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石橋
作者:鬱榕      更新:2021-08-11 04:38      字數:4315
  河裏抓的魚,小魚被放進了池塘。大魚夠吃幾天了,所以廚娘安排人醃製了一大缸魚。

  ??小家夥們居然跑到水稻地裏抓了一小袋子青蛙回來,說是給麗質吃的。這個時代的就是這樣,你對老百姓好,老百姓總是想盡辦法來回報。

  ??張春讓廚娘做了一大陶盆青蛙肉,讓大家一起嚐鮮。不過告誡小家夥們青蛙是吃稻田裏的蟲子的,抓幾隻可以,抓絕了就麻煩了。袁芳驚奇地問:“你聽誰說的?”

  ??“達爾文呀。”

  ??袁芳皺了一下眉頭:“進化論。你有這本書?”

  ??張春點頭。不過張春不會告訴袁芳,進化論裏麵沒有說生物防治問題。

  ??這之後,小家夥們總是會想辦法弄一些野味回來,他們還學會了在北廣湖裏摸魚。

  ??北廣湖雖然也是一條河流演變成的,但是水流平緩,岸邊也不深,少數地方才長蘆葦。湖裏的孩子從小就在水裏長大,沒有人不會遊泳,危險程度不高。不過張春禁止小孩子在雨季到南河裏遊泳,那裏水勢複雜,極容易出事。

  ??令人意外的是,張明義砍了兩株大樹把通向金雞嶺的橋修通後,就帶著鐵鑽和大錘到牛頭山的石場采石,一個人。采了十多天後,才被張秀清發現。於是張家嶺的成年男子每天都會花一定時間和張明義一起到采石場采石,然後用獨輪車運到石橋邊上。

  ??隨著大家都能填飽肚子後,十歲以上的小家夥不再瘦骨嶙峋,胳膊和腿上有了一點肌肉的時候。每天早晨的訓練就以這些小家夥為主了。大人基本上退出了訓練。他們太忙了。

  ??張天是最大的一個,有些瘦,但是個頭已經一米六五的樣子,在這個年頭算是高個子了。原本是一個以前一個佃農的兒子。以前的佃農可沒有現在日子這麽好過,能吃上加了麩皮的窩頭就不錯了,什麽時候吃過白麵饅頭和大米飯?而且這裏的山和湖以及土地都是張家的,張家不讓打獵就不讓打獵。所以佃農們的生活很苦。現在的生活是佃農們不敢想的。雖然沒有以前的丫鬟小姐少爺們吃得好,但是少爺現在和大家在一起吃飯,從來沒有開小灶。連小媳婦也沒有肉吃。

  ??張天發誓一定要跟著張春,保護好張春。因為沒了張春,也就沒了這樣的生活。

  ??陳繼祖是小戶人家的孩子,長期營養不良讓他的個子不高,以前張家對佃戶還算好,對於這些住在牛頭山的小戶人家就沒那麽客氣,收租子都在七成以上。而現在大少爺說三年後收五成租子,五年後收三年。張家嶺的地都是好地熟地。牛頭山的地差多了,所以以前也隻收到六七成。好地要收八成。如果這樣算,要是以前是大少爺當家,陳家活下來的人肯定比現在多。

  ??其實張家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在張春的身上看到了希望。雖然張春也隻是說說,還沒有真正實行。

  ??特別是大院的女人們,她們現在雖然算是張家的奴仆,但是張春可沒把她們當奴仆對待。女人們最重要的是孩子,孩子們能吃飽,有衣服穿,雖然不是那麽好,但是張家請讀了洋學堂的老師來教孩子們讀書識字。這是這些女人們幾輩子都沒想到的事情。所以這些女人們起早貪黑,硬是吧兩百多畝水稻地服侍得妥妥帖帖,盡量讓孩子們多讀書,多鍛煉。

  ??看著孩子們一天天壯實起來,不再是睜眼瞎,她們的笑容就沒有停過。

  ??張春感到了張家嶺的人們的變化。不過他不認為這有什麽。後世,原本就是人人平等,相互尊敬的社會,人們的工作強度比現在還要高。當然是在工廠裏。張春在研究所搞研究得多,真正到農村的時候少,但是後世的農民似乎也不比現在輕鬆。所以張春認為本來就應該如此。而沒有感到有什麽特別。

  ??隻是這些人對待自己過於尊敬了一些。難道這就是地主,就是領導的魅力?

