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小鎮
作者:天空之承      更新:2021-08-10 14:46      字數:3042
  今天第二章奉上,真是人為失誤,嗬嗬,明天多補一章,還望大家諒解!

  ??***************

  ??“納克斯特……”(德語:下一個)

  ??在跨河而建的石橋南岸,帶著大耳沿鋼盔的德軍士兵們用沙包壘砌了機槍掩體,並用帶刺的木架鐵絲網橫阻橋頭,交錯著留下一條供單人行走的通道,兩名體格魁梧、軍裝整齊的德軍士兵則麵無表情地檢查每一個經過者的證件,不論他們是平民裝扮還是和自己一樣的軍人衣著。

  ??終於輪到自己了,林恩故作無所謂地拿出證件,上麵貼有一寸大小的黑白證件照並寫著“Lynn.Gaeger”的大名,還有一些字詞雖然他不認識,但可以大致揣測是部隊番號所屬及軍銜等級——從衣飾和袖標來看,自己應該是一名光榮的“大頭兵”,也即是黨衛軍的突擊隊員。

  ??站在林恩麵前的士兵有著高挺的鷹鉤鼻和略顯誇張的尖下巴,胡子刮得很幹淨,卻忽略了已經探出鼻孔的鼻毛,配著洗過沒多久的幹淨襯衫顯得有些滑稽,隻是林恩眼下根本沒有嘲笑別人的心思。

  ??翻開林恩的證件掃了一眼,士兵從嘴縫裏吐出一個帶疑問後綴的詞:“丹尼奇?”(德語:丹麥人?)

  ??這樣的情況在林恩的設想當中,他不想因為語言不通而被“自己人”誤認為是殲細逮起來,若真是那樣,可就比竇娥還冤了!然而不等他張嘴回答,那名士兵便以一個極其迅速的動作將證件塞還給林恩,連個通行的表示也沒有,目光徑直掃向林恩身後,機械地說道:“納克斯特!”

  ??這一驚一乍著實讓林恩有些鬱悶,“屠夫”還在自己後頭,他便不慌不忙地沿著鐵絲網架之間的縫隙往前走。兩邊的沙包掩體上各擺了一挺機槍,機槍手們雖然是在陽光下聊天,但距離自己的機槍並不遠,而且目光時不時地往這邊瞟,顯然對這群灰頭土臉、情況不比乞丐好多少的德軍士兵們還持有一定的戒心,在一旁執勤守衛的衝鋒槍手們亦是大致相同的狀態。

  ??也許是麵相凶煞的關係,“屠夫”經過崗哨時除了出示證件,並沒有遇到任何的詢問,於是很快就趕上了林恩。他嘴裏嘰裏咕嚕地小聲說著什麽,可憐的林恩依然隻能裝聾作啞地看“風景”。這座石橋約有三十米長,中間拱起、兩頭下壓,石質橋麵勉強容納兩輛馬車並行,但不知能否供重型坦克經過。橋麵高出河麵三米不到,河灘上覆蓋在白色的積雪,隻有河麵最中央是流淌著的清可見底的河水,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河底有不少彩色的圓形鵝卵石。

  ??過了石橋便是這座城鎮的主要城區,南岸雖然也有一些民房,這時候都已經被守軍征用並臨時改造成了戰鬥掩體,一些道路甚至菜地都埋設了地雷,而北岸的民居多數還保持著原有的風貌,石頭外牆的尖頂房屋讓林恩想起了遊戲《生化危機4》裏首先經過的那座小村莊,但德軍官兵們的身影使這裏全然沒有遊戲中的陰森感覺。

  ??石橋的北側橋頭雖然也有鐵絲網架和沙包壘砌的機槍掩體,但執勤的德軍士兵們卻沒有南岸同伴的緊張和壓抑,他們身背步槍或者肩挎衝鋒槍,有的在和同伴聊天,有的伏在膝蓋上寫著什麽。靠近橋頭的兩棟民房之間還部署了一門小口徑的反坦克炮,炮口似乎對準了橋麵下方,看到這個場麵,林恩估摸著守軍已經在橋墩下麵安放了炸藥。淺淺的河流並不能阻止蘇軍坦克,但它們從河床上經過時畢竟處於地勢低窪處,既不利於發揮速度和火力優勢,又容易遭到守軍的“擊頂戰術”,所以搶奪這附近唯一的橋梁對他們來說還是具有重要戰鬥意義的。

  ??“嘿,索爾特!”

