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舅舅生病(二)
作者:江城大俠123      更新:2021-08-11 03:40      字數:2994
  很快,陳福久就被同仁醫院的護士接到病房,安頓好了之後,主治醫生馬上就過來詢問病曆情況,把南口市醫院的拍片拿走,護士開始進行常規檢查。

  ??張明宇觀察病房的環境,隻有兩張床,暖氣、熱水、衛生間一應俱全,而且,現在病房還隻有舅舅一個人住著。張明宇心道,這個王一刀院長安排得挺好的,挺夠意思的。

  ??看看醫院各方麵條件相當不錯,張明宇還不住感歎,同仁醫院真不愧是南江乃至全國首屈一指的醫院。

  ??張明宇知道,要說同仁醫院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由德籍醫師埃裏希寶隆(ErichPaulun)在海城創建一所醫院,定名海城同仁醫院。同仁二字寓意“同行仁德”的意思。起初開設病床約20張,每天門診額約數十人。

  ??1907年寶隆開設德文醫學堂,命名為“海城德文醫學堂”,1908年更名為“海城同仁德文醫學堂”。學堂學製為8年,包括德文科3年、醫預科2年、醫正科(亦稱醫後期)3年。醫正科教員參加同仁醫院的臨床工作,醫正科學生上課和實習均在同仁醫院內,後更名為“同仁醫學院”。

  ??經過了一戰、二戰以及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決定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教育部批複“同仁醫學院遷往南江省江城的武口與江城大學醫學院合並,改稱“華南同仁醫學院”。包括附屬同仁醫院均劃歸華南衛生部領導。

  ??1953年5月新院正式施工,1955年5月竣工。5月15日,在同仁醫院大廳舉行開幕典禮,院名為“華南同仁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同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改名為“江城醫學院”,同仁醫院相應改名為“江城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後隨著江城醫學院更名為同仁醫科大學,同仁醫院更名為同仁醫科大學同仁醫院。

  ??經過幾十年的滄海桑田變幻,2000年5月,國家教育部發文,同仁醫科大學與華南工業大學、江城城建學院等學校聯合組建華南科技大學,醫院更名為“華南科技大學同仁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雲霞趁舅舅不注意,把姨媽陳秀蓮、明花和張明宇拉到醫院過道,輕聲細語告訴說,

  ??“姨媽,表姐,表哥,我爸被南口市人民醫院檢查說是胃癌,也不知道啥原因,南口醫院要求切除大部分胃,我又不敢跟我爸直說,結果他老人家一聽說要開刀,就硬是要回江城市。”

  ??“雲霞,這可咋辦啊?”陳秀蓮一聽說是癌症,頓時人整個像垮掉了一樣,不敢大聲哭泣,隻是默默啜泣著。

  ??明花不住做手勢要求母親噤聲,生怕舅舅聽到。

  ??張明宇對表妹雲霞說道,

  ??“雲霞表妹,你爸爸的事,也是我們幾個做外甥的事,你盡管放心,我已經跟醫院的領導打招呼了,用最先進的手術,最好的醫生,至於舅舅醫院的醫藥費,你們姊妹就不用操心了,我負責解決,無論如何,隻要是能挽救生命,我都要盡力而為。”

  ??“是啊,雲霞,莫擔心藥費的事,通知你的哥哥、姐姐和妹妹了嗎?這個事還是要他們過來喲。”

  ??明花提醒雲霞,舅母去世,舅舅得這個病是大事,表弟表妹得知道這個事。

  ??陳秀蓮被明花和明宇扶著進到病房,坐到舅舅床前,聽到陳福久微弱的聲音說著,

  ??“姐,我這麽個小病,還勞動外甥們大過年的都來了,真是不好意思,哥哥身體好吧?”

  ??“小弟啊!姐姐跟你說了多次,不能暴飲暴食,不能飽一餐,饑一頓的,你看看,這不就病了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陳秀蓮強忍悲痛,跟她的弟弟聊著。

  ??“舅舅,您老安心養病,不要有心裏負擔,您這不是什麽大病,”張明宇安慰舅舅。

  ??“是嗎?明宇,多虧你了,安排得這麽好,我在南口醫院,住的可是五個床位的大病房,上廁所還要到病房外麵,一點也不方便,現在好了,”

  ??“舅舅,明宇跟這個醫院的頭頭腦腦熟的很,您老就放寬心,在醫院有什麽難處,明宇出麵就可以解決了。”

  ??大哥明勝說道。

  ??望著舅舅臉色枯萎如同一張幹癟的黃菜葉,兩眼無力地閉著,張明宇的二姐和小妹明燦不忍直視,扭頭跑到病房外麵。

  ??很快,張明宇和大姐明花、大哥明勝,也噙著淚水走出來。

  ??幾個人湊到醫院消化內科的休息間,開始述說起舅舅陳福久在他們小時候對他們關懷備至的種種好。

  ??“小時候,咱家窮,母親一生下我們,養了不過一歲多,就被舅舅抱著帶到姥爺姥姥家,由於舅舅那是還沒有結婚,他把我們照顧得很好,”大姐明花說道。

  ??“我記得,我在舅舅家養到快讀小學時,才回咱家,在舅舅家,舅舅對我可以說是百依百順,他簡直把我當他的兒子在養,跟村裏孩子扯皮打架,都是舅舅去給我護犢子,”大哥明勝也充滿深情地說。

  ??“是啊,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到姥姥家,最喜歡跟舅舅撒嬌了,那時候,舅舅手裏的糖果從沒有斷過,為了就是要逗我開心,不讓我哭鼻子。”張明宇的二姐明菊說道。

  ??原來,母親姊妹三個,母親是老大,小姨嫁了個軍人,後來在七十年代初隨軍轉業到了京城,安排在京城的石化公司上班,舅舅是最小的,約莫比張明宇的大姐大十二三歲。

  ??那時候,母親嫁到張家,接連不斷隔兩年生一個孩子,家裏十分困難,而舅舅家就隻有姥姥姥爺和舅舅,家裏沒有什麽負擔,而且,舅舅家所在村莊的黃土店,跟張明宇老家的張家灣僅僅三裏路,都屬於原川水的木蘭公社,所以張明宇家的接濟上,舅舅義不容辭承擔起很多。

  ??當時,舅舅隔兩年就到張家抱著孩子,回家養著,直到舅舅結婚,生了張明宇的表弟,張家姊妹間的輪換才結束。

  ??由於表弟陳青山隻比張明宇小半歲,所以,張明宇沒有輪換的機會。

  ??即使沒有這種被舅舅親手嗬護的機會,但張明宇也清楚記得,舅舅在後來的日常生活中對他也照顧有加。

  ??十幾年前,張明宇在離木蘭鎮不遠的長嶺鎮川水區第三中學讀高中時,舅舅多次挑著大米,給張明宇送夥食,多次拿著臘魚臘肉,送給張明宇當菜吃。

  ??張明宇記得有一天,舅舅挑著大米到三中的路上,突然天降大雨,舅舅為了不讓大米淋濕,脫下衣服,把大米捂得緊緊的,結果,舅舅因為淋雨傷寒,回到家臥床不起十幾天,身體消瘦了不少。

  ??張明宇在三中讀書的幾年,舅舅陳福久就送了大米幾年,開始是獨自挑著擔子送了一年多,後來有交通車舅舅就輕鬆多了,隻是挑著大米從長嶺鎮上走到學校。

  ??姊妹幾個聊著聊著,大姐和二姐就禁不住抽泣著,他們商量著,無論怎樣,舅舅要再做一個全麵檢查,如果確診後,再請最好的專家給舅舅做手術。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