  ??就是春丫這個丫鬟,張春也隻是把她當成一個警衛和保鏢看待。這個女保鏢還非常盡職。春丫顯然對軍事知識有一些概念,而且練過武,現在還帶著小家夥們練。春丫自己練得異常辛苦,比起其它小家夥來,春丫學習時間少,練武時間多。完全有自虐傾向。

  ??張春雖然也每天修煉和鍛煉,但是張春現在知道了鍛煉和練功的區別。張春和麗質算是鍛煉,春丫算是練功。

  ??這讓張春覺得自己其實挺懶惰的。因為想起來。張春和麗質的辛苦程度是最低的。

  ??所以張春帶著麗質跑步時,看著張天和陳繼祖帶著小夥伴們超過自己時都有些羞恥感。

  ??好吧,不和他們比,也比不了。因為張春跑一圈時,張天他們至少跑了兩圈了,如果負重,絕對夠軍事訓練的標準了吧。

  ??因為晚了近一個多月的最佳棉花種植時間,棉花長勢不錯,按時留給棉桃成熟的時間少了,就算是張秀清管理得再精心,產量也不會那麽理想。張家嶺的農家肥製作一直在持續,有把夏收的麥草全部消耗掉的趨勢。這在南門大糞坑周邊形成了成排的,巨大的,用泥封起來的發酵堆。而最開始的發酵堆已經坍塌縮小得不足一半。

  ??十月,變法失敗的消息傳來。不過新學似乎沒有廢止。這與張之洞的勸學篇有關,也與洋務派和維新派的分歧有關。

  ??不管局勢如何動蕩,對於雲龍鎮來說,影響微乎其微。因為沿河幾大家族正在瓜分雲龍鎮。雲龍鎮在很短的時間就變得商鋪林立,碼頭上,木材、河沙、糧食、食鹽、竹器等等奔流不息。一些小家族在匪患中被滅,土地被大家族兼並。北廣吳氏直接把荒開到了金雞嶺張氏的地頭。

  ??張家嶺的棉花開始有了小規模的收獲。

  ??黃豆和芝麻收獲後,也采取了分壟耕種,取消了以前的滿幅種植。所以看起來張春少種了一半的小麥。不過張春用這一半的土地進行深耕施肥,行間種上了蠶豆和豌豆,張春說這些是用來當綠肥的,收獲多少不要太在意,主要是減少土地暴露時間,減少水土流失和增加土壤肥力。

  ??小麥的種植經過了挑選,剔除了中間不飽滿的以及大麥等種子。張春對農業種植這麽重視,要求這麽嚴格,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小麥種植雖然經過了挑選,但是品種還是很雜。生長出來後,無論是長勢還是分蘖,差異都很大。

  ??不過此時張春雖然有心,但是也無力去搞進一步的選育。

  ??因為雲龍吳家把金雞嶺的水渠給斷掉了,這是欺負金雞嶺無人,想逼著張揚氏變賣田產。張明義雖然去找吳家的管家理論,但是吳家人多勢眾,就算加上張家嶺的人,也不夠看。

  ??張春隻是笑了一下。說別跟他們計較。沒了竹皮山的水渠,我們再修一條水渠好了。

  ??為了修通金雞嶺的石橋,兩家已經在牛頭山開采了兩個多月的石頭,開始是用鑿子鑿,後來自己炒**炸。要是簡單修一座橋,石料早就夠了。但是吳家的舉動讓事情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張春不再想隻修一座橋而已,他要修一個石壩。小橋的位置剛好是北廣河最窄的地方,在這裏修建一道石壩是最佳的位置。

