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知識帶來改變
作者:鬱榕      更新:2021-08-11 04:38      字數:3466
  洞庭湖與鄱陽湖的治理,是結合土地改革一起進行的。清朝時曾經為了防洪和蓄洪,要扒掉老百姓圍湖造田的堤垸,但是由於沒有解決土地關係問題,也沒有給老百姓一條活路,所以成千上萬百姓跪在堤垸上不讓扒。

  ??老百姓不是不種植其它農作物,一方麵是朝廷不重視,不收購。另一方麵交通導致農產品運輸成本非常高,連朝廷征收軍糧,也有很大一部分消耗在路上的。沒有人種植也就不會有各種加工業,加工出來的產品也賣不出去。這就是惡性循環。

  ??所以改變土地關係隻是農村改革最基礎的一部分,而交通問題的解決會大大降低農產品在流通中的成本,讓異地老百姓買得起。

  ??比如湖南洞庭湖周邊地區糧食運到包頭,以前恐怕十不存一。現在通過鐵路運輸,消耗極小,成本也很低。

  ??張若茗曾經在一篇論文中強調了如何核定運輸成本,避免商人收取暴利的問題。曾思敏和郭華對於交通運輸係統的管控非常嚴格。同時吳佩孚也在努力完善鐵路調度係統,增加鐵路利用率和運力。仙女研究院研究出了大型集裝箱,帶有冷藏功能的集裝箱,能夠完成保鮮問題。

  ??洞庭湖周邊的一些收購各類點收購魚類,肉類,各種蔬菜和農產品。主要是出口和運往北方。隻有一些特產才會在城市的市場中出現,而且大多數都是加工出來的食品。因為城市現在很難和農村區分來開。完全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還是不多。主要是學校。工廠,商業區的商人,且大部分是外地商人。還有就是在草場進行遊牧的牧民、從事林業的工人、漁民和養殖業者等等。

  ??由於政府核算的成本太嚴,價格信息的傳遞比商人們中土運輸的時間還要快。一些從事內部商品流通的個體商戶幾乎無法生存而加入了國營供銷係統。因為至少能夠保證家人有不低於其它家庭生活的保障。

  ??也有一些加入了張若茗的對外貿易大軍。

  ??因為這些政策。洞庭湖與鄱陽湖湖區的居民開始外撤和產業轉型。進行漁業和淺水種植業,也有從事各型養殖業的。大部分的堤垸都拔掉了。濕地和沿岸的林區都在恢複。

  ??而農業技術的改良迅速遏製住了水土的流失。進入湖區的水量穩定,泥沙量很少。即使是暴雨也是如此。畢竟江南的環境的恢複能力和進化速度都非常快速。

  ??越往北,恢複速度越慢。

  ??渭河流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分水嶺。

  ??好在從蘭州到西安,一條由道路與河流水土涵養區形成了巨大綠色長廊正在形成。牧業、漁業、林業的加工業、工業的比重在增加,吸收了大量的人口。農業的比例在收縮。渭河的泥沙量減少得很快。

  ??用於抽水灌溉的磅房的沉澱池的周邊已經種上了一些草,隻是管理人員還不敢拔掉水泥沉澱池。

  ??管理磅房的學生已經在村子裏落戶了。是村子裏的村長,在村子裏威信很高。

  ??“這個水質已經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一杯水有一半的泥沙,現在不到六分之一。主要還是農田裏的水土流失。種植了草和樹的地方很少,林業站今年還準備把苔蘚和地衣植物也引進來。”

  ??這個年輕的村長帶著張春和麗質走到一棵樹下。樹下麵是一塊人工的長滿了苔蘚的草皮。另一邊是地衣的草皮。

  ??“他們一般帶一些來,扔在樹蔭和草叢中。主要是陰暗潮濕的環境。剛開始的時候。隻有很小,但是長得很快。現在已經有這麽大麵積了。”

  ??麗質用放大鏡觀察了一下說:“不錯,生活在苔蘚裏麵有很多昆蟲和生物,這裏的落葉要比其它地方腐爛得快一些。水分的涵養也很好,水汽在上麵凝結,到現在也保持著濕潤。”

  ??“這裏黃土遇到水會有膨脹和塌陷的現象。這是黃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同時它一幹就會板結,非常不利於植物和生物的繁衍。若以水土流失的遏製可能要比我們想象的要晚一些。不是光種草和種樹就行。土壤中腐殖質與生物種群數量可能需要五到十年能達到應該有的效果。”

  ??“農田的產量怎麽樣?”

