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陣營
作者:阿菩      更新:2021-08-10 21:25      字數:4827
  第七十七章 陣營

  ??二月下旬,涼州中樞忽然傳出了一個消息,第一夫人郭汾和國老楊定國都流『露』出了對高昌囤積居奇者的巨大憤怒,跟著鄭渭以留守三重臣的名義,敦促高昌的糧商與國分憂,以紓民困。不過考慮到涼州到高昌的距離,高昌那邊的回應暫時還沒傳回來。

  ??在此之前坊間早就對中部日趨高企的糧價顯得很擔心,這時一聽到消息無不談論紛紛,又過一日,五執政忽然召集在涼所有糾評禦史,並發下文書,準備處置中部囤糧抬價一事,消息傳出,滿城嘩然。

  ??一時間市井的茶樓酒館都議論了起來,至於糾評台上的禦史們更是人人關心,分頭搜集高昌的情報,準備在三日後的“大議”中提出自己的意見。

  ??什麽是大議?

  ??原來這糾評台的設置,從各地挑選、召集糾評禦史作為天策大唐中樞與各地的重要聯接環節,同時也是官方與民間的中間機構,由於糾評禦史的挑選在各行各業都有代表『性』,所以是很重要的民意代表,不過自糾評禦史出現以來至今人數漸多,基本上各州各縣、各行各業、各教各族都有,而天策大唐日常行政,又非所有事務都需要所有在涼糾評禦史參與,因此便將各禦史分門別類,有主議商業的,有主議宗教的,有主議治安的,有主議刑律的,有主議工程的,有主議教育的,有主議貪腐,共十六個部門,並在糾評台的四周逐漸興建了一些房子,作為各分議禦史議政和住宿的場所,每個部門以堂為稱,如主議教育的叫明倫堂,主議宗教的叫教化堂,民間口順,就叫他們做糾評十六堂。

  ??十六堂平時分別議論所處領域,唯有發生大事之時才將所有在涼禦史都召集起來,這便是大議。大議會在涼州目前最大的官方建築進行——即糾評台也。

  ??天策政權自建立以來,所作所為甚得民心。而且民眾對於一個『政府』的評價不但有絕對標杆,還有相對標杆,張邁所領導下的天策政權若是比起後世成熟的現代『政府』自然還有很多不足,但比起安隴前任的統治者——不管是回紇還是歸義軍那都好得太多了,而比起周邊的政權如後唐、契丹、已經滅亡的嶺西回紇、陷入混論的薩曼以及四分五裂的吐蕃等都明顯好多了,百姓心滿意足,對『政府』的施政基本上的評價都是正麵的,貪官汙吏不是沒有,但這時候高層正處於銳意進取階段,從張邁到鄭渭也都著力於打擊貪腐,這倒是上下同心了。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天策政權對於境內民眾的言論便顯得十分有自信,在對待民間輿論上采取以疏導為主的態度,這便造就了天策境內——尤其是幾個大都市十分活潑的市民議政氛圍,尤其涼州更是人人開談無忌憚,“八卦”風氣甚濃,一些大膽些的變文僧甚至常拿大臣來揶揄,卻也沒有人來因言治罪。

  ??當然,對於張邁卻是沒有人敢口頭冒犯的,盡管官方並未定下一條汙蔑領袖罪,但以如今張邁在安隴的人望,誰敢人前說他一句壞話怕不得馬上被周圍的人用口水淹死。

  ??以涼州如今的風氣,坊間百姓隻恨日子太平靜了沒談資,如今忽而出了這樣的大事,自然人人關注,個個談論,那糾評台也是準許百姓進入旁聽的,旁聽席位有限,所以一發布要出這事,幾百個旁聽席就有幾千人搶,最後隻能按照慣例——將所有人的姓名寫在紙條上,扔進一個大桶抽簽。

  ??而在大議舉行的前三天,坊間開始熱吵,到大議舉行的前兩天,坊間開始分成幾派意見來。糾評禦史們入涼之後和各界都有廣泛聯係,各界對他們十分尊重,而他們也很注意采集民間的意見,因此在入糾評台大議之前,就都到自己在涼州的好朋友見采集意見,而坊間的民眾也紛紛聚集在願意采納他們意見的糾評禦史身邊,慢慢地就形成了不同的陣營。