  ??十二月,兩家總算籌齊了石料,合力把北廣河攔腰截斷。生生把北廣湖水位提高了數米,然後利用排洪渠的水位差驅動水車,把河水提到新修的金雞嶺水渠上。解決了金雞嶺近四百畝地的灌溉問題。

  ??不過利用水車建起來的磨坊成了張春的財產。這是有違先輩們關於張家嶺不過北廣河的約定。不過張揚氏說等麗質長大了,金雞嶺就是麗質的嫁妝,所以以前的約定就作廢了。

  ??北廣湖,張家占掉絕大多數,隻在竹皮山南坡有很少的一段是小李家灣的柴山,而且也無法耕種。竹皮山以西就是張家的水稻地。竹皮山以北就是吳家的旱地,吳家是雲龍河一帶的棉商,旱地以種植棉花為主,吳家在匪患中損失很小。匪患中小李家灣差點滅門,但是匪患過後,大李家灣獲利甚多,很多李姓人回到了小李家灣。雖然人口不多,但是吳家不敢惹李家。卻眼饞張家的水稻地。

  ??原來竹皮山上的水渠是李吳張三家聯合修建起來的。吳家欺負張家隻剩下了婦孺,就來了這麽一招。沒想到原本不是那麽和諧的張姓團結起來,連大壩和磨坊都有了。並直接拋開竹皮山水渠自己建成一套灌溉係統。吳家也明白了張家的決心,連靠近張家一部分新開墾的土地連小麥都沒種,直接撂荒了。也難怪,匪患來了,各家多少都有一些損失,這邊的地太遠,種棉花是很耗精力的事,吳家在這邊也沒人,一時也顧不過來。

  ??北廣河的石壩是用條石一塊一塊砌起來,中間用石灰土填縫,非常結實,北廣河本身隻有十多米寬。到石橋的地方更加窄,隻有**米寬的樣子。砌起來的壩體也隻有十五米長,三米多寬,中間有一道兩米寬的泄洪口子,水車就裝在這個口子上。(http://.)。壩體直接連接著一小節石槽做成的水渠,有著三米高的石頭砌成的柱子。巨大的水車的輪輻直徑有八米,水渠與石壩之間是磨坊。其實這種設計稍微改裝一下,就能安裝小型發電裝置,隻是現在不具備條件而已。

  ??整套設計施工,張家從把八月開始,光準備石材就一直幹了小半年,十月過後,北廣湖的水位降得很低,修築石壩基本不費什麽力氣。石壩修起來後,閑得力氣沒地方花的張家大院的小夥子們居然在大壩和小橋上安裝上了欄杆,寬達三米的路麵從北門繞了一個彎,到達石壩,然後通向金雞嶺的山下。接上了上山的小路。

  ??這個秋天,算是風調雨順,水稻豐收了。養田的時候,豌豆是等收了以後才翻進泥土的。所以張家嶺這邊比金雞嶺張家要多收一季豌豆。小麥也晚了大半個月才種下去,不過也因為使用了足夠的農家肥,長勢不比這邊差。隻是這個豐收是基於以前的產量。其實水稻的畝產也不過兩百來斤。

  ??張家嶺實際上同時種了春小麥和冬小麥,種植時間差了整整一個半月。所有的小麥種子都取消整片田滿幅種植。連水稻田裏種植的小麥也分成了田壟,留出了施肥和進行田間管理的地方。同時旱地也留出了間種和套種的空間。這種變化,讓張明義有些吃驚,但是看到張秀清帶著人在行間進行深耕和施大量的農家肥時,才若有所思。毫無疑問,張家嶺的小麥長勢要比金雞嶺強要多了,無論是春小麥還是冬小麥,長勢看起來整齊得多。行間的綠肥長勢也很好。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