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七十四 滅倭
作者:禦炎      更新:2021-08-11 05:43      字數:4083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往來關係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漢代的時候雙方就有所聯係,到了東漢時期漢明帝還曾經賜給過當時的倭國一枚金印,而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可以追溯到大唐高宗時代的白江口之役,百濟倭國聯軍被劉仁軌所率領的唐軍徹底擊潰,倭國和百濟的水師也被全部消滅,時為第一次中日戰爭,自此之後,日本老實了很久。

  ??而在後來,到了南宋滅亡的時代,也就是部分史學者所認定的中華文明一蹶不振的時代,崖山之役過後,日本舉國為宋庭披麻戴孝,哀悼宋庭的亡國,並對之後蒙元的入侵進行了激烈的抵抗,到了蒙元被大明王朝推翻之後,日本對於中國的態度就大不如前了,他們中有很多人固執地認為明庭已經不是那個天朝上國,天朝上國在宋之後就滅亡了。

  ??也有些人秉持自己的觀念認為明庭就是中原正統,而有些野心勃勃的人已經把自己視為了中原正統,遂有後來的萬曆朝鮮之役,所謂倭寇之禍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問題並沒有直接聯係,倭寇之禍的直接導火索是日本的戰國時代所造就的大量無主破產武士和大明王朝的海禁命令。

  ??可以說經濟因素才是導致倭寇之禍的根本原因,倭寇是在日本內戰中戰敗的那一方的流浪武士所組成的,而流浪武士是有限的,被明軍差不多消滅之後,就基本上沒有了,隨著日本的逐漸統一,這種武士會越來越少,所以到了最後,倭寇已經基本上是中國人自己組成的海上走私集團。

  ??因為對朝廷的海禁政策非常不滿意。東南沿海的靠海生活的居民的極端困難,遂有中國人借日本人之名義進行走私活動,所以了解內情的當地明朝官員就上書給皇帝。指出倭寇之禍在於海禁,海禁若開。倭患自解。

  ??海禁政策解除之後,倭寇的禍患便消弭於無形,那些扮成日本人的中國海民終於恢複了自己的身份,“倭寇”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倭寇之禍,其實到了中後期,就可以看作是中國東南沿海的民眾對朝廷海禁政策的武裝反抗,外地調來的平叛軍不知道內情。那些沿海當地居民可是知道的,所以冠軍屢次想要剿滅倭寇就是不成功,其實這就是人民戰爭的威力。

  ??明庭妥協之後,倭患消失了,日本政府對此並沒有直接的責任,而真正的第二次中日戰爭,是由豐臣秀吉所發動的萬曆朝鮮之役,也稱作朝鮮壬辰衛國戰爭,這才是中日的第二次交戰,和第一次遊刃有餘不同。中國在持續衰弱,而日本在持續增強自己的力量,數百年的時間裏麵。原本巨大的差距基數也會被漸漸地縮短。

  ??萬曆之役中國獲勝了,可是戰爭的過程卻並不順利,以至於這場戰爭打了兩次,第一次打完之後還有第二次的丁酉再亂,兩次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也是中國獲勝,日本戰敗,而到了滿清時期,第三次中日戰爭,也就是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由此墜入了日本五十年的壓迫和欺淩。抗日戰爭是第四次中日戰爭,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以一種驚人的堅韌堅持到了最後,拖垮了日本,日本戰敗,中國戰勝。

  ??縱觀千年以來的四次中日戰爭,中國獲勝三次,日本獲勝一次,但是中國三次獲勝所帶來的影響和利益似乎還還比不上日本一次獲勝從中國身上拿走的利益。

  ??所以蘇寧很不爽,他早就發誓要教訓一下倭國,尤其是得知了倭國居然竄連大唐的叛徒而試圖獲取大唐的核心技術並且差一點點就成功的時候,蘇寧幾乎就想立刻的出動海軍教訓一下倭國了,不過終究蘇寧還是比較理智的,被煽動出來的怒火和不合理的仇恨是不應該的,對付一個國家,完全不需要如此超乎常理的失去理智。

  ??更別說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像它表麵上看起來的那麽簡單,但凡是有反常的地方,一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你所看到的你所聽到的你所奉為真理的都會有欺騙你的可能,而這種欺騙往往是造成反常的最根本的原因,毫不理智的思維和毫無人性的戾氣,總是讓人覺得一旦提起日本如果不是喊著要擊沉日本島就是不愛國。

  ??日本有廣島和長崎,可是那些人可不會成天想著要消滅美國,掙脫美國的束縛,他們所想的是如何爭取到自己的權益,爭取自己作為人的權利,似乎所有人都忘記了,他們生活在現代,不是近代,更不是古代,更不會在意在一個有國會或者議會的國家裏麵,發動戰爭不是一兩個人說起來就可以決定的,正常的人會想著如何阻止戰爭,而不是發動戰爭。

  ??不過現在是古代,蘇寧就等於是手握著十萬兵馬的兵權,七萬陸軍,四萬海軍,陳兵於倭國的海對麵,雖然蘇寧不會失去理智,但是此時恰恰就是因為有理智,才必須要去做這樣的事情,這個天下是大唐的天下,不管我們自身是如何的繆誤,倭國帶給華夏的痛苦還是實打實的,蘇寧沒有受虐癖,更不允許子孫後代被欺負,也不會想著幾百年後再來一次原來的曆史輪回,那不可能。

  ??現在解決不了的,後代就能解決了?那麽相信後代?還是推卸責任?

