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章元康(一)
作者:河邊草      更新:2021-08-11 14:54      字數:3539
  兩人訥訥而不敢言。

  ??趙石又道:“既然什麽也說不出,留你們又有何用?”

  ??兩人一聽這話,皆是大恐,其中一個哆哆嗦嗦的爬了幾步,“小人……小人知道……”

  ??另外一人許是嚇的厲害,嘴唇哆嗦著,就是吐不出一個字來。

  ??趙石擺了擺手,頃刻間,帳內就隻剩了一個。

  ??趙石這才點了點頭,臉上帶了幾分和煦的笑意,“嗯,說吧。”

  ??但那笑容,瞧在幸存者眼中,卻與魔鬼一般無二,不過這人也知今日能不能活得性命,還要之後的言辭,雖然怕的肚腹翻騰,幾欲嘔吐出來,但嘴上還是斷斷續續的說著話……

  ??“國相……國相大人說……曾與……將軍遇於秦都成安,那時……便知大秦又出了一位少年英雄……”

  ??“十數年間,將軍果然聲名鵲起,聞名於天下,西夏雖處偏僻之地,將軍之名也自家喻戶曉……”

  ??這人開始時還磕磕巴巴,不過話是越說越順溜,記性也是不錯,隻是話語間略顯僵硬,顯然是將李元康的話重新複述了出來,中間或略有改動,但總歸原話居多,若是換了掉了腦袋的劉隸在此,可能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在言語間的次序上。

  ??“國相大人對將軍素來欽佩,可惜自長安一別,再未有緣相見。今日。能與將軍會獵於此。實乃生平幸事。”

  ??“不過……國相大人說……將軍引軍西向,有三不可取,念及故人之情,欲與將軍說個明白。”

  ??“一來,我西夏與大秦早有約定,結為盟好,今更有意稱臣,而使者未歸。將軍便領兵到此,失大義也,素聞大秦乃漢人大國,禮儀興盛之地,卻不顧舊約,更行詭詐之舉,此戰無論勝敗,將來如何再取信於天下?”

  ??“二來,中原,漢人之根基也。中原未定,先結仇怨於金人。後再揮兵侵我西夏,雖逞一時之快,但已四麵皆敵,失之智也,大秦強盛,君明臣賢,睿智者眾,為何行此下策,冒然揮兵以伐盟好,豈非讓親者痛仇者快,若敗,則落人笑柄,若勝,天下人也道大秦殘暴之國,窮兵黷武,不可不防也。”

  ??“三來,將軍率軍西來,一路之上,生靈塗炭,我西夏上下聞之,皆切齒痛恨,靈州今有大軍數十萬,上下一心,皆欲與秦軍決一生死,將軍身經百戰,豈不聞,勞師襲遠,必厥上將軍乎?天時地利人和,盡皆在我,將軍失之算也。”

  ??趙石眯眼靜靜聽著這些長篇大論,並不說話,誰也不知他現在心裏想著什麽,周遭親衛,多出於國武監,卻是覺得,雖說那李元康乃仇敵之首領,但說的這些,未嚐沒有些道理,但他們也清楚,大軍征戰,豈會是些許言辭就能動搖軍心?

  ??說話的家夥還在機械的繼續,顯然,這位腦子已經木了。

  ??“國相大人說,為大秦計,為西夏計,為將軍計,不如兩國罷戰,重修舊好,為表西夏之誠,西夏仍願為大秦臣屬,納取歲幣,割讓西涼,蕭關等處於秦,也可為大秦所用,助大秦征伐四方,建萬世不拔之基業。”

  ??“如將軍不信,可派使者入國都興慶,西夏上至帝王,下至臣僚百官宗族,子女任將軍取之,可入長安為質,如此,可除天下之疑,可免百姓流離,可使將士早日還鄉,不用埋骨沙場。”

  ??“言盡於此,如何取舍,還望將軍三思之……”

  ??完了,大帳中靜謐一片,之後的條件確實足夠讓人垂涎,但也可能是緩兵之計,確實,如何取舍,還要看大將軍趙石。

  ??片刻之後,趙石搖頭笑了一聲,那說的口幹舌燥的家夥,立時便是一個哆嗦,差點軟在地上,方才這個魔鬼就一直帶著笑容,每一次,卻都是血淋淋的人頭來做注解,這一次呢……

  ??“回去告訴李……李國相,他當年也曾領兵征戰,奈何在朝堂上呆的久了,竟視沙場征戰為兒戲?什麽大義名分,什麽生靈塗炭,恐怕李國相看三國看的多了,甚或是老了,腦子有些不清楚……”

