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二章 奏折
作者:雨天下雨      更新:2021-08-12 05:45      字數:3949
  而地方縣級的各科的科員們,其薪資按照地方的不同,大約在十圓到二十圓之間,比如說商貿區的普通科員,其月薪最低的部門也有十八圓。※%※%,

  ??這個薪資水平已經不低了,年收入起碼三百五十圓以上,足夠一家老小在商貿區裏居住生活,還可以請上四五個傭人,過上比較體麵的生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低等的科員的收入依舊無法代表整個公務員群體的收入水平,按照組織部的定位,上到內閣的各部大臣,下到普通巡警,打更的更夫,掃大街的清潔夫子,都是‘國家公務員’的身份。

  ??而龐大的公務員體係裏,能夠被稱得上科員的,實際上並不多,以縣級機構為例,一個縣下屬諸多科室,一個科多則十來個,少則五六個科員而已,而目前縣以下尚未設立鎮級、鄉級等機構。

  ??因此一整個縣科員以上的公務員,頂多也就百來人而已。

  ??而管理一個縣隻靠這百來人夠嗎?絕對不夠的!

  ??以商貿區為例,為了管理商貿區內的數十萬民眾,他們一個巡警處就有巡警近千人,江海巡警處也有數百人。

  ??另外各種事業機構裏也有眾多公務員。

  ??目前商貿區裏,吃公家飯的的公務員八千多人!

  ??這八千人裏頭,絕大部分的年收入低於一百圓,而超過三百五十圓以上的不過超過五百人,超過千圓的不過超過五十人。

  ??商貿區這邊的還好,給出的薪資在全國範圍內都算高的了。哪怕是二等巡警一個月也有十圓的收入,比起那些累死累死的普通體力工人要多至少一倍以上。

  ??但是為什麽還是要貪呢?

  ??一方麵和人有關。從古至今就沒人不貪的,你給他月薪五圓。他會貪,你給他月薪十塊,二十塊,他照樣貪。

  ??另外一方麵,也是目前的帝國對吏治方麵條例比較少,管理整體上比較寬鬆有關。

  ??現在中華帝國新立,方方麵麵都非常欠缺,加上目前帝國一切都是統一九州為重,首先考慮的是軍事問題。其次是如何快速的接管廣大地區,相對而來對其他方麵的注意力就非常少了。

  ??現在以內閣為代表的政府體係,主要工作還是支持軍方的行動,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至於吏治整頓,說實話目前還真沒人關注過。

  ??而和長期待在南京中央的官員不同,宋關前經常在上海,時常外出的他有著更多的機會去觀察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

  ??雖然他是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這吏治工作他是無法插手的。但是宋關前依舊選擇了寫一封折子,身為帝國臣子,他有必要讓天子知道帝國內的吏治問題有多嚴重。

  ??當晚,回到棲身的官邸後。宋關前就是拿起了一支細毛筆,在鋪快的紙上寫了起來,他並沒有用現在在帝國官場內快速流行起來的蘸墨水鋼筆。而是繼續用毛筆。

  ??帝國的整個行政體係是建立在以前商貿區的行政體係下的,而商貿區的行政體係和傳統的衙門甚至和西方各國的官方機構都有著極大不同。當時商貿區的行政體係極大的參考了那些洋行的行政體係,再有就是林哲的一些插手。使得目前的行政體係裏,公文往來極多,而且寫公文的時候不能含糊其辭,以往的時候官員報告一件事,頂多千把字而已,寫的跟文言文散文似的,但是現在不行了。

  ??公文必須用簡單直白的話,同時還必須詳細描述,設計的數據往往還得列表。

  ??這來往公文多了,而且書寫的字數成倍增加,人家當官的也累啊,於是乎很多人開始用洋人的蘸墨水鋼筆,寫起字來快得多,而且也方便。

  ??不是每個官員都能和宋關前這樣,能寫一手不俗的蠅頭小楷的!

  ??隻見宋關前寫出一個個蠅頭小楷,他書寫的速度極快,絲毫不比後世人用鋼筆寫字慢多少,而且寫得快的同時,每一個都是字跡清晰標準。

  ??文章的開頭,他並沒有用尋常公文的樣式,而是用了傳統的奏折格式,帝國目前並沒有完善的奏折體係,來往公文一般不是直接送到林哲手上,而是送到各部門手中。

  ??但是依舊保持了中高級官員單獨向林哲上奏折的情況,而且這種奏折一般都是保密直接送到林哲手中,和滿清的奏折製度比較類似。

  ??因此宋關前在文章的開頭,用的是‘外務部協辦大臣,督辦歐洲諸國外務,臣宋關前跪奏’接下來就是大篇關於吏治方麵的內容,寫到後頭,還順手彈劾了下督察院那邊的不作為!

  ??書寫的時候,偶爾他還會停下筆來,然後查閱桌麵上的一堆文件!