  ??蘇寧抽出自己的戰刀,隔海指著倭國的方向,對秦瓊說道:“這是我大唐東征軍的最後一戰,消滅掉倭國,使之成為我大唐的州縣,便可以將此處打造成北方航路的中轉站,等這裏的航路成熟之後,倭島將會是北方航路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國於民皆有大利,且不言倭國竊取華夏技藝,便是其橫阻於此,若萬一兩國有所衝突,倭國隨時可以攻擊我大唐商船,將我北方航線生生截斷。

  ??與其等到那個時候我等再出兵收拾倭國。不如趁著十萬兵馬都在這裏的時候一鼓作氣拿下倭國,占據倭島,建立州縣。大帥,此次出兵。滅二部三國是否還覺得有所不足?是否應該再添上一筆,二部四國,既如此,大帥便可安心頤養天年了。”

  ??秦瓊苦笑道:“你便是到了如今也不願意放棄勸老夫頤養天年的想法?老夫還是喜歡這金戈鐵馬,即使自己已經無法殺敵,可是隻要可以在軍營裏麵,和將士們呆在一起,老夫就覺得足夠了。硬是要老夫頤養天年,一兩年尚可,若是時間久了,老夫還不死,那老夫可就要悶死了啊!”

  ??蘇寧收回自己的戰刀,搖頭道:“大帥啊,人不服老不信的啊,該服老就要服老,一個人該幹什麽不該幹什麽那都是有定數的,您這樣不願意離開軍營。不說後麵的年輕人無法升職,大帥自己就真的撐得住?不會貽誤軍情?歲月不饒人啊大帥!”

  ??秦瓊鬱悶的看了看蘇寧,接著又鬱悶的看了看一望無際的大海。深深地歎了一口氣:“你說的是對的,老夫真的老了,老了,不行了,撐不住了,這連日來的奔波老夫都有些受不了了,要不是孫先生給老夫弄了些湯藥,老夫還就真的撐不住了,也罷。也罷,滅二部四國。拓土千裏,這史書上無論如何也少不了我秦瓊一筆!”

  ??蘇寧看著秦瓊。看出了他眼中的不甘,他生來就注定要做一個英雄,一個英雄最好的歸宿是馬革裹屍,而不是躺在病床上,可是對於秦瓊而言,沒有人會允許他馬革裹屍還,誰都不希望,到了如今,秦瓊就是一個活招牌,一麵活生生的旗幟,號召大唐青年踴躍參軍報效大唐的免費廣告。

  ??搞不好這次回去秦瓊正式致仕以後李二陛下會鑒於秦瓊一輩子奮戰而破例封個王爵給他,這也是搞不好的,秦瓊勞苦功高,臨危受命,不顧自己的身體衰弱,強自硬撐著打敗了高句麗,挽回了敗局,甚至還立下了如此大的共來,滅二部四國,直接刷新了曆史記錄,他已經是一等翼國公了,再往上還有什麽呢?不給異姓封王是劉邦那家夥遺留下來的規矩,李二陛下那麽任性的人,萬一一高興,那可就有好戲看了。

  ??滿朝武將都間接的承了秦瓊的情,人家致仕了,最後一點麵子不給人家?

  ??難說啊!

  ??蘇寧自己是有些懷疑李二陛下會不會給自己晉升為三等公爵,的確,要是這個時候做了公爵,那可真是小母牛坐飛機了,那可真是依靠著功勞成為貴族的一個千古傳奇了,貞觀四年,蘇寧十四歲,來到了大唐,貞觀十一年,七年過去了,蘇寧二十一歲,七年裏麵,從子爵到伯爵到侯爵到公爵,這是別人一輩子的路,可是蘇寧隻用了七年。

  ??從子爵到侯爵隻用了一年。

  ??剩下的六年裏麵不斷的立功不斷的立功,這一回更是幫助秦瓊立下這樣大的功勞,就算李二陛下刻意想讓秦瓊吃肉,也不至於不給自己一口湯喝,再者說了,三等公爵後麵還有二等公爵和一等公爵,那就是縣公郡公和國公之分,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從一等侯到三等公之間的差距可以表明的。

  ??蘇寧有理由相信滅掉倭國之後,他可以休息很長一段時間,來好好兒的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陪陪家人,陪陪老婆兒子和女兒,兒子女兒出生那麽久了,蘇寧都沒有好好兒的陪著他們,上一次回去兒子和女兒都會喊爹爹了,一聲爹爹把蘇寧的眼淚給喊出來了,女兒很溫婉,兒子卻很調皮,感覺就是女兒繼承了自己的性格,而兒子繼承了李芮涵的性格。

  ??當然了,最主要的還是要等等自己的同齡人,比如最優秀的杜荷,還有剩下的軍校四傑軍校四霸,還有當初的七匹狼和四大金剛組合的其他人,那些優秀的學子們大多數都已經走上了軍中中層軍官職位,想要往上並不困難,比如目前似乎正在進行大唐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戰爭。

  ??阿拉伯帝國,波斯帝國,東羅馬帝國,和大唐並存於世的四大帝國,現在最強大的四大帝國,所以,世界之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這根本就不是一代人可以走完的,也不是兩代人三代人那麽肯定的事兒。

  ??秦瓊轉身離開了海邊,下令道:“迅速檢查各軍人數、軍械、物資、糧草是否齊備,著海軍自行檢查船隻數量是否足以將我大軍運抵倭國本土,還有剩餘的各種武器,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給他們三天時間,把一切的準備好,三天之後,大軍渡海,滅倭!”(未完待續)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