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戰術天時
作者:巡洋艦      更新:2021-08-10 10:38      字數:6245
  三大軍區預備役兵源達到一百七十萬人,計劃在三年內完成全部相關訓練。

  ??正常情況下,每年都會有三十萬人軍人從現役部隊退役,他們是預備役兵源的一部分。考慮到在新式軍隊數量上麵同沙俄陸軍的巨大差距,國防部特別允許三大軍區每年增加十萬新兵征召入伍額度,以便三大軍區完成一百七十萬預備役兵源的計劃。

  ??三大軍區分別成立戰區司令部,燕京軍區成立第一戰區司令部,奉天軍區成立第二戰區司令部,蘭州軍區成立第三戰區司令部。三大戰區司令部官員直屬總參謀部,並由總參謀部提名,由內閣總理王辰浩簽署任命生效,每三年輪換一次。

  ??三大戰區的設立,主要負責對俄戰略防禦。

  ??戰爭不外乎天時、地利、人和,王辰浩和他的北洋政斧選擇戰略防禦,這意味著中[***]隊將占據地利、人和。

  ??剩下的就是天時了,這是中俄兩[***]隊都將拚命掌控的。對於戰爭而言,天時分作兩個部分。

  ??第一是戰略上的天時。選擇合適的時間發動來發動戰爭是勝利的第一步。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和希特勒都兵敗莫斯科,拋開其他問題暫且不提,冬季在俄國領土上作戰就是天時在戰略上的失敗。

  ??王辰浩在戰略天時上麵已經做出了判斷,沙俄不可能在冬季和春季對華發動戰爭,因為冰天雪地的中國北方將成為進攻一方在作戰、後勤上麵的噩夢。沙俄在戰略上隻會選擇在四月下旬到十一月上旬這段時間來發動戰爭。

  ??第二是戰術上的天時。戰爭打響後,拋開戰略上的天時約束,戰術上的天時成為戰鬥中的第一要素。例如戰鬥時發生大雨、颶風、大霧等不利於戰鬥的惡劣天氣,以及因為惡劣天氣所導致的山洪爆發、交通阻斷、武器係統失靈、補給供給困難等連帶影響,這些都是戰術指揮官所要考慮的因素。

  ??不同於戰略天時,戰略指揮官可以根據戰略天時的恒定姓做出判斷,因為一個地區的一年四季的天時基本上是恒定不變的。戰術天時每天都可能變化,戰術指揮官除了根據以前的氣候變化規律來作出判斷,更需要精確的天時情報。

  ??在古代,戰術天時基本上靠經驗,靠戰術指揮官的主觀臆斷和當地老百姓的知覺,但十回能有一回準確就不錯了。這種主觀臆斷給戰鬥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往往成為戰爭的轉折點。赤壁之戰中的曹軍就是典型戰術天時失敗的例子。

  ??在現代,這種情況漸漸改變。隨著西方天文學家們陸續開發出一係列測算天氣的儀器,陸續建立起天文站、氣象站、觀象站等測量天氣的設施,出現天氣預報等機構,給戰術指揮官帶來了更為精確的戰術天時判斷,幫助戰術指揮官采取更加合理的戰術安排,提高了戰術勝利的幾率,降低了戰術失敗的風險。

  ??三大戰區成立後,對於戰術天時的最為有影響力的氣象站計劃也被提交給國防部審議。

  ??王辰浩對於國防部關於在全國範圍內設立軍事氣象站的提案大力支持,並責令國防部製定具體實施計劃,以及令財政部在這個問題上給予資金支持。中國的氣象站計劃於是得以實施。

  ??對於此事的中國國民來說,氣象站和天氣預報已經不是什麽稀罕事情了。

  ??此時的中國已經有了三座氣象站,分別是燕京地磁氣象站、上海徐家匯觀象台,以及香港天文台。

  ??雖然已經有了三座氣象台,但是他們並不屬於中國所有。基本上不為中國人服務,隻服務於在華外國人。

  ??其中燕京地磁氣象台是由沙俄教會與1849年建立,該氣象台是沙俄研究中國北方氣候的機構,實際上為沙俄軍方服務,幫助沙俄軍方收集中國北方天氣資料,以便為沙俄的亞洲計劃做準備。說白了就是一家沙俄間諜結構,專門將中國的天氣變化資料報告給沙俄遠東軍區,為沙俄遠東軍區提供戰術天時上麵的支持。

  ??上海徐家匯觀象台是法國教會於1872年建立的,同樣也是負責收集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氣候資料。中法戰爭中,法國未能如願的侵入中國內陸,艦隊還未到上海就折戟沉沙,這座觀象台便無用武之地了。從此改為民用,為法國租借區的人們提供天氣預報,法租界遠比公共租界區繁榮發達的多,其中這座觀象台也是功臣之一。

  ??第三家是香港天文台,是英國為收集香港和周邊地區氣候資料而建立。由於英國已經占領了香港,這座天文台所獲得的氣候資料隻能作為英軍防禦需要,而清政斧沒有力量收回香港島,因此這座天文台成為民用,為香港市民提供天氣預報。

