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章 先西後東
作者:阿菩      更新:2021-08-10 21:25      字數:5244
  第一四五章 先西後東

  ??幽州失守發生在天策四年初,李從珂決定要和天策聯姻發生在天策四年夏,同時西線的情況:天策四年要到五六月間張邁才***到河中地區,同一個月撒馬爾罕投靠了薩圖克,河中的形勢轉為對天策軍不利,西線變得艱難。

  ??李從珂求聯姻的國書送到涼州以後,讓天策軍高層好生為難。郭汾內心深處並不很瞧得起李從珂,而且李從珂的女兒又比自己的長子大得多,又不知道是什麽樣的品『性』,她畢竟是個女人,就私下來說並不希望兒子的終身幸福成為兩***政的犧牲品,更何況郭汾很清楚張邁的『性』子。

  ??“元帥不會答應的。”郭汾說:“這件事情,他不可能答應。”

  ??作為張邁的妻子,她自然最有資格說這句話。

  ??楊定國卻道:“如此『亂』世,國事為重,兒女小情,何足道哉!聽說石敬瑭的前鋒已經殺到了黃河,趙德鈞又兵『逼』山東,如果隻是內『亂』也就算了,小唐主還不至於就此危矣。但讓人擔心的是契丹人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有行動!石、趙二人已經為契丹開了個大門,一旦胡騎南下,中原勢必板『蕩』!”

  ??盡管楊定國一輩子都還沒到過中原,但那是他夢中的根,到涼州後跟來自中原的人士交接,都是自稱“老夫懷州人也”——隋唐之懷州即漢魏之河內,正是他老楊家的郡望,有多少次夢回時想起老家中原他都要淚流滿麵,思念著那上百年前的故鄉——所以他心裏從來都沒將中原當成外國,中原啊,那就是自己的老家!天策政權的興亡在他心中自然是第一位的,但中原的福禍在楊定國心裏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郭汾知道楊定國的這份情感,也沉默了。她想起了自己——雖然自己和張邁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但她也推測得到,如果自己和張邁之間並無情感,而兩人的婚姻又能幫助安西唐軍走出困境,那麽老一輩的人隻怕也會主持這場婚事!

  ??對於從西北苦寒絕地走出來的人來說,什麽小兒女的私情、小家子的幸福那都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整個群體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郭汾明白,在楊定國等人心中,家事從來都必須服從國事需要的。

  ??眼看曹元忠點頭,鄭渭無語,魯嘉陵沉『吟』,郭汾也有些動搖了,卻還是道:“雖說『亂』世以國事為重,但隻憑這聯姻一事,未必就能影響全局。契丹也不會因為我們與李從珂聯姻就不南下了。”

  ??楊定國道:“兩家聯姻乃是一種姿態,雖然不能就阻止契丹南下,但我們若不肯聯姻,恐怕天下人就都要認為我們要放棄小唐主了,那樣卻會置他於大大不利之中!”

  ??薛複卻走上了一步,道:“中原的局勢,未必有這麽危險。”

  ??“哦?”反問的是楊定國。

  ??薛複道:“幽州雖然失守,整個河北也確實是一馬平川!但河北一帶,自安史之『亂』以來割據百年,各鎮藩守暗中都有很強的實力。地勢縱然一馬平川,但各藩鎮有兵有糧,在本地又是根深蒂固,非石敬瑭一外來者倉促所能平定。且據最新的線報,河北諸州並未完全陷落,石敬瑭所能控製的,不過兵力南下時所走的那一線,並非能在一二個月內就真的控製整個河北,其統治也僅限於所得城池,而無法深入到下轄各縣,他到達黃河邊的也隻是小部遊騎,並非大軍。如今中原有鼎革變天的氣氛,是被石敬瑭兵『逼』黃河的消息烘托出來的恐慌,從李從珂尚未急調張敬達回援就可以知道,河北的局勢未必有傳言中那般危急。”

  ??郭汾忙問:“那薛都督的意思是……”

  ??薛複道:“現在中原是李從珂與石敬瑭在較勁,河北諸鎮的龜縮,一半是保存實力,一半是持觀望態度。眼下李石勝負未分,李從珂又未正式求救,隻是拋出個聯姻之事來,其實就是要借我們的勢。若河北、山東聽說李從珂與我們聯姻,必然傾向於李氏,那時候李從珂氣勢大漲,或者能不費多大力氣就平定中原也未可知,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固然沒什麽好處,事後李從珂也不見得就會賣我們什麽人情。這本是鄰家之事,他們未許我們什麽好處,我們卻又何必屈己從人?”