  ??剛過了橋,“屠夫”便喊著向左前方招手,林恩順著那個方向看去,一個像是在泥塘裏打了滾的家夥從房前的台階上站了起來。他定睛一看,原來是同屬一個戰鬥班的瘦高個,而綁在右腿中部的白色紗布和他髒兮兮的軍服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雖然看到了走散的同伴,“屠夫”卻沒有可以加快腳步,他徑直走到了瘦高個麵前,咕嘟咕魯地地說著,還側頭看了看對方的右腿。瘦高個用不大的聲音回答著,臉上掛著無奈的表情,末了還遺憾地搖搖頭。在這棟民房前的台階上,或坐或躺著十來個負傷的德軍士兵,有的腦袋上纏著紗布,有的手臂上吊著繃帶,跟瘦高個一樣腿部受傷的也還有兩個,但這裏看不到軍醫和醫護兵,也沒有野戰醫院的基本設備。

  ??反正“屠夫”和瘦高個說的話自己一句都聽不懂,林恩幹脆從肩上卸下毛瑟步槍,把它靠在這民房的牆根處然後左右張望:鎮子裏有好些房屋不同程度的損毀坍塌,估計是沒能幸免於蘇軍轟炸機的侵襲,而這裏此時聚集了很多德軍士兵,從他們的衣飾或者頭盔上的徽標來看,有的是黨衛軍,國防軍士兵也不少。雖然疲倦、狼狽且渾身上下沾了不少汙漬血漬,有的軍服上還有若幹破口,但除了挽起袖口、解開領口,他們仍竭力保持著軍容。在林恩看來,這些細節無不是素質的體現!

  ??正如從遠處觀望的那樣,鎮子裏的街道比較狹窄,倒是石子鋪就的路麵充滿了曆史的風味。鎮子裏看不到一輛坦克、突擊炮或是重型反坦克炮,沿街停著幾輛由牲畜拉的木架車,士兵們要麽是在往下搬卸物資,要麽是往上放置傷員,而視線中不僅是穿軍服者,為數不多的幾個平民扮相者坐在房屋門口或是陽台上望著忙忙碌碌的軍人們,極個別在和士兵交談。這些平民衣裝檔次有好有差,但年齡基本都在六十歲以上,有的皮膚已經皺成了“老樹皮”。看來,年輕人要麽是參軍衛國了,要麽是提前撤往了後方,隻留下這些行動不便或是不願意在遲暮之年還背井離鄉的老人,而等待他們的將是命運的抉擇:或直接在戰火中死去,或在新的占領者治下接受生與死的安排。

  ??須臾,其中一輛由兩匹馬拖曳的四[***]車卸完了全部的貨物,由一名戴著船型布帽、看起來估計有五十歲的德軍老兵駕馭著朝這邊駛來,並最終停在了民居前。傷員們自發起身,相互攙扶著來到馬車旁。老兵下車來到馬車後麵,將車廂尾部的木板放下,幫著傷員們爬上去。林恩數了數,不大的馬車上最終坐了15名傷員,包括兩名隻能躺在擔架上的重傷員,而瘦高個,林恩在這裏僅有的幾個相熟麵孔之一,最後也上了馬車。揮舞著手臂告別時,林恩心裏有種就連他自己也說不出滋味的感懷。

  ??告別了同伴,“屠夫”帶著林恩往鎮中央走去,但兩人這可不是在逛大街。拐過街角,林恩忽然聽到清脆的“叮叮”聲,又往前走了二十多米,來到一家鐵匠鋪模樣的店鋪前,樣式古老的爐子裏生著火,幾名穿著灰色製服的男子各自忙碌著。最靠外的一個頭發已然斑白,一手拿著鉗子,一手掄著比拳頭略小的錘子,就著電影裏常見的鐵坨,並不非常猛力地砸著一個鐵件。這人所穿的製服顏色雖然也是“德國灰”,樣式上卻和1935年之後陸續列裝部隊的德軍製服有明顯區別——它的胸前有著兩排平行的扣子,這是拿破侖時代的典型風格。事實上,魏瑪時代德軍的外套也依然是這種傳統樣式。

  ??站在鋪子門口,林恩注意到裏麵堆了許多步槍、衝鋒槍、空火箭筒和鋼盔,這讓他想起在前沿陣地時抬著空彈藥箱子收集武器裝備的士兵們。在靠牆位置,約莫有二三十支步槍和幾支火箭筒較為整齊地擺列著,它們固然沒有嶄新的外觀,可經過了修理,至少能夠為困境中的德軍官兵們緩解一下武器短缺的窘迫。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