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派係之爭
作者:雨天下雨      更新:2021-08-12 05:45      字數:4648
  這幾年帝國的權貴階層彼此聯姻太多,哪怕是和太後娘家的方家聯姻也沒有多大的實際政治影響。封為子爵也算正常,帝國的各部大臣基本都獲得了爵位,也都是子爵和男爵。

  ??但是江道泉有一項優勢卻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因為在年初的時候,他就多了一份兼職,擔任皇長子林碃的啟蒙老師。

  ??嗯,就是交皇長子林碃讀書識字。

  ??雖然說這個職務暫時還不需要他做什麽,因為皇長子林碃還太小,才幾歲大的小孩子遠遠沒有到正式進學的時候,他也就是偶爾給林碃讀一讀經學史書裏的故事而已,嗯,說白了就是一講故事的。

  ??但是這背後的政治含義卻是非常大的,因為這給皇子當老師,就說明了林哲是信任並欣賞他的才學的,要不然帝國才學橫溢的人那麽多,為什麽就讓江道泉去給皇長子林碃啟蒙?

  ??甚至某一天皇長子林碃真的有機會登上帝位的時候,他就是妥妥的帝師啊!

  ??江道泉也是看重這一身份,所以盡管現在隻是充當一個講故事的人,但是講什麽故事,要怎麽講那可是經過了仔細斟酌的。

  ??講的故事要有趣,這樣還是小屁孩的皇長子林碃才能真正聽得進去,同時這些故事也必須有著豐富的涵衣,要能正確的塑造皇長子林碃的世界觀,而最最重要的就是為君之道。

  ??不管這林碃以後能不能當上儲君登基,但是江道泉就是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皇帝進行培養的。

  ??什麽才是他理想中的天子?

  ??那自然是仁德之君了!

  ??如果這林碃真讓他從小教授的話,估計就是第二個林允文,妥妥的亡國之君啊。

  ??不過江道泉自己還不知道,林哲就沒打算過讓他一直教授下去,他隻是看重了江道泉的傳統儒學的造詣,同時還有江道泉身上那股儒家學子特有的執著。

  ??不管江道泉的行事方法如何,但是他的為官之道比帝國的絕大部分人都要來的正直。

  ??沒錯,就是‘正直’二字。

  ??此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保守派官員的領袖,被一大群老頑固們擁護。是因為此人的確有可取之處,此人為官清廉,他的府邸都是林哲賜予的,而當那些貴族們都有著幾十人是甚至上百人侍女仆人的時候。他的宅子裏隻有少數幾個侍女而已,而且對子女的管教非常嚴格,從來都沒有江道泉的家人做出什麽有損風評的事來。

  ??當然了,清廉對於一個高級官員來說並不算什麽,真正關鍵的是。江道泉所做的諸多事,其出發點都是為國為民。

  ??為了避免軍方插手後宮事務,他敢以死相諫。

  ??為了支持救濟災民的方案,他能夠放下政治成見和郭龍雲,宋關前等人合作,甚至是放棄一些自己的政治利益。

  ??所以不管這個人怎麽做事,但是為人卻是沒的說的。

  ??有這麽一個人充當皇子的啟蒙老師還是相當不錯的。

  ??不過林哲並沒有打算讓他一直這麽教下去,興許幾年後就會把他從皇子們的教育裏調走,後續他肯定會安排其他人對皇子進行教育,包括軍方的將領。其他一些大臣們。

  ??皇子們的教育問題,是需要接受多方麵的思想以及知識,隻有接觸多了才能了解的更多。

  ??而就目前來說,江道泉就是皇子們啟蒙老師!

  ??如此的江道泉在外人眼中,自然是聖眷昌隆的跡象了。

  ??他和畢餘同在很多時候都會進行政治合作,用以對抗郭龍雲為首的那些天天叫喊著各種改革的新派官員。

  ??帝國內的傳統和改革之爭是非常激烈的,這一點幾乎遍及了軍政兩屆,地方和中央。

  ??哪怕是同樣是發展工業,但是保守派和改革派們的意見也是相差極大,而每一個派係都認為自己的意見對帝國才是最好的。

  ??這種意見衝突並不是什麽私人的恩怨。而是政治態度的不同。

  ??縱觀帝國成立後的這些年來,幾乎到處都充斥著這種對立,帝國頒發的各種政策幾乎都是各個政治派係相互博弈後的結果。

  ??比如近期內閣那邊關於農村經濟的爭論就是一個典型!

  ??郭龍雲那邊的人認為目前帝國的傳統農村經濟模式是阻礙帝國工業發展的一大障礙,提出了一係列的措施。迫使農村地區的經濟模式進行轉型,把現有的家庭模式耕種朝著集中,大型農場化進行改進。

  ??但是江道泉和畢餘同等人卻是認為,農村經濟事關帝國根基,在帝國人口絕大部分都是農村人口的情況下,任何動搖現有農村經濟的措施都有可能引起大規模的動亂。相對於郭龍雲等人的集中耕種,大型田莊,甚至推廣農業公司之類的做法,畢餘同等人更加傾向於對現有的土地買賣以及租地製度進行改革。

  ??比如規範製定土地買賣製度,限製土地的大規模集中,然後強製限製地租,讓少地、無地農民獲得足夠生存的土地。

  ??同時雙方對棉紡產業的發展也有著巨大的分歧,江道泉認為大規模發展棉紡產業,會進一步迫害農村底層人員的生存狀況,因為工廠生產出來的大量廉價棉布、棉紗,竟然使得持續了數千年的男耕女織模式遭到破壞,當農村的婦女在家辛辛苦苦紡織的土布賣不出去了,或者是價格被機織布衝擊的非常廉價,那麽就會嚴重減少農村家庭的副業收入。

  ??而郭龍雲等人認為這樣卻是可以促使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用打工的方式賺取金錢,然後換購布匹等生活物資。

  ??這些爭論從去年一直持續到現在,因為內閣方麵自身都沒能統一意見,因此帝國方麵也就遲遲無法對現有的農村經濟進行改革。

  ??不過有一點卻是雙方都認同的,那就是帝國的觸角必須進一步向基層延!

