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小李家灣
作者:鬱榕      更新:2021-08-11 04:38      字數:4289
  因為糧食多了,眼見著過幾年板栗也出來了,所以張秀清就和原來的兩個夥計找張春,問能不能重新把槽坊開起來。這一年南張村隻收五成租子,所以每家都有幾千斤穀子,加上還有一季小麥。各家總算是有了點多餘的糧食,張秀清五十歲有了一個兒子,一歲多。老來得子,總想著把最好的花在兒子身上。南張村的人大多數都添丁添口,和張秀清差不多的心思。但是雖然東家隻收五成租子,也沒賺什麽錢,都花在小孩子們身上了。也難怪張秀清動了開槽坊的心思。

  ??但是光靠南張村的餘糧是不夠的。張春想了想,同意規模暫時不能超過一千擔糧食,規矩和窯口一樣,不過紅利要高一些,可以拿三成。如果以後拿自己糧食釀的酒,南張村拿七成收入。

  ??南張村槽坊采用的是改進的蒸餾酒工藝,在春節的時候,出了第一次酒,得意地說是老酒,度數很高,有五十多度左右。張春直接讓顧明從上海弄一套蒸餾器回來,交給衛生所製作酒精。酒精對於醫生來說太重要了,衛生所用的都是高度酒,還沒想過用酒精,所以袁芳一聽就催著顧明趕快寫信。

  ??這一年的春節,張鳳蘭沒有回娘家,她懷孕了。

  ??吳思誠帶著小侄子吳昊回到了清河。這是張春第一次見到吳思誠。吳思誠在張之洞手下做一個小官員,很英俊的男人。

  ??以前張春還奇怪吳穎長得和張鳳蘭差別太大,現在看原來是隨父親。小侄子吳昊和張春同齡,不過小了月份,一副小土匪的樣子,在新學讀書,不過一看就是不那麽愛讀書的人,喜歡舞槍弄棒。

  ??吳昊不怕父母,但是見到吳穎卻非常老實,看來沒少被鎮壓。張鳳蘭其實還看不出懷孕的樣子,一樣的精明能幹。不過吳思誠就緊張得不得了,兩口子感情不錯,吳思誠也沒有小妾,很幸福的一家人。

  ??陪著張春到清河的是顧明。顧明和吳思誠在漢口是見過幾麵的,不熟,但是相互知道名字。顧明對吳思誠沒有太大的影響。不過吳思誠對顧明知道的就多多了,因為張鳳蘭對於自己得意的侄子家裏的一切都會在他麵前說幾句。說得多了,自然也就印象深刻。同樣的還有吳昊,他對張春和麗質是好奇極了,吳昊則纏著張春說要比武,看誰厲害。

  ??好吧,張春不會和小孩子一般見識。一腳就把他踹到地上了。

  ??張春雖然比不上張迪他們,和春丫更加沒得比。但是對付吳昊夠了。吳昊也不生氣,隻說要好好練武,明年打敗小舅舅。

  ??張春聽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張之洞派吳思誠到京城做事,懷孕的張鳳蘭自然要跟著去。吳思誠回來就是要張鳳蘭把這邊的生意交代給吳家的老二。吳家老二一看就是一個老實人。其它地方不知道,但是雲龍河全靠張鳳蘭的手腕壓製著。張鳳蘭一走,吳家恐怕壓不住李家。情況會複雜化。

  ??顧明聽說了消息,眉毛挑了挑,露出了高深莫測的笑意。顧明雖然拒絕出仕,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何況現在他還有袁定華這個更加不安分的幫手。

  ??1902年開始,顧明和袁定國就暗中在以前聯絡的武林人士的基礎上,開始網羅各類消息人士和各種社會關係。他們的據點就在南張村碼頭和雜貨鋪。兩年下來,碼頭上自己買了船,不敢走遠,但是來往雲龍鎮還是可以了。船員、搬運工、來往的小商販中有多少人給兩個人消息,還真的是很難說的準的數字。這還不包括黑夜中高來高去的人。

  ??兩個人都認為張春在張家嶺實行的農業政策和教育政策能夠真正救中國,條件就是地盤,有足夠的地盤後才能有所作為。

  ??其實還有兩個重要的女人做了一些手腳,那就是張鳳蘭和張揚氏,一個是為了自己的弟弟,一個是為了自己的和女婿。但是女人,再精明手段還是柔和。張春不是不知道,而是默認了。

  ??張春一看顧明的表情就知道他忍不住要動手了。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俄國人該退兵,但是不但沒退,反而增兵占領營口。反應最激烈的居然是在日本留學生。吳思誠本來是去接收中東鐵路官員中的一員,沒有成行。北洋工藝學堂成立,就去了天津協助知府進行籌建工作。張鳳蘭雖然精幹,不過文化程度不高。家信是吳昊寫的。吳穎有些同學也到了日本,說他們要成立一個叫做“共愛會”的組織支持抗俄活動。天津也有抗俄活動,不過朝廷不支持。

  ??新民叢報也有抗俄文章。

  ??俄國和英國商量瓜分**的消息也傳了過來。但是老舊的中國就是沒什麽動靜。有的就是廣州出了叛黨。

  ??張春在講課時說日本不會幫助中國,因為他們的夢想是侵占東北,走向大陸。日本表麵上支持和鼓動中國留學生,其心不良。可能過幾個月,俄國說不定就會和日本像在**與英國一樣分享在東北的權利。說不定還會和俄國打一仗,直接占領東北。