  ??“我趙石領兵到此,就是為了殺人的,更非來與你定什麽城下之盟,我這裏勸李國相一句,若是聰明的話,不如趁早回興慶多與家人團聚些日子,過上幾天,恐怕就沒這個機會了。”

  ??說到這裏,趙石冷哼了一聲,“數十萬雄兵,在我眼中,不過烏合之眾罷了。”

  ??隨即,趙石一擺手,漠然道:“割了他的頭發,剝了他的衣服,趕出去,哼,一個黨項賤種,何敢用我漢家衣冠……”

  ??幸存者被連拖帶拽的弄了出去,不過趙石身畔的老頭兒,又湊了過來,“大帥,那人小人雖沒見過,但長的與李……元康有些相像,定是其親眷無疑。”

  ??趙石不耐煩的擺了擺手,“今日算你一功,來日到了興慶,還有用你的時候,日後日子過的是否如意,都看今日了,好了,出去。”

  ??帳內暫時清淨了下來,趙石的眉頭終於皺了起來,他到是已經確定,李元康這樣的人,應該不會玩什麽無聊把戲,定有所圖,送了這麽幾個人過來,而且其中還有自己的子侄,應該不會是專門來送腦袋給他砍……

  ??方才諸般手段,也不過是稍稍作態,將自己決戰之意傳達出去,不然的話,幾個小小的使者,又哪裏用得著他這麽費心思,直接砍了也就是了。

  ??劉安康要的是這個嗎?他不確定,在他看來,李元康所言,隻有一句話像個樣子,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西夏人這邊,沒有道理在占據這樣的優勢之下,還會提什麽稱臣納貢,獻上質子什麽的。

  ??不過,他想不清楚,隨即便跑置於腦後了,諸般手段,最終還是要在沙場之上決一雌雄,他已經做足了準備,從決定伐夏的那一天,就已經在預備,到了起兵之時,所有的一切,為的都是今日一戰,斷然不會臨時改變主意。

  ??“來人,叫張峰聚張將軍到這裏來。”

  ??……

  ??不說趙石這裏如何準備決戰,隻說使者禿著腦袋,光著身子,狼狽回到靈州,很快,便被人帶到了西夏國相李元康的麵前。

  ??此時,李元康正在駐蹕府邸的大廳中,聽著一些將領在稟報軍務,順便撫慰那些遠道而來的將軍和大小首領們,所以,這裏非常的熱鬧。

  ??李元康確實是老了,臉上溝壑縱橫,還有兩道暗紅的痕跡橫在麵部,看上去有些可怕,這些都是早年軍旅生涯留下的紀念。

  ??和當年正值盛年時,在長安的形象已經完全不同,頭發花白,身子佝僂,身體也消瘦的厲害,看上去一陣風就能吹倒。

  ??但他的目光,依舊銳利如鷹,他的聲音依舊洪亮,是的,這就是掌握西夏權柄十餘載的國相李元康。

  ??看上去垂垂老矣,滿身疲憊,但隻要他能站得穩,還能開口說話,就好像沒有誰能夠擊倒他。

  ??看著被帶上來的人,坐的大廳之中的西夏將領以及黨項權貴們,都憤怒的吵了起來,但當李元康目光掃過,他隻是輕輕的拍了拍桌案,廳內就靜了下來,無論近衛諸班直的將領們,還是外方大將,甚或是幾個帶著皇室血統,身份尊貴無比的權貴,所有人都閉緊了嘴巴……

  ??這不但是積威所致,還是因為就在不久之前,國相李元康聯合了幾位朝中重臣,悄無聲息的徹底掌控了京師近衛諸班直,在朝野上下的大臣們為了是不是該出兵抵抗秦人的入侵,還是派出使者,割地求和,甚或是在皇帝引導之下,想趁機除去李元康一黨而爭吵不休的時候,悍然發動兵變。

  ??誰也不清楚,國相大人是在什麽時候,用什麽樣的許諾,說服了那些幾乎同樣位極人臣,同樣在黨項人中間有著巨大的聲望的朝中重臣們。

  ??但事實上就是,京師興慶迎來了一片腥風血雨,在秦人率軍北來這樣一個時候……

  ??在短短的時間內,數千顆人頭落地,這是黨項立國之後,也少有見到的一次大規模的清洗,能夠重新出現在朝堂上的臣子,隻有一半兒,而皇位之上,正值壯年的皇帝陛下,也沒了蹤影,他的幼子,不滿三歲的孩兒,被生母李氏,也就是李元康的孫女抱著,坐在了皇位之上。

  ??沒什麽人再敢多說什麽,朝野失聲,李元康等人,也靠著這樣血腥的手段,將朝堂大權重新緊緊握在了手中……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