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移民與巴喬山
作者:鬱榕      更新:2021-08-11 04:39      字數:3245
  1933年1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正式承認蘇聯政府,從而打開了雙邊關係大門。,蘇聯許諾不在美國進行**宣傳,給予居住在蘇聯的美國人以宗教自由和一切合法權利;放棄對1918年美國派兵到西伯利亞所造成的損失的所有賠償要求等。

  ??中蘇與美蘇的協定都是以蘇聯做出巨大讓步而謀求的國際合作,從而打破了西方對於蘇聯的孤立和封鎖。

  ??斯大林借此穩住了自己的威信。

  ??蘇聯也確實餓瘋了,當第一列澱粉和土豆在庫倫裝車,到雙方協定的緩衝區圖倫進行交換時,俄羅斯民眾都瘋了。蘇軍不得不出動軍隊以維持秩序,甚至差點開火。

  ??李鳴鍾不得不前去交涉,戰爭時殺多少人都可以,但是停戰了對老百姓開火,是中國士兵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而伊爾庫茲克並沒有封鎖口岸,很多俄羅斯人、烏克蘭、白俄羅斯、韃靼人、蒙古族人都偷偷越過中國口岸,到達蒙古,要求參加建設道路的工作。

  ??張春認為可以有選擇性地接受移民,也可以給移民一些救助,這種能夠直接削弱蘇聯在遠東的勢力的事情不做白不做。

  ??看到跑到中國的人越來越多,蘇軍這下不管那麽多了,直接封鎖了口岸。但是還是有不少人從山區爬山涉水過來。從濟馬到烏索利耶到處都是逃過來的難民。

  ??就連新疆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白崇禧有些措手不及,因為新疆的糧食隻能勉強都自己吃。突然跑過來這麽多人。他可養不起。

  ??而張春就算養得起,也不能在伊爾庫茲克和蒙古養,運費都掏不起。所以讓他們往內地流動。比如湖北。由於人口持續減少,已經有了用工荒的現象。江西其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庫倫專門成立了一個移民局。已解決這些人員的流動和安置問題。

  ??很快移民局設定了移民的準入條件,那就是必須有合適的工作崗位。沒有工作崗位,工作問題很難安排。

  ??於是難民點張貼了移民局需求的工作崗位和招聘標準,滿足標準的人能夠帶全家到中國內地。其實標準也不高,從操場管理員到護林員,從一般工廠工人到高級技術人員都有。不同的是。如果是高級技術人員和工程師,不僅給工作,還會有數量不少的安家費。

  ??短短一個月之內。移民局流入了近十萬人,而低級工作崗位已經沒有了,隻剩下了高級崗位。而普通的難民已經不再跑過來,除了越過緩衝區很難以外。再就是中國方麵已經沒有普通崗位了。而中國方麵需要高技術人才的消息在蘇聯老百姓中慢慢流傳開來。

  ??中蘇的以食品換取煤鐵等礦產品的交易隔幾天就會進行一次。因為雙方都需要調運時間。

  ??由於從蘇聯境內運來了大量的煤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燃煤的運輸緊張。加上蒙古境內自己生產的煤炭。總算使幾十萬軍民住上了暖烘烘的屋子。

  ??內地運來的棉衣棉褲以及皮衣皮褲,皮帽和手套也都分發下去。與對麵的隻有軍大衣的蘇軍相比,中國人簡直是奢侈。

  ??部隊最新的雪地偽裝服和厚實的披風,讓部隊的冬季訓練得以延續。還是在阿爾泰山的時候,戰士們就已經學會了滑雪。部隊正在進行整編,因為還有新入伍的戰士不能適應。所以混編是必須要做的。

  ??不耐寒的馬匹都在往內地調,騎兵師全部換上了蒙古矮種馬。這種馬對草料要求不嚴,環境適應能力強。

  ??牧民們也在安排往內地的草場流動。黃河沿岸和黃河故道。都出現了蒙古人和白皮膚的俄羅斯牧人。中國的老百姓總算知道了,白皮膚的人也並不比自己高明多少。大家都是老百姓。以前那種畏懼洋人的心理消失的無影無蹤。

