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衛生院
作者:鬱榕      更新:2021-08-11 04:38      字數:3948
  張春裝作不懂地問朱利安:“你這是什麽鬼話,能教教我們嗎?”

  ??“喔這是上帝的語言,你必須要信仰我們的主才能學習。”朱利安笑道。

  ??“是嗎?原來這個上帝是個自私的家夥。”張春很“正經”地點頭。

  ??“上帝怎麽會自私,上帝是公平的。”朱利安捍衛自己的信仰。

  ??“可是他說不讓別人聽得懂的話啊,上帝不是萬能的嗎?他為什麽不講中國話?”張春“疑惑”地看著朱利安。

  ??“咳咳。”朱利安被自己的口水給嗆住了,狼狽不堪。

  ??朱利安不得已隻好教張春英語。朱利安其實有著德國人一絲不苟的性格,他說要教英語,哪怕再不願意,也會很認真地教,教袁芳西醫理論和解剖學也是一樣。張春有時候覺得這個傻傻的德國老頭真像是被門板夾了腦袋的人,這樣的人不能做間諜,隻能做牧師。朱利安是個合格的牧師,是一個帶有國家任務的牧師。但說他是個間諜,太抬舉他了。

  ??張春“學英語”的天賦讓朱利安後來都躲著他,因為朱利安隻是懂英語,英語不是朱利安的母語,他的母語是德語。當然張春學德語的速度也不低,畢竟英語他不需要學,他是一個研究院的研究員,熟練掌握英語是他必須要做的。德語可是很認真地學習。

  ??張春學德語的速度無疑要比袁芳要快,畢竟張春是專職學習,而袁芳最主要的角色不是學生,而是一個老師。

  ??到後來,張春和麗質講話時,會用中文、英語、德語交替進行。這讓朱利安目瞪口呆。

  ??整整一年的時間,朱利安幾乎把所有的時間泡在了張家嶺,成了張家嶺蒙學堂的義務老師,不要錢倒貼的那種。這讓感到自己如果不繼續學習就沒有辦法當老師的袁芳緩了一口氣。

  ??“什麽是天才,就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的人,就是天才。我遇見了一個叫做張春的孩子,九歲,還有一個女孩,四歲。這兩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學習,不僅是簡單地學習,還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他們的學習速度令人歎為觀止。”朱利安在給國內的主教和家人寫信的時候這樣寫。

  ??朱利安老頭的漢語慢慢“好了”起來,他給張春和孩子們講解自然和地理。自然中主要包括了化學和物理,因為老頭發現關於動植物,張春書房裏的中國書籍以及張春本人要比他懂得多多了。但是化學和物理不同,張春隻有一些很基礎的書籍。

  ??而地理方麵,就完全是朱利安在“吹牛”,因為朱利安除了沒有去南美洲以外,亞歐大陸、北美、大洋洲和非洲,他都去過,他的傳教過程就是一個旅遊的過程。所以他講起來是駕輕就熟。

  ??朱利安除了擔任教師以外,還進一步改建了張春建起來的診所。讓張家嶺衛生所變成了衛生院。並通過教會的關係,弄了一批西藥以及手術器具過來,建了一個標準的手術室。其實手術室不是關鍵,用來給手術室提供電源的發電機才是關鍵。這台價值不菲的發電機張春給了老頭五十兩銀子。老頭就傻乎乎地幫張春教了五個機械和電學專業的孩子,再附加十個醫學和化學專業的孩子。這怎麽說也是穩賺不賠的事情。

  ??現在的朱利安老頭就是在辛寶久看來,也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牧師。除了每周要做禮拜以外,朱利安都混在張家嶺蒙學堂。問題是沒有聽說張家嶺蒙學堂有信教的人啊。反而朱利安老頭經常抱怨說張春是個不信主的妖孽。

  ??說張春是妖孽的人已經有好幾個了。

  ??張家嶺的“衛生院”,成了遠近聞名的醫院,因為不僅是朱利安牧師經常在衛生院坐診,有些和朱利安對著幹的老中醫寧伯也不時到衛生院坐診。與朱利安不時的抱怨不同,寧伯對張春和袁芳等一幹小家夥讚不絕口。中醫除了中醫理論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中醫藥,而張春對於各種植物的屬性,簡直就是隨時隨地都在強調。這讓學醫的幾個女孩子對於中藥的辨識,讓寧伯也不得不佩服。中醫,弄懂了中藥,基本上就懂了一半了。

  ??朱利安混在張家嶺,其實也與朝廷對德國人以及傳教不待見有關。張之洞在前幾年對德國人還是很癡迷的,隻是最近轉向日本人。朱利安在中國不得誌,似乎和漢口的天主教會也不是那麽和諧,所以算是過一天算一天。

  ??袁芳已經能夠熟練地和朱利安牧師交流,但是翻譯德文比口語要好一點。借助德語詞典,袁芳開始翻譯德國醫學書籍。這譯書原本就是袁芳的專業。

  ??張春對西醫的外科十分推崇,但是對內科卻嗤之以鼻。而盡心盡力向寧伯討教中醫理論和辯證施治,這也帶動了袁芳和學生們。這種思想激怒了朱利安老頭。

  ??老頭非要找張春理論。不過張春總是躲著他。朱利安老頭在中國近幾年非常不順,好不容易有一群人認可自己的醫術,不料隻想向他學習解剖學,對於病理學、藥理學、生理學總是提出一個莫名其妙的反對意見。所以朱利安老頭總想找機會和張春談談。

