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上任
作者:鬱榕      更新:2021-08-11 04:38      字數:2867
  一條渡船上,趕集的人陸陸續續下來。挑著擔子,背著背簍,扶老攜幼向上走。今天是雲龍鎮的大集。

  ??楊家的太白樓早就開門了,裏麵是文人雅客在裏麵喝茶飲酒。安定下來的雲龍鎮繁榮了很多。

  ??張春一行都穿著“洋裝”,身後還跟著三個挎著盒子炮的士兵以及一幫扛著行李的漢子。自然讓所有的人都行注目禮。很快就有人認出了這是新任的主薄,張家新婚的家主。

  ??張春加快了腳步,直接走到了錢糧櫃衙門。衙門已經大半年沒人了。一半被辛寶久帶到縣城,一半直接讓張春解散了。

  ??春丫用鑰匙打開門。

  ??這是很傳統的縣衙的建築模式,門房、班房、師爺住的小院和大堂。從大堂傍邊的小門進去到後院,丫鬟小姐住的偏房,主官住的正房,客房廚房庫房雜物房加上小花園。很傳統的公安局加政府辦公地。隻是比縣衙小一些而已。辛寶久在這裏做了九年的官,把自己住的地方還是弄得很舒服。

  ??還沒安頓好,楊家多久派了一個做飯的媽子和兩個丫鬟過來。兩個丫鬟十二三歲,清秀可人。說是送給小小姐的。

  ??門口也想起了士兵的口令聲。這是守備隊派了一個班的士兵過來。

  ??“報告張隊官,雲龍守備隊一排一班班長袁定剛向您報道。”趙定剛是個黑黑的頗為精幹的小夥子,被張天那幫人帶得說句話都像在宣誓。不過軍禮軍姿非常規範。雖然張春已經不再是隊官,但是士兵們還是習慣這樣叫。

  ??張春回了禮。

  ??趙定剛就開始報數。連帶著他九個人,一看就清楚了。但是趙定剛還是按照程序走了一遍。卸下背包,分了兩個人在衙門門口站崗,然後整齊地分成兩列走進班房。整理好內務。趙定剛就帶著六個兵街上巡邏。不過他們好像把巡邏當成了訓練,走路都像和人有仇似的。完全不管街上的人怎麽看他們,躲避他們也好,遞給他們東西也好,完全不理會。

  ??張春帶著麗質和春丫出來,一看他們有嚇唬老百姓的架勢。連忙命令隻準兩個兩個地巡邏,要訓練到衙門裏訓練,怎麽訓練都行。

  ??趙定剛嘿嘿一笑,留了兩個人繼續。自己帶著人回衙門去了。

  ??吳家的老爺子從成衣鋪迎出來,客氣了幾句,就說請張春晚上到吳家吃飯。張春笑著把事情推給了顧明,說有什麽事,找顧典史商量。

  ??實際上,這次上任,帶上顧明和顧明的衛兵,就是想把顧明扔到這裏。畢竟也是典史。留守衙門也是應該的。

  ??青河吳家的管事也過來閑聊了幾句。張春就說要去拜訪麗質的外婆,告辭了。

  ??麗質的外婆還在,不過楊家不是外婆這一房管事。麗質的舅舅楊天福是新開的客棧的賬房。

  ??和外婆說了幾句話,楊家的族長就帶著當鋪、太白樓與客棧的掌櫃過來。又到了收稅的時候,朝廷對商稅大幅提高,所以商戶們對於自己要交多少稅非常關心。

  ??清末商稅是采取報稅或者認稅,有時就是攤派。沒有查賬和上門催繳的規定,抗稅是保甲派人催繳,也就是權利給到了大戶的身上。張家所涵蓋的區域,張春是實際上的甲長,辛寶久也讓張春上交過保狀,下發了腰牌。不過實際上匪患過後,循環冊就沒有更新過。錢糧櫃憑著賦役圖冊開票征稅。人口變化根本不管。

  ??雲龍鎮除了張家,李家,王家三個甲長以外,東街、西街和百民巷設了三個牌頭。楊家家主就是西街牌頭。

  ??“辛縣令任命我為主薄已經有段時間了,家裏有些事耽擱了。顧典史正在清理圖冊和以前的串票。商稅依去年的例。朝廷八國賠款還有籌建新軍都需要錢。今年收入怎麽樣?”

  ??張春看著頗為緊張的幾個人笑了一下。

  ??楊家的家族鬆了口氣,過去三年,商稅年年翻翻,除了稅還有捐,楊家還承擔得起,要是再漲,一半商家的溫飽就有問題了。西街都是一些小商販,情況頗為嚴重。

  ??“這還得多謝張大人帶人剿了匪,守住了紫林,大家今年日子比以往好過。商戶也多了一些。”楊家家主是個五十多歲的老頭,身體發福的厲害,不過能開當鋪,放高利貸都不是一般人,據說和船幫有些關係。

  ??“這也是我應該做的,土匪擾民,張家首當其衝。不過我剛來,事情還不是那麽著急,很多年沒有清理民冊了。明天縣裏會把循冊送過來,讓大家填了門牌紙。早年民戶少,隻設了牌頭,沒有設保正,門牌紙收上來看情況,還是要設保正的。明天衙門會貼告示。幾位都是我長輩,很多事還請多幫忙。今天來主要是和老太太說說話,我們就不麻煩了,衙門裏事情還多。”

  ??張春和麗質就告辭了。

  ??回到衙門,顧明的會客廳裏已經坐滿人。

  ??張春也沒有打擾,直接進後院去了。

  ??雲龍鎮,老城新鎮,因為各家強占地盤,弄得街道七零八落,不成形狀。除了碼頭兩側還算整齊外,其它地方沒法看。這片地盤,吳家占了一半。連中間已經沒人了的洋教堂都是吳家賣給朱利安的,當然隻有一個教堂的麵積。

  ??教堂過去是紡織廠和織布廠,自從吳家和其它幾家退出了兩個廠子的管理後,李家在大李家灣重新建了紡織廠。(http://.)。兩個廠的設備被搬走了,現在隻剩下一個院子,街麵上的門麵房,被原來各股東分掉了,出租給各地的商販開了一些店鋪,其中楊家開了一個客棧。在過去就是以前的兵營,李家在那裏開了一個木材廠。再過去就是一些小家族亂七八糟的地盤。

  ??木材廠的對麵是李家的竹器社。應該說李家還是很有商業頭腦。

  ??竹器社傍邊是一個姓齊的小家族開的茶館和酒樓。這家酒樓做的是平民生意。

  ??齊家酒樓過去是幾家小商鋪,然後就是楊家的當鋪和太白酒樓。太白樓做的是富商們的生意。

  ??碼頭過去,吳家的對麵,是清河吳家的船運公司和永和商行。這是張鳳蘭的老底子。

  ??永合商行旁邊就是錢糧櫃衙門。正因為兩家緊挨著,所以當年辛寶久才和清河吳家走得近。

  ??衙門過去是劉家的糧油店。再過去是一些米店布匹店五金店。這些都是和漢口有些聯係的商行。這些人才是納稅大戶。

  ??以碼頭為界,分為東街和西街。西街都是商行富商,在就是吳家。吳家這幾年雖然沒擠壓,但是老底子還在。高門大院,你都分不清裏麵有幾重院子。吳家以漢口的織布廠為依托,幾乎壟斷了雲龍鎮的成衣生意。對裁縫師傅舍得下本錢請,吳家的大小媳婦都是裁縫好手,就算是李家也退避三舍,隻能做布匹生意。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