  ??帝國早年就開始在部分地區開戰設立鄉鎮級統治機構的試點了,最早的是在浙江紹興府,然後擴張到江南一帶。

  ??目前的浙江、江蘇(蘇南)兩省的部分府縣,尤其是經濟發達的府縣已經建立了鎮、鄉這兩級行政機構。

  ??但是之前的鄉鎮機構的推廣並沒有官方的強製命令,而是一些府縣根據帝國的號召,自行展開試點。

  ??而這幾年的試點情況也比較好!

  ??目前在浙江和蘇南一帶建立的鎮、鄉兩級政府,其行政職能比較單一。比如鄉政府,實際公職人員隻有一兩個人而已,從事的工作主要是配合上級政府進行一些政令的宣傳。

  ??鎮級政府則是比較完善,設有巡警以及稅務等相關機構。

  ??畢竟這兩級機構以往都隻有縣才有。而一個縣的人口少則數萬,而多的可是有幾十萬呢,大部分也不是說居住在縣城裏,而是分部在農村地區,這樣收稅或者出現什麽盜搶案件的時候。從縣裏調人去非常麻煩。

  ??而在鎮一級機構設立稅務和巡警人員,就能夠更加地深入農村地區。

  ??由於在浙江和蘇南地區的試點情況比較好,所以內閣已經是準備這鄉鎮製度推廣到全國。

  ??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鄉鎮製度,會在1862年的二月份以後,也就是農曆春節以後正式施行,屆時帝國會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府縣建立相應的鄉鎮機構。

  ??鄉鎮製度的推行,將會改變中國數千年來的政令不出縣城的局麵!

  ??中國數千年來,政權的統治基本隻覆蓋到縣一級,而縣之下的廣大農村製度則是依靠傳統的鄉紳、宗族等勢力維持。

  ??說得好聽一些就是鄉民自治。說得不好聽一些就是無法無天。

  ??比如古代的‘侵豬籠’這個特有的稱呼就是這種傳統製度的產物,這個詞匯代表的是農村裏沒有最基本的官府或者法製等觀念,鄉民的一些行為是否會得到懲罰,並不是根據政權的律法,而是根據鄉村宗族的某些傳統甚至一些老人的私自看法。

  ??中國古代的士紳們為什麽會擁有這麽大的權力,甚至能夠直接影響當地官府的抉擇,某些官員上任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看鄉紳錄?就是因為傳統製度裏,鄉紳們才是農村的實際統治者,官府根本就無法插手農村的具體政務。

  ??而隨著帝國推行鄉鎮製度。也許前期鄉鎮製度還會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陷和麻煩,但是隨鄉鎮製度的推行,若幹年後帝國徹底控製廣大農村地區也就不會成為空想,一旦帝國徹底的控製農村地區。那麽後續和農村相關的一係列改革才能夠真正的施行下去。

  ??比如說畢餘同和江道泉等人非常推崇的土地買賣限製、地租限製等措施,這些措施現在也就是聽上去好聽,但是真正施行的話根本就沒有多大的可能性。

  ??因為現在就算把這些改革措施頒布下去,但是最多也隻能到縣這一級別,其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這項政令頒布十年以後。那些一輩子都沒有出過村莊的農民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有這些政令。

  ??因此要想真正的進行農村相關的製度改革,那麽首先就得把政府的觸角延伸到農村地區!

  ??在鄉鎮製度上的合作,也算得上是郭龍雲和畢餘同,江道泉等文官派係的大佬們的難得一次的誠心合作了,這些文官的大佬們誠心合作,這才不會出現文官內部的一些爭奪和衝突,而這對於一項普及全國的政令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隻是除了這一項外,其他方麵的事務就比較難說了,比如說財政預算分配上,內閣和軍方爭,文武之爭完了以後,內閣各部又得進行激烈的爭奪。

  ??江道泉想要更多的教育經費,郭龍雲想要更多的工業發展扶持資金,就連新成立的交通部也是發出了自己的想要,張口就要幾千萬幾千萬的鐵路修築,運河整修等費用。

  ??而財務部那邊也是不甘示弱,說什麽經費緊張,現在稅務的人員越來越多,已經是難以滿足稅務係統的開銷,人員經費不足,導致很多稅收收不起來或者少收,造成了國家稅收的損失之類的話。

  ??春節剛過沒有多久,1862年的三月份,內閣的禦前預算會議上,這些文官大佬們一個個都是牙尖嘴利的爭奪經費,讓坐在上頭的林哲很是無語。

  ??聽著他們口中說出的那些尖酸刻薄,甚至江道泉都說出粗話來,不由得讓他歎氣,自己的這些臣子們怎麽有朝著街頭大媽們發展的勢頭啊,這超起家來罵人是在是太難聽。

  ??當江道泉引經據典,用普通人都聽不懂的文言文把倡議削減教育經費的經濟大臣郭龍雲罵了個狗血淋頭後,正當他喝了口茶潤潤嗓子,準備再長篇大論一番罵畢餘同的時候。

  ??林哲終於是輕咳一聲!

  ??這些大臣們不要臉麵,他林哲還要臉呢,好好的一個禦前財政預算會議變成罵街大戰,這算什麽事啊!(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