  ??張春沒時間理朱利安。他製定了一個長跑鍛煉的路線,實際上是巡邏的路線。就是沿著南河、北廣、牛頭山繞上一圈。彎彎曲曲大概二十公裏左右。在這個範圍內是自己的領地。第一次帶張天跑了一圈後。張春累得不行,因為麗質跑了兩公裏就賴在他背上了。

  ??因為速度不快,張天他們連喘氣都不是那麽急迫。於是張春就命令這幾個家夥扛著步槍背著鐵鍬每天跑一圈,然後把這條線路修出兩米寬的路出來。其實這沒什麽道理,就是為了折騰這幾個小子。這幾個人現在是全脫產訓練,不折騰他們,對不起每天三餐飯。

  ??張春每天也會跑上一圈。二十公裏,其實挺累的。特別是在麗質的拖累下。麗質其實從小就比張春身體好,每天的鍛煉也沒斷過,跑不完全程,七八公裏沒問題。但是這丫頭就是喜歡賴著張春,張春也沒有辦法。張春跑的時候,春丫從來不跟著跑。她都是晚上出去跑,速度比張迪他們快多了,真正的武林高手。所以對張春慢吞吞的跑步明顯瞧不起。

  ??春丫也是全脫產訓練的一個人。如果說張迪他們的訓練是張春的三倍左右的話,春丫的訓練強度是張迪他們十倍。這丫頭練功走火入魔了。四五米高的城牆對於她來說,真的快到如履平地了。春丫的飯量比張迪他們大不說,還比張迪多吃一餐宵夜。張春越來越覺得,自己拚命種地,其實就是為了這幾個吃貨。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過得平平安安。

  ??夏收的時候,就算是張春隻種了半幅小麥。產量也比金雞嶺高了一倍。這讓張揚氏和張明義不得不重視自己的種植方式和農家肥的重要性。而且張家嶺多收了一季豌豆和蠶豆。這讓張家嶺的孩子們的餐桌上豐富了起來。

  ??張家嶺的棉花在六月份就開始點播,直接比一般人家早了一個半月。小麥收割時,地裏的棉花已經五六片葉子了。這一年南張村的男女老少收完自己的莊稼後,都跑去給張家幫忙。因為張家還供應自己家的吃喝呢。

  ??南張村每戶算是白拿了田地兩成的收成,這已經比外麵要劃算。何況房子和農具耕牛都白用著,連田賦都是張春繳納。這在其他村子是不可能的。

  ??這些錢農戶們主要用來購置農具和生活用品,還略有盈餘。夏收過後,這二十多戶人家都開始在自己家做飯。雖然張春還是每月讓張秀清從芹姨那裏領每個月的口糧,但是基本上已經算是脫離了張家大院。

  ??當然,精耕細作也是從南張村管轄的水稻田和棉花地開始試驗的。

  ??南張村在建房子的時候,就采用了統一的下水道係統,所有的糞肥都收集到了一起,並一起合作大規模漚製農家肥。張春建議張秀清采用合作社的模式,逐漸配齊生產生活物資,因為還有兩年,張春就不提供這些了。同時大家聯合起來進行勞作,能夠減少各家各戶缺乏勞動力的困難。飽暖思**,生活好了的人們開始折騰孩子,一年下來,很多家庭的女主人都被播上了種子。(http://.)。

  ??張春讓袁芳給懷孕的婦女做定期檢查的時候宣傳優生優育的觀念,說:“現在又不需要賣兒賣女來維持生活,生那麽多孩子幹什麽?生孩子還要養孩子,所有的孩子到了三歲都送到蒙學堂上幼兒園,要交學費的喔。生那麽多孩子,不如好好養兩三個孩子。多了也是要花費的。”

  ??袁芳很奇怪地問:“我們不是缺勞力嗎?怎麽還限製生孩子?”

  ??張春歎了口氣道:“現在他們平均每個人十畝農田,一家假如變成五口人,就隻剩下人均四畝。你看看外麵的農戶,那家不是五六個孩子?這些孩子長大了要結婚,也是要生孩子的。幾代下來,人均還有多少土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還是早做防範才是。再說孩子是要培養成才的。我有三千多畝土地,養這一百來孩子,我都沒有閑錢,何況他們。”

  ??袁芳笑道:“哪有你這麽養孩子的,你養的不是孩子,是公子公主呢,恐怕少爺小姐都沒您給這些孩子花的錢多。”

  ??張春正色道:“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本來都是要當公子公主養的。難不成全養成東亞病夫?”

  ??雖然有南張村的幾十口子幫忙,張春剩下的三千多畝土地耕種下來也非常困難,所以兩千畝左右的水稻地除了小麥改變了耕種模式以外,隻是多了綠肥,並給水稻施了足夠的底肥。田間管理還是比較粗放。而牛頭山的旱地和水稻地幾乎就是廣種薄收,不撂荒而已。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