  ??一些酒樓、茶肆也從中看出了商機,設法招待來一兩個糾評禦史,隻要有糾評禦史來了,肯定就會有不少民眾跑來問糾評禦史是什麽看法,或者是表達自己的看法希望糾評禦史能將這些說法帶進去。一來二去這酒樓、茶肆的生意就火爆了起來,其它的酒樓、茶肆乃至一些開放的寺廟也都效仿起來,竟因此成為涼州自發形成的議政點。

  ??這其中,以幾個地方最具影響力,第一個是涼州最大的酒樓——位於城南的劉伶居,第二到第十幾個,則都是位於城東商業區的十幾個廉價酒店、低價茶樓。

  ??這個分野看似自然,其實裏頭卻大有文章。

  ??原來在涼州剛剛開始的規劃中,城東屬於商業區,是在一片荒蕪之中商戶們自己建造房屋,甚至搭建帳篷,『政府』除了在要求其建築保持距離以防火、在各地設治安崗亭以防盜等公共服務方麵有所介入之外,其它基本不聞不問,所以城東建築花樣雜『亂』不堪,有高層次雅致的住宅,也有低層次甚至隻是一個帳篷的商鋪,從境內到此的商人都聚在此,入城討生活的苦力乃至乞丐也在此,失足『婦』女們做生意當然也都在此,酒館茶樓食肆什麽都有,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各種下三濫的玩意兒都在這裏落地生根,是三俗的淵藪。

  ??天策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百廢待興,鄭家、奈家等大商家在城東也買了地皮,但後來他們的生意做上了檔次,漸漸就搬離了這裏,而轉到城南去了。城南卻又是什麽地方?

  ??這裏原來卻是宗教區域,以佛教為主,而間以天方教、明教、祆教、道教、景教,由於有宗教力量的介入這一片地區的建築最為華麗,房屋也最多,在古代宗教活動場所通常也會有商業活動,如另一個時空中北宋時商業開封府商業最發達的地方就是大相國寺,涼州的情況和北宋開封的情況不同,但也有相通之處,就是商業力量同樣在此聚集,不過聚集的卻是高層次的商人了,比如大宗的買賣,比如銀錢的流通(和尚們是這個時代流動資金最多的階層之一),比如高端情報的交易等等。

  ??因是宗教區域,上不了台麵的失足『婦』女便沒法在這裏戰街,酒香肉臭也不能在這裏『亂』飄,就算是做生意也都打扮得文質彬彬,失足『婦』女其實不是沒有,但都包裝得不像失足『婦』女,比如像魚玄機那樣的女道士。此外各種娛樂設施也是整個西北水平最高的,安隴最好的酒、最好的茶、最好的變文僧、最好的參軍戲,都在這裏,而劉伶居就是這個地方最重要的一座酒樓。此乃上等人交遊之地,是風雅之歸依。

  ??從消息傳出的第一天,奈布就到了劉伶居酒樓會晤鄭濟——能夠進入大議的,除了常務的糾評禦史之外,還有一些散大夫,糾評禦史有一定的俸祿,散大夫們則沒有,不過在定期與不定期舉行的會議中接到召集可以入內議政,鄭濟與奈布都有這個資格。

  ??其實對於這件事情,鄭濟知道得比奈布還早,但是他很懂得分輕重,在中樞決定公開之前並未泄『露』隻言片語——像這種小範圍的信息如果泄『露』要追查起消息源頭來是很容易的。但是他和奈布一會麵,那便是對著整個大商人階級和宗教領袖們公開了。

  ??與此同時,也有糾評禦史或者散大夫在城東活動,而他們消息的源頭則是安六——對於這個身有殘疾的老人來說,城南那種風雅之地並不適合他,他更喜歡在這裏和販夫走卒廝混,不僅是他,嶺西老兵的許多家眷都將家安頓在這裏。這裏雖然沒有城南那麽高雅,甚至有些髒『亂』差,然而生活起來其實更加舒適。

  ??安六和明教的長老溫宿海等人在茶肆之中破口大罵,旁邊的市民跟著起哄,整個城東盡是對高昌『奸』商的痛罵聲。這些下九流十有**餓過肚子,自然知道糧價高企的可怕,而且在這裏也不用講究什麽禮數,都道:“現在國家有困難,這些『奸』商不幫忙也就算了,還趁『亂』打劫,發國難財,這些人啊,該殺!”

  ??“正是!該殺,該殺!”

