,這四路大軍基本已經不複存在了。”

  ??“目前漢川巴蜀之地,隨著邊疆需要時刻招兵買馬,正規漢軍二十五萬人,其中包括了神武軍分駐巴蜀的十萬將士和劍門關五萬守軍,再加上招募的新軍和巴蜀的舊軍,一共有五十萬人馬,但參差不齊,訓練時間尚短,而且調令不統一,作戰能力根本無法與當初四路大軍相比,因此漢軍需要進行一次重新編製!”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