  ??庫倫,張春見到了巴喬山。這之前,巴喬山一直呆在西安,算是半軟禁著,他參觀了西北大學和陝西的工廠與農村。最後在巴喬山強烈的要求下才回到了庫倫。

  ??蒙古,蘇聯的清洗確實幹淨,大部分都是集體牧場和集體農莊,喇嘛和王爺們死的死,逃的逃,留下的也都成了普通人。

  ??“牧人們到內地去了。內地有些草場還能容納它們。集約化牧場不是不好,而是不能太急。草場是有一定容納力,超過了草場就會退化,單一的畜牧種類也會退化,我相信你這個畜牧部長在陝西應該知道了這些事情。”

  ??天上下著大雪,地上鋪了厚厚的一層,原本在這個季節,是蒙古最艱難的季節,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會停下來。

  ??圖勒河已經完全結冰。這裏以前的農莊是蒙古極少數的農田,主要種植馬鈴薯。

  ??巴喬山不會漢語,所以跟在張春和麗質身後的還有一個懂漢語的蒙古姑娘,水玲穿得像個包子一樣拿著麗質的手。

  ??“我聽說阿拉善進行了產業調整,要恢複林業和部分農業。”巴喬山也穿著漢人厚厚的夾克衫。確實比蒙古袍暖和方便。

  ??“是的,靠近河流和湖泊的地方要適當發展林業和農業,你看草原看上去一望無際,沒有一根樹。但是你沒有發現有樹的地方風就小很多。你們以前大規模墾荒是不對的。大規模增加放牧的牛羊數量也不正確。”

  ??“可是怎麽樣發展經濟。讓老百姓吃飽。”

  ??“多樣化,包括工礦業。當然如何做我不知道,這需要大量的調查工作。綏遠和甘肅已經有些經驗。那就是成立草場管理所,不要管老百姓放多少樣,隻允許草場進多少羊就可以了。牧民的數量自然會減少。再就是盡量利用山林,湖泊,河流。讓山上的樹木多起來,動物多起來。自然就會為我們提供食物。讓湖泊與河流周邊長滿樹,在森林中適當開墾土地,種植糧食。這也是增加物種的一種方法。這裏會變得美麗起來。”

  ??農場裏是有些樹木的,這是以前農場的人自己種植起來的,他們不使用蒙古包,住著有用紅磚做的厚厚的火牆的房子。

  ??交通係統兩旁的民工居住地也準備修建這樣的房屋,張春是第二次來這戶農家了。

  ??佩爾采夫是俄羅斯人,參加過日俄戰爭,是一個中尉,不過負傷複員了。這裏的椴樹林、白樺林都是他種植的,還有一個小花園。

  ??巴喬山也認識佩爾采夫,不過他不喜歡他,認為他是一個地主老財。

  ??但是在張春眼裏,佩爾采夫雖然是個地主,但是老財算不上,因為他帶著自己子女在自己的農莊裏幹活,兒女有些多,但是也不過就是一個在蒙古有些特權的俄羅斯老農民而已。

  ??佩爾采夫對巴喬山同樣沒有好感,因為他差點讓人民黨給殺了。

  ??中國人到了以後,把土地還給了他,按照中國人的標準,他們一大家子所能擁有的土地比現有的土地還要多些。隻是他辛苦栽種起來的樹林收歸國有了。中國人說了森林和草場是國家的,農田也是,但是能夠分配給你種植,收取的糧食是按照比例收取,而不是攤派到你口糧都不夠。

  ??佩爾采夫不知道張春的身份,隻以為是一個農學院的年輕教師。

  ??佩爾采夫在自己開墾出來的農田裏種植的作物很多是從俄羅斯帶過來的。小麥、大麥、燕麥、甜菜、馬鈴薯為主,還有一些蔬菜。

  ??水果隻有櫻桃,海棠,山梨,山葡萄。蔬菜種植時間很短,集中在五到九月份,主要有黃瓜,番茄,胡蘿卜,甘藍、茄子和甜椒。學生們的調查結果還有一些農民種植大豆。

  ??傑伊是佩爾采夫的小兒子,正在將煤鏟進儲煤倉裏。見到張春一行過來,就跑到門口向屋裏大叫:“中國老師來了,中國老師來了。”(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