  ??和楊定國不同,薛複對中原可沒有什麽深厚的情感,在他心目中,判斷形勢的取向隻是簡單地對天策政權有利就是了,因此思維反而比楊定國更簡單。

  ??楊定國的眉頭皺了起來,一時卻沒法反駁,隻是道:“我隻是怕中原因此大『亂』,今日我們若答應李從珂那隻是舉手之勞,卻能一聲吆喝而成其大功。但若是置之不理,任由李從珂失勢,到了不可收拾之日,那時我們可就都成為罪人了。”

  ??薛複道:“國老這兩句話可說的太過了,若中原是我們的,我們自然得為之謀圖長遠。但中原牧主如今是李從珂,不是我們,他若能平定中原,功勞不會是我們的,但他若是丟了天下,這失國之罪也怪不到我們頭上。”

  ??眼看兩家詞鋒漸利,張毅和稀泥道:“既然此事難決,不如便馳書向元帥稟明,由元帥來決定吧。咱們幾個隻是留守大臣,元帥不在時可以幫忙處分國事,但這件卻是家事,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兒子的婚姻,總不能不問問父親啊。”

  ??郭汾正要答應,魯嘉陵卻道:“元帥如今在遠西,一來元帥未必能清楚知道東方究竟是個什麽形勢,二來東西有萬裏之遙,一來一回加上路上耽擱,隻怕元帥回音到達時,東方的局麵也早就變化了。且李國主若遲遲得不到我們的回音,一定會認為我們有心推諉,中原藩鎮,也必認為我們不願意助小唐王朝了。”

  ??張毅道:“魯樞密的意思是……”

  ??“我以為,中原之隱患,最大者不在石敬瑭,而在契丹。”魯嘉陵道:“李、石之爭,誰勝誰敗於我們本無區別,就算最後讓石敬瑭得據中原,他新為人主,內部空虛,也必定要來討好我們,那時我們反而能從他那裏得到更多的好處。但問題是李若輕取石,則中原穩,中原穩則契丹未必還敢大肆南下。李石一旦勢均力敵,中原勢必大『亂』,那時候契丹豈會坐視?如今石敬瑭已經兵『逼』黃河,而耶律德光卻還遲遲未有動作,依我看來,契丹之所以到現在還按兵不動,正是虎狼之意,不在中原,而在河西!”

  ??郭汾訝異道:“河西!你說契丹要對付我們?”

  ??“不錯。”魯嘉陵道:“契丹自起兵以來,縱橫馳騁,幾乎無敵,卻在北庭慘敗於我軍之手,楊都督兵力所『逼』,就連漠北也幾乎因此動搖!耶律德光不但斷了隴右一臂,而且在漠北漠南也是威信大削,漠北漠南不似漢地,有一主體華族為根本,他們從來都是以一族而統領百數十雜種,統治之族威信一削,必然引起被統治族類的覬覦——此為契丹國本之安危也!耶律德光若是還要固此國本則必須重振聲威,要重振聲威,光是擊敗李從珂是不夠的,勢必要再次向我軍挑戰且得大勝才能安撫眾心。”

  ??他頓了頓,又道:“而且元帥之誌,絕不容胡種稱雄,如今兵力向西,所以東方暫時緩和,但一旦西線平定,諸位想想,元帥對契丹會如何?”

  ??堂上眾人兩兩對望一眼,心中皆知張邁之誌,必不容契丹繼續強盛,就算不將其種類滅絕,至少也必要盡數取回大唐故土,收取漠南安東而鉗製漠北——張邁的這個誌向,在天策高層內部並非秘密。

  ??魯嘉陵繼續道:“元帥之誌向,如果說北庭一戰之前耶律德光還不明了,那麽北庭一戰之後,其國內有識之士也比感知到了,因此契丹與小唐國主可以並存,與我們卻是勢不兩立!因此我判定契丹如今的種種行動,矛頭最終都是指向河西!”

  ??楊定國聽得連連點頭,張毅父子也『露』出憂『色』,郭汾蹙起眉來,道:“事情真的可能會危急到這種程度麽?”

  ??楊定國道:“魯樞密所言,極有道理!小唐主就算能平定石敬瑭,短期內也威脅不到契丹,但元帥一旦東歸,對契丹來說卻是極大威脅!因此他們因中原之『亂』而進『逼』河西,也將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郭汾又問薛複,薛複道:“以我軍如今在東方的兵力、人力、物力,若是中原有事,我們絕難出兵渡過黃河支援。兩線作戰,兵家大忌!不過……”

  ??“不過怎麽樣?”郭汾忙問。

  ??薛複道:“不過河西有山河為阻、沙漠為隔,我們治國有方,民心又極依附,一旦有事,夫人出言一呼,鄉野匹夫也會拿起鋤頭保衛家園!故留守東方的將士出擊不足,而我河西自守卻有餘,不管東方發生什麽變故,我們支撐到元帥東歸,那是沒有問題的。禦敵於黃河之外,我有九成以上把握!”

