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有喜
作者:鬱榕      更新:2021-08-11 04:39      字數:3380
  因為**的隱憂解除,張春和麗質以輕鬆的心態到了武漢。

  ??第一個五年計劃,因為轄區劇增,所以已經無法考核了。隻能說超額完成。曾思敏,伍豪製定了詳細的第二個五年計劃。

  ??第一件事就是黃河改線和黃河調水工程。黃河改回古道,放在地麵,可以拿掉懸在老百姓頭上的一把劍。而保留黃河在山東的河道,作為引水灌溉渠,也解決了山東河北的灌溉問題。

  ??第二件事就是交通係統建設,連雲港、青島港、威海港、煙台港的連接線被定位了重點。其次是連接遠東鐵路和遠東鐵路的改擴建。至於城鎮交通係統是必須要完成的。

  ??結合交通係統建設的就是農林牧漁的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城鎮規劃。

  ??再就是白銀、銀川、包頭、攀枝花、連雲市五個工業區的建設。

  ??新建徐州、濟南、太原、庫倫、西寧、蘭州、重慶、南昌、長沙、贛州、合肥大學的一個龐大的教育係統的規劃。因為這個係統太花錢了,財政一時拿不出錢來。而新民教育基金因為擁有太多專利和工廠的股權,所以膨脹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政府決定財政隻是每年拿百分之三的預算交給教育廳。剩下的就是新民教育基金會的事了。

  ??因為這個基金太龐大,張春決定把它從新民大學脫離出來,專門成立了新民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請張若茗代會長。所有的職員從新民大學經濟方麵的研究生中招聘。

  ??為了避免和政府職能重複,新民教育基金隻根據各學院提交的研究項目、圖書館、學生營養補貼等項目申請進行審批資金。其實算一個風險投資基金,需要獲取專利或者股權等作為投資回報。以保證基金不至於枯竭。

  ??基金會還組建了項目評審委員會。主要是根據學院提交的項目聘請專家進行評審,在這個項目還沒有結束之前,臨時的專家享受臨時津貼,被評為終身專家的享受終身津貼。

  ??基金會與新民科學基金會合並到了一起,隻是單獨建立賬目而已。新民科學獎評審委員會。基本上都是終身專家組成。

  ??學院和政府一樣,教授們在學院擔任公職最多隻到五十五歲,之後就回到研究所搞研究。而實際上。除了幾位老校長,很多到了五十歲就不願意幹了。如果不是規定公職人員一定要幹五年。才能退下來,這些研究狂們沒人願意在校長教導主任位置上待。

  ??武漢,老總督府的前的廣場綠地上,張春把麗質抱了起來。狠狠地親了一口。因為麗質的肚子總算有動靜了。

  ??武漢利濟醫院就在總督府傍邊,以前的江漢大學園區裏。張秀親自為麗質做的檢查,又請顧文寬來診了脈,才確定麗質有了身孕。

  ??其實張春和麗質最先察覺,因為麗質的身體變化在懷孕後變化十分明顯。

  ??告誡顧文寬兩口子不要聲張,兩口子才慢慢悠悠地帶著水玲出來,但是走到稍微有點隱蔽的地方,張春還是忍不住把麗質抱了起來。

  ??水玲好奇地看著兩個人,因為這可不是張春和麗質的作風。兩個人從來都是安安靜靜。隨時保持著對外麵的警惕,理智得不可理喻,但是現在是完全放開了。

  ??“好羞呢。”水玲朝兩個人羞著臉。

  ??張春把麗質放下來。在水玲的頭上敲了一下:“告訴你。不準亂說,你阿姨有小寶寶了,懂了嗎?”