  ??“不好。產量是湖北地區的三成左右。這裏就是使用磷肥的效果也不好,因為土壤環境不好。磷肥中的菌種會很快死亡。就算是和農家肥同時使用,效果也不理想。而且肥力會很快流失。不過我們把村子裏所有的農田全部集中起來,向這樣一行油菜,一行小麥,一行豆類,一行紅薯,靠近水溝還種植了芋頭。還有一些引進的國外進行的作物。盡量進行套種,把收獲季節錯開。減少土壤暴露的時間。兩年的農家肥和秸稈還田,雖然效果不好,但是已經比剛開始好多了。隻是村裏人累一點,每天都忙個不停。收入還是不錯的,生活好了很多。”

  ??張春笑了:“幹得不錯,生活還習慣吧?”

  ??年輕人看了看身後的年輕妻子和老鄉們,笑著說:“習慣,條件不如湖北,但是會好起來的。我們還搞了一些養殖業,各家蔬菜種植的品種也多了很多。就是沒有,我不還是有工資嗎,上街賣就是了。”

  ??張春和麗質走到農田裏看土壤。墒情還好,裏麵已經有了一些發酵後的秸稈。不過確實如年輕所說,還沒有形成腐殖層,很幹燥,生物種群極少。

  ??“你覺得再減少一半的水土流失量,需要多長時間?”

  ??“單說農田,其實做好錯開收獲季節,套種和作物多樣化。兩年最有就能做到。不過我們想的是要是能恢複到湖北一類農田,大概還需要五年時間,倒是到星級田,非要十年不可。”

  ??麗質笑道:“你們還把農田也分類了。”

  ??年輕人點頭道:“湖北老區的一些農田已經呈現出黑色,一杯水倒進去,能夠保住一半的水,因為裏麵的生物和微生物種群很多,並且和植物是共生關係。這種土地產量都很高。對於生物磷肥和生物鉀肥的利用非常高。老百姓把這種田叫做靈田,我們叫暗月級農田。”

  ??“真有這種農田?”他身邊的妻子問。

  ??“有,不過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老區有養了三十年的農田,就是這樣。這樣的農田如果合理種植。就是下暴雨,留出來的水都是清澈的。陝西不行,能達到一類就不錯了。一類的標準是土壤中的發酵秸稈的腐化不會停止。你看現在土壤中的發酵秸稈很快脫水,腐化停止了。代替腐化的是氧化,差遠了。”

  ??“是啊,確實不是適合微生物的生存,所以腐化才會停止。會好起來的。你做得非常不錯。”

  ??年輕人不好意思地說:“張先生,我想我能不能留在這裏,我對這裏有感情,您過幾年來,我交給您一類田。”

  ??麗質笑道:“是舍不得老婆吧。”

  ??兩個年輕人都臉紅。

  ??張春笑道:“想留下就留下,不過不要忘了學習和總結,把你的經驗寫下來,傳給你的學弟學妹。而且要小心,你的學弟學妹接觸的可比你多,不努力,就會落後。當農民也不是那麽簡單的。”

  ??年輕人嘻嘻笑了:“學弟學妹比我們強是應該的。不過他們要比我兒子女兒強才算有本事。”

  ??跟在張春身後的兩個學生笑道:“學長,你這是耍賴,要比我們都比兒子才行。”

  ??漢中平原和渭河兩岸,留下來的學生很多,大多數都會定居下來。陝西一帶,普通家庭中,在各加工企業上班的人口比例很少。但是湖北一帶每個家庭多多少少都有人在附近的工廠裏上班,由於分散布局,城市與鄉村幾乎沒有什麽區別。

  ??越往北走,區別越大,因為農田的產量大幅度降低,遠不能與工廠相比。

  ??可是工廠招收工人的標準又非常之高。即便是養殖場,林業站也是如此,這一代的老百姓隻是做普通的勞作,而新一代的學生,無論是從體力,還是專業知識,都不是老一代能夠比擬的。所以每個家庭都想盡辦法將孩子們送進學校,因為政府對於學校的補助保證了孩子們成長所需的營養。

  ??老百姓對教師和學生都非常尊重,對張春這對被“文化人”都尊稱為先生的夫婦更加如此。(未完待續。。)u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