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董昭之計
作者:堂燕歸來      更新:2021-08-10 23:09      字數:4401
  董昭!

  ??一個不算陌生的名字,勾起了袁方腦海深處,關於這個名字的記憶。

  ??袁方記得,曆史上,正是這個董昭,給曹操獻計,將身在洛陽的天子,不動聲色的遷往了許縣,從此定都於許。

  ??可以說,若無此人暗中相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業,未必就能夠實現。

  ??袁方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董昭對漢朝天子,並不怎麽忠誠,是個隻看重實力,哪怕改朝換代也無所謂的務實之士。

  ??“此人,或可為我所用……”

  ??袁方腦海中,念頭一生,當即下令備馬,他要親自出城,去迎接這位漢朝使者。

  ??不多時,袁方已率田豐等一眾文武,出得定陶西門,以盛大的禮儀,迎接漢使。

  ??隻見一騎徐徐而來,馬上的董昭,手持符節,一副從容不迫。

  ??官禮見罷,袁方拱手笑道:“久仰董公仁大名,鄴城之時未能有所請教,實在很是遺憾,今日總算得見。”

  ??董昭原本為袁紹部下,界橋之役時,臨危受命擔擋巨鹿太守,阻止了郡中官吏投降公孫瓚之變,可以說為袁紹立下大功。

  ??可惜後來,因袁紹與陳留太守張邈有仇,而董昭之弟又在張邈手下,袁紹因此聽信讒言,欲要治董昭的罪

  ??董昭無奈之下,隻得以計脫離袁紹,輾轉進入漢廷做議郎。

  ??說起來,袁方也算跟董昭“共事”過袁紹了。

  ??董昭也一笑。拱手道:“恕昭眼拙,當時實未能看出,原來袁將軍非池中之物,昭才脫離袁紹幾年間,將軍竟已成就今日之勢。”

  ??董昭倒也實話實說,並未奉承袁方。

  ??袁方哈哈大笑,遂與董昭並騎入定陶,將他請入自己的軍府。

  ??入府。董昭先以使節身份,將天子劉協的聖旨,頒由給了袁方。

  ??天子的這道旨意,乃是叫袁方進獻糧草。

  ??今天子雖逃到了洛陽故都,但洛陽自董卓遷都後,已是殘破不堪,洛陽公卿兵馬數以萬計,卻缺衣少糧,困頓不堪。

  ??說白了。這就是天子窮困潦倒,不得已向他這個臣子求糧來了。

  ??體會了聖旨其中意味,袁方也不猶豫。欣然道:“既然天子有旨。那我不日就運送二十萬斛糧草,前往洛陽,公仁以為如何?”

  ??天下諸侯多不把天子放在眼裏,眼看天子落魄潦倒,無視而不見,袁方以區區二十萬斛糧草。就贏得一個尊重天子的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董昭眼神微微一動,麵露幾分奇色,似乎未料想到,袁方竟然答應的這麽痛快。

  ??袁方見董昭似有話說。便將左右屏退,隻留董昭單獨談論。

  ??四下無耳目時。袁方才道:“此間已無外人,公仁有什麽話,不妨直言。”

  ??董昭歎道:“洛陽四麵諸侯環伺,天子給幾家諸侯下旨,都無人肯敬獻糧草,不想袁將軍卻答應得這般痛快,下官不禁為其餘諸侯,感到可惜。”

  ??一句“可惜”,似是話中有話。

  ??“不知公仁這‘可惜’,是指什麽?”袁方試探著問道。

  ??董昭輕咳了一聲,緩緩道:“天子的威信雖然大跌,但大義的名份尚在,我隻笑那些諸侯們,送上門來的大義名份都不要,當真是目光短淺,皆非成大事之人。”

  ??董昭這話,明是諷刺其餘諸侯,隱約倒是在讚袁方目光遠大,有成大事的氣度。

  ??袁方聽出了些許意味,遂也不猶豫,直言道:“袁某確有大誌,想掃清這亂世,成就一番大業,不知公仁有何高見賜教。”

  ??他這是看出,董昭對自己有敬佩之心,這番話問出,就是要看董昭有何反應。

  ??董昭便正色道:“自董卓之亂以來,漢室衰落,諸侯並起,以當今之勢來看,漢朝複興已無可能,但天子的聲望尚存。這種形勢下,將軍若想成就大業,就必須做到四個字。”

  ??“哪四字?”袁方精神一振,興趣頓生。

  ??“尊王攘夷。”

  ??董昭幹脆利落的道出四字,手捋短須,微微而笑,眉宇中透著意味深長之色。

  ??袁方心頭一震,猛然間領悟到什麽,眼前的形勢,忽然明朗起來。

  ??“當年齊桓公號召天下諸侯,尊奉周王,而得周天子的信任,乃至天下人的敬仰,齊桓公得以打著尊王的旗號,討伐不臣的諸侯,成就霸主之業。”

  ??“今漢帝與周天子的處境,何其相似,倘若將軍把天子強行迎入自己的地盤,不但會成累贅,還會被天下諸侯視為劫持天子,就如當年的董卓一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成,反會被諸侯們群起而攻。”