  ??水玲看了看麗質的肚子,皺了皺小鼻子:“看起來不像啊。這就有小寶寶了。”

  ??張春和麗質一臉黑線。這可是兩個人盼了幾十年,麗質都快四十歲了才有了動靜。

  ??張春笑著說:“你不懂啦,大了就懂了。不準跟別人說啊。”

  ??不過兩個人剛到政府禮堂。就遇到劉清了,劉清低聲對兩個人說:“恭喜恭喜啊。以後不準亂跑。我看你們還是找個地方修養一段時間。”

  ??好吧,劉清是老衛生廳廳長,是衛生基金的董事,瞞住她是好像有點困難。劉清是看見從來不到醫院的張春和麗質到了張秀的門診,才問的張秀。

  ??沒料到宋慶齡見到了也說了同樣的話。

  ??張春就問:“這個,你怎麽知道的?”張春比宋慶齡大三歲,麗質也隻比宋慶齡小一歲多。所以張春急了的時候就沒那麽客氣。

  ??宋慶齡笑著說:“別急別急,劉清告訴我的啊。我隻跟蔡先生說了,誰都沒說。我跟蔡先生說了,要保密。”

  ??宋慶齡確實隻跟蔡元培說了。但是蔡元培和梁啟超說了。梁啟超一想,還有一個人必須要告訴,那就是顧明,要知道算元老,沒人比得上顧明啊。其實想瞞顧明是不可能的,顧文寬兩口子和顧明兩口子就住在隔壁。

  ??不過蔡元培告訴梁啟超的時候,可沒叮囑保密。顧明正和吳佩孚下棋呢,吳佩孚哪裏是顧明的對手,被顧明殺得滿頭大汗。梁啟超見麵就說:“哈哈,那兩個不下蛋的小雞仔終於下崽了。”

  ??其實大家這麽多年見張春和麗質沒動靜,一般都不提這事。但是隻有一個人見麵就催,那就是梁啟超。

  ??顧明是個嘴巴嚴的。但是吳佩孚可不是。

  ??走進會場,幾百人,見麵都跟張春和麗質道喜。吳佩孚還上來拍了一下肩膀:“老樹總算開花了。”

  ??張春是哭笑不得,隻得一一拱手。麗質第一次躲到了張春的身後。

  ??毛石山不得不走到主席台上:“這個大家還是不要到外麵講,張為民和張媛同誌今後兩年不安排工作。要去哪裏必須向黨組織匯報,經過黨組織批準。不能像以前一樣打聲招呼就走了。這是組織決定,張為民和張媛同誌有意見保留。”

  ??大家又是一陣笑。

  ??1934年的黨代會是最輕鬆的一次會議。

  ??會議一開完,張春夫婦就被命令回新民。

  ??新民原本住了一些人,但是都因為一些原因又搬走了。

  ??宋慶齡事務繁多,加上宋子文時不時來看望二姐,新民秘密太多,宋慶齡嫌麻煩,搬到了武漢。劉清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蔣方震去了濟南,幾個女兒都在新民大學讀書,自己有宿舍。林長民回武漢後,梁啟超也搬到了武漢,沒有辦法,梁思成隻要回來準回林徽因娘家,快把這個老爸給忘了。

  ??梁啟超說如果不去,孫子都沒得抱。

  ??所以新民又空蕩蕩的,隻有一些學生在那裏搞環境和微生物研究。

  ??張春這次回來,大概兩年時間不準動。所以陳慶同把小女兒陳子美派了過來,當年的小姑娘已經變成了22歲的少女,她學的是通訊技術,過來負責通訊處。

  ??朱小芳一直在外聯部主持接待工作,她和當年經常欺負的那個小夥伴結婚了,不過愛人在第三軍第八師當一個團長,在山東。有了一個十二歲的女兒,在京山小學讀書,因為她公公婆婆都在。所以朱小芳過來給張春當接待處處長。

  ??一年多沒有回來,這裏居然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稻香園,很普通,軍方的解釋是為了保密。

  ??稻香園的房屋還是原來的四合院的樣子不過內部做了一些改造。

  ??主要是增加了通訊設施。宋慶齡住的院子裏,現在住進了軍部的參謀處和通訊處。

  ??張春住的院子是朱小芳的接待處。

  ??另外一邊的院子是警衛處。三個院子新建了長廊相連。

  ??山上的無線電和雷達站都取消了。通訊處同時在使用光纜和電纜兩種方式。他們已經能夠用光纜進行文稿和照片的遠程傳遞。不過單次最遠隻能到沙洋。還是因為信號衰減問題,他們采用了中間增加信號複原和增強裝置,能夠通過幾次中轉進行遠程傳送。電纜也可以進行文稿和照片的數據傳遞。速度比光纜快,距離遠,隻是信息容量大減。(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