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醫學傳統
作者:鬱榕      更新:2021-08-11 04:38      字數:3355
  宣統二年就這樣過去了。

  ??老天爺照顧,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不管是雁門口鎮,還是農學院的糧倉都滿倉了。

  ??火箭彈因為張春要求是便攜式,要帶尾翼,小型,準確,但是威力不能小。化工組的**達到了要求,火箭彈也能用,隻是飛行控製和發射裝置還有問題。所以尚需時間。

  ??不過準確,大威力(彈體加長版)的狙擊槍也近定型。子彈有普通彈、穿甲彈、高爆彈和**,如果說化工所有何特色的話,那就是玩火藥玩出花樣了,火箭彈其實也是玩火藥玩出的結果。半自動步槍的精度也大為提高。鋼材的材質更加好,槍支結實耐用。

  ??連巡警也用上了守備隊淘汰掉的半自動步槍。從張晉福那裏弄來的漢陽造,全部送到雁門口鎮裝備民兵。

  ??自動步槍沒有。老步槍都在巡警隊和學校兵科學員那裏。

  ??改良的槍支兵器局生產了二十支狙擊槍,兩百支半自動步槍後,就停止生產了。槍械所正在全力研製自動步槍和火箭彈。

  ??十月份的時候,《農村問題》經過了幾版的修改,日趨完善。張春和麗質變成了主編,補充了郭華和幾位速成班的學生的研究成果。在農學院正式印刷第一版。

  ??不過這次沒能保住秘密。

  ??新民小學教科書編好後,五年級課本上課文中就有一篇《中國土地分配》,在閱讀參考部分有《雁門口集體農莊》。兩篇文章都注明出自張春主編的《農村問題》

  ??劉英見到了小學課本後就找來了。張春其實在修訂《農村問題》時已經消毒了很多,少了論斷,而多了實際材料,所以就把這本書送了劉英一本。

  ??沒想到同盟會的《民立報》宣統二年頭版直接刊登了《中國土地分配》這篇在小學課本上的簡編文章。而不是《農村問題》中對各朝代土地分配製度利弊的分析對比。課本上的文章,開頭就是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中的平均地權為引子,認為曆史上不止一次出現過平均地權的行為,但是沒有解決土地根本問題,所以農村問題的解決不是平均地權那麽簡單。

  ??之後詳細介紹了新民小學讀本,中間附帶了《土地問題》的內容和章節。

  ??劉英為此上門向張春進行了說明。原來他沒有把《土地問題》透露出去,因為《土地問題》所引用的資料範圍很窄,隻是一個地方土地調研研究資料。但是新民小學五年級閱讀讀本編寫卻很吸引人。它的開篇是是張春的演講《新的中國》,然後是《周易.鼎卦》的白話文解釋,確定了讀本的基調就是鼎故革新。井田製,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勸學篇節選,少年中國說節選幾乎全是革新思想。劉英去漢口,就帶了這個讀文放在枕邊讀。

  ??這個讀本讓黃興看到了,翻了翻,也覺得有趣。見隻是新民小學閱讀讀本,就問劉英新民小學的情況,並讓劉英給他寄一個課本。新民小學的課本是不對外的,劉英見到的課本還是一個子侄輩的,不可能給黃興。

  ??這劉英也是記憶力驚人,興奮之下,就把《中國土地分配》給默寫了一份。黃興其實對孫中山的“大炮”性格還是有些不滿,認為他華而不實。這下正好有這麽一篇文章,就拿著找宋教仁。宋教仁直接給刊在新開的《民立報》上。因為《民報》和《民立報》之間未免有一點競爭關係。

  ??張春見劉英竟然有幾分幸災樂禍。也隻是淡淡笑了一下:“黃興還知道拿著找宋教仁,宋教仁卻敢發頭版。此君性格剛烈,恐不得善終。”

  ??劉英走後,張春看著旁邊沉思的顧明說:“同盟會原本就是幾個組織聯合起來的,孫中山和宋教仁一個性格堅韌,一個性格剛毅,難以調和。如果不是黃興,他們想成事很難。孫中山想先從南方革命,他是廣東人,像以此為基業,掌握控製權。但是孫中山這個人華而不實,真正肯實幹的人是黃興。共進會對此不滿,一直想在兩湖起事。黃宋都是湖南人,中間有隙,劉英見獵心喜,如有事,多半見死不救。可惜黃興了。”

  ??顧明皺著眉頭道:“你認為他們真會起事?”