  ??“與其如此,何不如就讓天子居於洛陽一隅,將軍帶頭尊王攘夷,如此,既可獲得大義,打著天子旗號征伐四方,又不會授人以口實,被諸侯冠以劫持天子之罪,天子也不會成為將軍的累贅。此正尊王攘夷,成就王霸之道的唯一途徑。”

  ??董昭不厭唇舌,洋洋灑灑一番話,令袁方眼前豁然開朗,糾結於心的一樁難題,迎刃而解。

  ??董昭的計策,歸結起來,其實也很簡單。

  ??那就是,讓天子窩在洛陽一塊,號令不出百裏,就如當年的周王一樣,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而袁方呢,則帶頭尊崇天子,誰敢劫持天子,就去打誰。

  ??如此一來,袁方既可獲得大義名份,又不用把天子接到自己地盤,給自己找麻煩,成為累贅。

  ??董昭這尊王攘夷之計,確為兩全其美的妙計。

  ??袁方念頭已通,當即拱手正色道:“公仁妙計。當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多謝公仁賜教。”

  ??董昭匆忙還禮,卻淡淡一笑:“昭此前對將軍,已是觀察很久,若非是看重將軍氣度過人,智勇無雙,也不會將此計策相授。在昭看來,將軍乃百年難得一見的奇人。必將是結束這亂世的唯一人選。”

  ??董昭此一番話,雖未明言投靠,但言下之意,卻已明了。

  ??長久以來,袁方麾下的人才,不是俘獲,就是艱難所得,今董昭這樣的賢才,主動表明投靠之意。還是頭一遭。

  ??袁方心中欣慰,不禁哈哈大笑。

  ??千言萬語,盡在這一笑之間。無形之中。二人已確立了主臣的關係。

  ??袁方便又問及董昭,關於洛陽現在的形勢如何。

  ??董昭便將朝中形勢,諉諉道來。

  ??就目前而言,董承出身西涼軍,又為外戚,更是天子東遷的第一功臣。此為一大勢力。

  ??楊奉、韓暹雖乃白波軍出身,但二人護駕有功,背後又有張楊支持,此二人又為一股勢力。

  ??董承雖得漢帝信任,執掌朝政。但麾下卻無多少兵馬,實際上並不能發揮主導作用。

  ??楊奉二人因有張楊背後支持。麾下擁有數萬兵馬,實際上是控製著洛陽。

  ??而張楊雖在幕後,但卻通過楊奉和韓暹,間接控製著洛陽城,控製著漢帝。

  ??這也就意味著,漢帝劉協,雖東歸洛陽,卻仍掌握在諸侯的手中,並沒有天子的威嚴。

  ??“將軍若要實施尊王攘夷之策,就必須除掉楊、韓二人,再將張楊的勢力趕出洛陽,還要壓製董承,唯有如此,才能將天子圈於洛陽一隅,而不至於為其他諸侯所利用。”

  ??分析過洛陽一帶的局勢,董昭為袁方又謀劃出新的戰略。

  ??袁方深以為然,當即便采納董昭之計,請他還往洛陽,回複天子,暗中與自己通氣。

  ??幾天後,袁方便親率五千精兵,以向天子進獻糧草為名,向洛陽進發。

  ??……

  ??河內郡治所,懷縣。

  ??郡府大堂,張楊高坐於上,手中拿著一封帛書,濃眉深凝。

  ??那封信,乃是袁方給他的親筆書信,聲稱奉天子之命,運糧入京,請張楊予以放行。

  ??“青州牧袁方,想要給天子進獻糧草,修書請我開虎牢關,放他入洛陽,爾等覺得,我是答應還是不答應?”張楊說著,將書信示於部下。

  ??“張太守,我以為萬不可答應。”

  ??張楊話音方落,階下處,便有一聲應聲反對。

  ??尋聲望去,張楊看到,出言反對之人,乃是新來依附的客將關羽。

  ??“袁方想給天子進獻糧草,此乃義舉,我為何不放他入關?”張楊反應道。

  ??關羽沉聲道:“袁方這逆賊,野心極大,我料他必是想借進貢為名,劫持天子,張太守若是開了虎牢關,必中那逆賊的詭計不可。”

  ??張楊微微點頭,似是讚同關羽所說。

  ??天子能夠遷往洛陽,他張楊可說是出了不少了,更是給楊奉等人資助兵馬糧草,擊敗了李郭的追擊,接著又發民力往洛陽,重修宮室。

  ??如今洛陽的局麵,漸已在他掌控之中,這個時候,豈能拱手將天子讓與他人。

  ??況且,袁方可是據有青徐兗三州的大諸侯,一旦天子讓袁方劫去了,實力大增,對他可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可是,那袁方據三州之地,擁兵數萬,倘若我不允他,他公然率兵進攻,卻當如何是好?”

  ??張楊又有些憂慮,他既不想讓袁方入洛陽,又忌憚於袁方實力,不願公開得罪。

  ??關羽卻冷笑一聲,不屑道:“袁本初已擊敗張燕,攻滅公孫瓚,全取幽州隻在眼前,小賊現在正全力準備迎戰袁本初,這個時候,他焉能再分兵路張太守交戰。”

  ??張楊微微點頭,寬心了許多,當下就準備拒絕袁方所請。

  ??這時,關羽眼珠一轉,卻陰沉沉道:“張太守,關某有一計,可重挫袁方銳氣,叫他再不敢覬覦天子!”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