  ??他頓了頓,似乎有一句話不願意說,卻還是說了出來:“且我以為契丹不入中原便罷,他若敢入侵中原,元帥東歸之日,就是契丹滅亡之時!”

  ??鄭渭眉頭一跳,魯嘉陵心頭一震,似乎馬上就明白了薛複這句話所藏的恐怖隱意。

  ??但楊定國卻還是不甚樂意,道:“如今既有機會不費吹飛之力使禍患平息於數千裏之外,為什麽卻還要遺留一個可能會燒到家門口的後患?”

  ??雙方各執一詞,楊定國是國老,地位最尊,薛複卻是整個東方軍事上的第一號人物,魯嘉陵聽了薛複的話以後也動搖了起來,郭汾難以決斷,便又問鄭渭、曹元忠,鄭渭道:“這是大事,卻又不是急事,既然如此,何不先問問元帥的意思?”

  ??曹元忠剛剛從東方回來,對東方諸國局勢的把握不在魯嘉陵之下,說道:“若是先問元帥,誠如魯樞密所言,一定會遷延時日,中原人士肯定會因此而認為我們沒有誠意與李從珂聯姻。”

  ??楊定國道:“對啊,對啊。”

  ??郭汾道:“那麽將軍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還是先問問元帥吧。”曹元忠說。

  ??楊定國一愕。曹元忠卻已道:“就我所了解元帥的脾『性』,他多半是不願意用兒子的婚姻來助力軍政的。再說,就算元帥願意,也得等他點頭才是。至於中原人士怎麽想,與我們又有什麽關係?李從珂竊據洛陽,本非正統,我軍據有黃河上遊,正如建瓴於高屋之上,中原若是有事,不正是我軍東下之良機麽?”

  ??楊定國一聽急了,喝道:“元帥若得天下,固然是邦國之幸,但中原若『亂』,卻乃天下百姓之難!我等豈能為本家之興旺而坐視天下糜爛?這等不仁不義之事,豈是我輩所為!就是元帥,我相信他也絕不會為了一己登極而置萬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曹元忠淡淡一笑,道:“元帥自然是大仁大義、大公無私,否則也不會至今尚不肯登基即皇帝位。不過光憑仁義,如何取得天下?仁者聖者,歸於元帥,至於惡名,自然有我等承受!”

  ??楊定國聽了這話雙眉一揚,戟指就要痛罵他一番,郭汾連忙奪口道:“內堂議事!都是為公!何須激動!”

  ??她近年威望日增,楊定國也不敢在她麵前太過肆意,便忍住了,郭汾沉思了片刻,道:“趁火打劫之論,從今天開始不管人前人後,不得再提!但此事誠如鄭相所言,乃是大事,卻不是急事,既如此,便先問問元帥的意思吧。”

  ??楊定國聽到她這個決定甚是失望,但鄭渭、薛複、曹元忠等卻都讚同,張毅沒有反對,就連魯嘉陵也改了主意,他孤掌難鳴,也就無話了。

  ??郭汾當即命張中謀草擬書信,除了請示張邁之外,又多擬了兩份,一份送楊易,一份送郭洛——同時向兩大鎮外大將知會此事,顯然郭汾也並不認為此事乃是家事了。

  ??消息傳到中原後,李從珂果然大為失望,石敬瑭卻是喜出望外,暗中派人潛道前往河西,企圖能爭取到天策軍方麵往自己這方傾斜。

  ??書信送到楊易手裏時已經是七月,楊易看過後召來慕容春華與奚勝告之,慕容春華道:“先西後東,乃是當前軍略第一要!東方這樣的決定並沒有錯,隻是這樣一來,恐怕卻要苦了中原百姓了。”

  ??奚勝道:“我們能否派遣一支奇兵進入漠北『騷』擾,或許能分散契丹的注意力,隻要契丹無力向南,那麽李、石爭得再厲害也不過是內『亂』,不至於讓胡馬踏足中原。”

  ??楊易道:“若石敬瑭的背後有耶律德光做全盤圖謀,則契丹人在漠北肯定不會沒有防備,區區一支奇兵進去無法起到你說的效果,更怕的是契丹趁機反撲,如今元帥在河中正處於膠結期,若北庭、河西同時有事,那我們就會陷入三麵同時開戰的泥潭了。”他微一思忖,道:“擬信付西線:一切請元帥定奪!”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