  ??顧明給梁啟超去了一封信,不過沒有回信。這是顧明最後一次與梁啟超通信,兩個人產生了很大的分歧,新民叢報也沒有再寄過來。不過全套的蒸餾器和委托梁啟超購買的顯微鏡被吳家的船隊直接送到了南張村,隨著蒸餾器來的還有一份報紙《科學世界》以及梁啟超補贈的一套實驗設備。

  ??顧明和梁啟超在政見上出現了分歧,但是教育救國,梁啟超還是認可的,特別是張春要辦的這種基礎教育,能夠想要以實驗和實踐為基礎,梁啟超認為頗為難得,應該支持。

  ??買設備的錢不是梁啟超一個人出的。劉英在日本參加了共進會,共進會和梁啟超還算熟悉,還有共愛會,知日會一些湖北的學生團體都在劉英和梁啟超的影響下湊了一筆錢,把全套的實驗設備和試劑藥品湊齊了。

  ??這次行動也把張春這個小娃娃帶進了孫中山的眼裏。隻是孫中山和共進會之間不是那麽和諧。共進會有著江湖背景,孫中山隻是利用,還真沒瞧在眼裏。

  ??劉英給張春寫了一封信,透露一些情況,隻是說得含糊隱秘。畢竟兩個人就算是同鄉,中間也不是那麽熟悉。

  ??新年結束,中學堂第一次大規模的畢業生總算來了。

  ??不過文化程度依舊不高,小學水平。隻是這些孩子都已經年滿十八歲,不得不畢業。

  ??通過考核,護衛隊補充了五個隊員,達到了四十人。這次女隊員也補充了兩名,這七個人依舊交給春丫單獨訓練,主要是做刺殺和情報。其它三十三個男子漢繼續正規的軍事訓練和軍事課程的學習。進入護衛隊的要求極為嚴格,除了有文化要求,還要有身體素質和應急反應能力。沒有在張家嶺休養三四年的孩子還真的達不到指標。

  ??同樣要求嚴格的是醫學堂,隻有一個男生被張秀她們看上了。醫學堂在寧伯和朱利安的帶動下,現在已經能夠進行簡單的辯證施治和小外科手術。張家嶺醫學堂的特色其實就是中醫藥學,在這上麵,連寧伯也覺得沒什麽可以教的了。不過寧伯已經回老家去了,張秀她們隻能按照以前形成的理論體係進行研究和自學。好在進入醫學堂的人都是最好的學生,所以進度雖然緩慢,但是還算穩當。

  ??其他的三十多人全部進入了農學堂。

  ??張春成立了原種場,主要負責種稻田的管理,農學堂現在有七十多人,真正的尖子生不多,隻有四五個人。

  ??負責水稻田環境研究的是一個女孩,叫張秋月,隻有十四歲,但是卻讀了五年書,很沉靜的,研究型的學生。

  ??負責農家肥環境研究,實際上是微生物研究的是一個叫何俊的男孩,十六歲,對動物非常感興趣,人也聰明,也是讀了五年書的孩子。

  ??負責林學的是張迪,他的天賦不算好,但是最刻苦。

  ??負責旱地間作環境研究的是張瑩,年紀最小,隻有十二歲,是張春特意從中學堂抽調出來的。

  ??負責實驗室化學分析的是一個叫譚玲的十八歲女生。

  ??這五個人其實張春準備真正留在農學堂的學生。其它的人都分配給了這五個人進行係統性的工作。農業研究不要大量的實際觀察和實驗,要有大量筆記和統計才能逐漸積累出成果,不是幾個人就能完成的。

  ??當然,現在還處在打基礎的階段。五年的積累,好苗子也不過如此,好在基礎教育已經算是比較完善,農學堂,醫學堂和工學堂總是會真正建立起來的。

  ??幾十個真正壯勞力的加入,讓農田的農活不再那麽緊張,研究的時間也有了保證。雖然這些人失去了學術上成就的機會,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張春一再強調隻有分工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所有職業都是高貴的,包括農民。張春實際上就算是對目不識丁的河南村的村民也是非常尊重,認為他們也是自己的老師,很多事情都像他們請教,要他們協助。(http://.)。所以提前畢業,最終將成為農民的孩子們也沒有張春想象中的那麽多心思,反而為不再聽袁芳張春的嘮叨而開心。

  ??可能唯一對他們有愧疚心理的隻有張春和已經意識到問題的袁芳。

  ??胡登平兩口子可不這麽認為,他們認為泥腿子認得幾個字就很好了,這麽有知識的農民簡直是天大的榮幸。這兩口子倒不是什麽惡毒的人,相反,他們也對這些孩子十分好,隻是沒有擺脫傳統的階級觀念而已。和兩口子關係不錯的袁定國常常笑罵他們簡直就是蛀蟲,然後說是好心的蛀蟲。

  ??顧明在外活動的時間多了,來找他的人也在增多。

  ??張鳳蘭離開後,張揚氏把織布廠的股份轉讓給了楊家,而接受了吳家在漢口的織布廠部分。張揚氏的精明不弱於張鳳蘭。不過畢竟那是吳家的產業,張揚氏隻能勉強維持漢口的織布廠。楊家是個小家族,無力對抗。織布廠和紗廠事故不斷,吳家的商行快速衰落,反而是與張春的生意是最大宗的生意了。

  ??大李家灣開始反撲。吳家老爺子今不如昔,無力招架,與小李家灣的聯盟破裂。

  ??七月,一小股土匪襲擊了大李家灣。因為沒有小李家灣給他們供應糧食,他們的生活變得困頓。

  ??之後襲擊不斷,連大李家灣也和山裏人做糧食生意也不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