  ??“不然,黃興和劉英見麵幹什麽?劉英這個態度,起事肯定會是在南方,很可能在廣州。但是他們內部矛盾這麽多,難以協調,恐怕很多人都會枉死。”

  ??新民小學的課本編完,小學教研組還是保留下來,因為張春認為教科書需要根據情況變化而修訂。不過按照以前承諾,通過考試和個人意願,原來共進會的九個人中三個進了幹部速成班,一個進了精工所,一個到了斷崖銅鐵礦。隻有四個人堅持流下來教書育人。這些人已經與共進會沒有了什麽來往,不過確實是品格和意誌都很堅強的人。新來的學生中郭華的學識不弱,但是她堅持到幹部速成班。還有一個男孩子考進了農業所,他被張春的係統論和環境理論給迷住了。

  ??新民小學隻剩下了二十八位老師。

  ??五年級的四十多個學生,都分到了農學院的中學,這次比較平均,差不多每個專業都有一兩個人。醫院的張秀早早就找袁芳這位恩師,搶到了五個人,是最大的贏家。

  ??顧文寬給老師寫信,陳葆善先生居然悄無聲息地到了南張街,並題寫了利濟醫院的院名。一個很和藹的老頭,不過一口溫州話,很難聽得懂,聽得張秀眼皮子直眨。偏偏張秀和顧文寬確定了關係,老頭把張秀當成徒弟媳婦來看。

  ??張春陪著老頭到農業所和林業所參觀,他對農學堂把幾個山當成天然大藥圃來培養,非常羨慕。

  ??老頭回去後,捐贈好三千多本書籍過來,是真的把湖北的利濟醫院,當成自己的來看待。

  ??陳先生的身體已經很差了,來去時間很短,船來船去,大部分時間花在路上。老人家對老利濟醫學堂近乎失去了希望,但是那裏還有老朋友和一些學生舍不得,他不得不回去。

  ??不久,陳先生又讓幾個顧文寬的師弟師妹也趕到了南張街。

  ??這些人與張秀張馨不同,都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和實踐基礎。中醫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對人體生理、心理平衡認識上的學問。他們在治病時,沿襲了利濟醫學堂的傳統,對每個病人,都要經過望聞問切等詳細的觀察,每服用一劑藥,都要把同樣的事情再做一遍,了解病人在服用藥物後的變化。

  ??這種認真和細致入微,讓張秀張馨認識到了醫學不是研製一兩劑藥物就可以了的。也不是朱利安老頭用聽診器聽一下心跳那麽簡單。因為血液和體液在循環過程中,會因為身體狀態而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而這才是診斷病症的依據。(http://)。

  ??比如顧文寬一定要看病人咳出痰的顏色和狀態,一點也不嫌髒和不衛生。張秀一般會把痰送到生物所進行化驗,並做好萬全的防傳染措施,本來張秀認為可以檢測出是結核病菌,還是普通傷寒已經很好了。

  ??但是顧文寬卻可以判斷出這個病人的身體狀況,是屬於前期還是後期,身體抵抗力如何。而這是用藥劑量多少的基本依據。痰、大小便、是否出汗,身體的氣味等等,中醫需要了解的東西太多,卻也更加細致。這也導致中醫對每一個病人下藥都不同,需要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態進行調整。

  ??張秀認為這太難了,不能快速滿足對於基層醫生的需要,認為基層醫生隻要做好公共防疫和衛生,治療簡單病症就好。

  ??張春卻否定了張秀的判斷。這正是後世放棄中醫而選擇西醫進行全民醫療的理由,可是最後的結果是醫學普及了,但是也因此走向機械呆板,並被醫藥廠商綁架,把病人當成了提款機,失去了醫學的根本。

  ??而且張春很清楚地知道,顧文寬使用的方法是正確的。由於人的個體變化,抵抗力和生理機能都不相同,怎麽能像後世一樣程序化地用藥就行了呢?中醫醫生需要訓練自己觸覺、嗅覺、聽覺等感知力,需要平心靜氣。這暗合張春的修煉方法,隻是不是那麽全麵而已。這也難怪大多數中醫生最後都是養生大家的緣故吧。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