  ??不知不覺,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當他寫完信封上的最後幾個字後,把墨跡已幹的奏折裝進信封裏,用印泥密封後,再裝進一個木製的小匣子,同樣親自密封好後,這才叫進來了屋外候著著一個辦事員。

  ??“把這折子送回京師!”

  ??辦事員問:“是快馬加急還是快船加急?”

  ??宋關前卻是搖了搖頭:“不是加急折子,正常送就好!”

  ??帝國內的郵政係統還是不太完善,基本上就是接受前清的郵政係統,但是並不歸屬政府所有,而是嫡屬於統帥部之參謀部下屬的車駕司管理,軍方那邊為了快速傳遞軍報,不單單修整支持了內陸地區的郵政係統,同時還專門抽調蒸汽船隻進行傳遞,這也就是所謂的快船加急,一般用於沿海、沿江地區,比如說福建那邊第三軍的軍報就是用快船加急。

  ??不限於軍報,同時政府的公文往來也是依靠軍方的驛站來傳遞。

  ??驛站裏自然也有三百裏加急,六百裏加急,但是這種加急傳遞就算是其他王朝的和平時期,那也隻限於緊急軍報或者重大事項發生的時候,比方說不久前施清瑄在蘇北打了個打勝仗,為了報捷就用了六百裏加急。

  ??再之前統帥部那邊下達命令讓第一軍盡快結束六安戰役,增援蘇北的時候,發布命令用的也是六百裏加急。

  ??而且軍方傳遞加急軍報的時候,往往隻是利用驛站的設施,比如說提前準備好的馬匹,但是人員一般都是由軍方自身的傳令兵進行。

  ??由此可見,加急傳遞不是可以輕易使用的!

  ??宋關前的這一份折子雖然說是密詔,會直接送到林哲手上,但是也沒到加急的地步,用一般的公文往來速度也就夠了,畢竟不差那一兩天的功夫。

  ??辦事員恭敬退了出來後,就是拿著這個密封好的木匣子到了前院,然後再交給了負責公文傳遞的人,由於沒有加急的字樣,這個木匣子就和其他公文放在了一起,第二天天色還沒亮,就有上海驛站的人來收發公文。

  ??而這個木匣子就和其他幾份商貿區政府,或者蘇鬆太道又或者是上海縣的公文一起上了一條海軍的蒸汽運輸快船後,就是在蒸汽機的隆隆聲中逆江而上!

  ??這條海軍的運輸快船在抵達太倉州、蘇州府、常州府、鎮江府等沿江的港口時,也會停下來臨時進攻,不過絕對不久待,往往是不進入碼頭,而是停泊在碼頭外,岸上的人就會劃著小亭靠近,然後送上一包包的信件或者包裹!

  ??偶爾還會上下幾個軍人或者官員,有些是到南京辦事的官員,而有幾個則是前些時候被準許休假,現在要返回南京統帥部報告的軍官。

  ??這條船雖說走走停停,但實際速度比以往的帆船要快得多,即便是逆水行舟也能夠達到每小時八節左右。

  ??等到第二天的黃昏之分,就是順利抵達了南京海軍部的專用碼頭,那些搭順風船的官員以及軍官們下了船後,南京北城驛站的人也是從船上搬出了幾件大包裹,這些包裹且不去說,而那些公文則是被兩個人專門帶走,很快驛站中就是連接有多人騎馬而出,每個人都是背著一個小包裹,裏麵的自然是各種公文。

  ??約莫兩個小時後,宋關前的這封折子就是被送到了宮務廳秘書處的辦公大樓!

  ??一個秘書處的收發科員接到這個木匣子後,把它放進了其中一個房間內,而這房間內還有著類似的木匣子數十個之多。

  ??不多時,就有三個穿著中山裝的中年人走了進來,為首的一個年約四十,後頭兩個要年輕一些,約莫三十歲上下!

  ??隻見為首的那中年人一邊走一邊道:“這應該是今天的最後一批了吧,走,哥幾個手腳麻利些,把這些折子處理完了就回去了!”

  ??後頭的人答道:“如果後頭沒有緊急軍報的話,這應該是最後的一批了!”

  ??當下,他們三個人就是分別坐下,然後幹起了一件事,啥事?拆箱子……

  ??這些奏折個個都是裝載木匣子裏,他們總不能抬著大半屋子的木匣子放在林哲的案頭上。

  ??隻見他們先是把一個個木匣子仔細的檢查,一個匣子要過三個人的手,然後檢查完了才拆封,然後把木匣子裏的一封封書信拿出來,拿了書信,還仔細檢查一遍,以免有所遺落。

  ??隨後,他們把這些折子統一放進一個圓盤中,然後為首的那中年人拿著這些奏折出門朝著不遠處的林哲辦公樓而去,而後頭兩人也是及時跟上。(未完待續。。)u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