  ??不知道誰說道:“最好將這些趁機抬高糧價的『奸』商一個個都揪出來,抄他們的家!糧食嘛,就用來賑濟窮人,他們賺來的黑心錢,就送到西麵給元帥做軍費!”

  ??眾人一聽,齊聲叫好,大叫痛快,均道:“沒錯,就該這樣!這叫一舉兩得,兩全其美!”

  ??城東那邊就沒這麽喧囂了,劉伶居裏是上層人物連夜茶話,談起中部的狀況來,許多宗教領袖也都憂心忡忡,這次中部糧價的抬高,掌控者雖然是高昌及其周邊地區的商人,但是這些人也並不是靠著自己的資金就炒了起來,高昌的交易火熱起來之後,幾乎是將天策大唐東部以及西部的資金都吸引了過去,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有一部分就出自新出現的錢莊,而僧侶們有恰恰是這些錢莊的東家之一!

  ??“唉!”天寧寺的主持玄秀法師說:“高昌的這些糧商,真是不該啊!他們怎麽可以發這等國難財呢?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該將錢借給他們!”他也是散大夫人選,而且有著一顆慈悲心,非如此也沒法成為天寧寺的主持。不過,如果糧商們因為政令強製而全垮了,對天寧寺來說也將蒙受重大的損失。

  ??從僧侶們到糧價,這中間關係很深,卻又不直接,乃是一條很長的鏈條——僧侶們注資錢莊,錢莊直接或間接借錢給糧商,而糧商又以這些資金來購入糧食、保存糧食,甚至用於推高糧價。僧侶們並不直接控製錢莊,他們關心的隻是錢莊是否生息、有賺,至於他們錢莊的錢投向哪裏,他們不一定會過問得很仔細,但也不完全知道。而錢莊又隻是糧商們資金來源的一部分。

  ??隨著中部糧價的走高,寺院和錢莊的可預期財產也都水漲船高,然而這筆錢畢竟還握在糧商們手裏,現在還沒兌現呢。

  ??遷徙到涼州來重建祆教寺的祆教大祭司穆貝德道:“這些『奸』商,真是沒有一點眼光,什麽錢不好賺,卻去賺這錢!當初錢莊究竟是怎麽搞的,竟然將錢借給了這些人!”

  ??“這個……”奈布感到有些委屈。

  ??當下安隴地區已經建起了三個錢莊,其中最早的一個是開元錢莊,錢莊開業時張邁都派人致賀,奈家和鄭家,乃是控製錢莊的兩大家族,穆貝德指責錢莊的經營,那就是指責鄭、奈兩家!

  ??“大祭司,你這話可將人都冤枉了!”石拔的妻子、奈布的妹妹、在開元錢莊中任要職的石奈氏道:“這筆錢,可不是今年糧價抬起來之後才借出去的!也不是借給某大家,那是去年北庭大緊時,一批一批借出去的,小的不說,就說大的,借到我們錢的至少有六十幾戶!當時不少人還用這筆錢從各地往高昌運糧,其中一部分也都流入北庭,成為官家糧道之外的重要補充!那個時候,諸位可都是盛讚我們此舉大有功德,連元帥在前線也特地寫親筆信嘉許我們呢!這封信,如今還封存在錢莊中。隻是如今時移世易,這些錢在高昌轉來轉去,沒轉出來,卻被人用去推高糧價了!這樣的變化,豈是我們始料所及?”

  ??涼州大昭寺法會禪師道:“那可是咱們好心辦壞事了,如今中部情勢緊急,咱們還是趕緊將錢收回來吧!莫再給官家添麻煩!”

  ??鄭濟道:“若是能這麽辦,我早將錢收回來了!但去年為了鼓勵借貸者,我們已經將還款期約好了是三年!如今期限未到,如何就催得?再說現在的形勢,放債的怕借債的,他們若不肯還時,我們於情於理原來奈何他們不得。”

  ??玄秀法師道:“或者能否這樣,我們就聯個名,出麵讓他們降價!再這麽鬧下去,萬一執政給惹火了,將他們來個一鍋鏟,那咱們可就血本無歸了!”

  ??“咱們雖是借錢給他們,卻也沒法就掌控住他們的一切。”奈布道:“在此之前我與鄭兄已經警告過那邊了,不過成與不成,卻還得看看!唉,我現在最怕的也是執政因此而走極端,那樣的話,不但我們要元氣大傷,就是對國家,長遠來說隻怕也沒什麽好處!”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