  ??中國人自己的氣象台於1899年3月在燕京西郊設立第一個氣象站,隸屬於國防部。對燕京周邊的風向、風速、雨量、氣溫、相對濕度、氣壓等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現場監測,並提供未來24小時的天氣變化預報。

  ??隨後,國防部又在燕京軍區設立了20個氣象站,確保天氣預報的準確姓和可參考姓。

  ??同時,在其他兩大軍區各個主要戰略城市和據點附近地區,也相繼設立了一百多個氣象站,專門收集當地的氣候和天氣資料,其中一部分氣象和氣候資料嚴格保密,隻供軍隊指揮官調用。

  ??為了更大範圍的保護國家氣象和氣候資料,王辰浩召開總理會議,通過對各國在華氣象站做出約束,禁止外國在華設立氣象站,同時也連帶禁止了外國人在華測繪和勘探資源。

  ??燕京地磁氣象站和上海徐家匯氣象站被中國警察廳指責進行間諜活動被撤銷,這令沙俄政斧和法國政斧極為不滿。他們聲稱氣象站不是用作軍事間諜用途,隻是為民服務,要求北洋政斧收回成命。

  ??北洋政斧自然不會妥協,於是在王辰浩的受益下,教育部、交通部聯合申請了專項資金,用來組建中國國家氣象局,專門進行民用天氣預報。

  ??隨後,燕京、天津、濟南、上海、杭州、廣州、武昌、南京等國內主要城市陸續建立氣象站,專門為國民義務通報天氣,如此堵住了俄國政斧和法國政斧的嘴。

  ??中國自己的氣象局成立後,一方麵為國民提供天氣預報,方便國民出行安全。另一方麵,中[***]隊從此有了較為精確的天氣預報作為戰術天時的參考,對於中[***]隊的戰術指揮官們來說,無異於是個巨大的幫助。指揮官可以根據天氣情況進行及時的戰術調整,不至於發生戰術動作和安排因為天氣關係而失敗和被迫取消的情況。

  ??就目前來看,三大戰區對俄作戰最大的困難就是補給輸送問題。奉天戰區還好一些,因為清俄戰爭的刺激,其鐵路交通線已經打通,目前東北三省的主要城市和戰略要地已經連接了鐵路,鬆花江、嫩江、黑龍江、鴨綠江和烏蘇裏江已經設置了完善的水路交通線。由東北江防艦隊護航的補給船隊可以很快抵達戰略要地。

  ??燕京軍區的鐵路和公路都十分發達,但是僅限於京畿周邊和直隸省地區,蒙古地區還是空白,因為燕京和內蒙古之間隔著巍峨險峻的長城和大山,通往內蒙古的鐵路修建進度緩慢。

  ??對於蘭州軍區來說,不但沒有鐵路,三輛馬車並行的公路在西北地區都是罕見的。

  ??雖然全國鐵路網計劃已經開始實施,但幾年內修通連接西北地區的鐵路是不可能的。出於對國防戰略需要的考慮,國防部和交通部提出修建戰備公路,在沒有修通鐵路的戰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之間修建戰備公路,以滿足眼前對俄防禦的需要。

  ??如果說國家大規模修建鐵路是為了刺激國內對鋼鐵鍛造、木材加工等行業的需求,那麽修建戰備公路就是出於刺激以水泥生產、采石加工工業為主的重工業項目。二者在本質上是同一個目的。

  ??眼下中國大部分人口存在於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王辰浩並沒有對地主和土地進行改革,除了他暫時不想得罪中國強大的地主階級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因素是中國工業發展需要大量廉價工人,如果進行了土地改革,以中國老百姓的傳統觀念來看,他們會沉浸在種地的興致當中,就更不會有勞動力去參與工業生產了。

  ??英國以圈地運動的血淚史來完成將農業人口驅趕進城市,從而為英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城市工人階級,奠定了英國成為工業強國的基礎。美國通過南北戰爭的形式廢除了農奴製,從而得到了大量的種植園農民和黑奴進入再北方的美國工廠,為美國工業發展帶來的廉價的勞動力,不到三十年時間美國的工人數量由南北戰爭前的112萬人,不及英國一半,到十九世紀末一下子猛增到了兩千萬工人,使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將第二的德國和第三的英國遠遠的拋在後麵。德國的發展是通過容克新資產階級對老牌舊資產階級的掠奪得來的,德國通過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原有的舊資產階級的財產被容克莊園主們剝奪,從而造就了容克新資產階級。而普法戰爭後,德國占領了法國工業最發達的得克薩斯和洛林,等於撿了現成的。

  ??如今,王辰浩對中國的工業進行改革時,周邊沒有掠奪的工業強國對象,無法走德國式的掠奪式的快速工業崛起的道路。也不可能像美國內戰那樣,因為中國沒有美國的那種寬鬆國際環境,中國當前麵臨來自沙俄和曰本的軍事威脅,英國雖然暫時向中國示好,但是其對華侵略的野心是不變的。中國打完沙俄後,英國就會卷土重來。更有曰本這個狼子野心的國家在一旁窺視者,因此王辰浩極力避免內戰,給這些列強們趁虛而入的機會。因此美國內戰那種工業發展道路也被王辰浩否決了。

  ??最後就剩下英國的圈地運動了,這是個長期的過程,王辰浩可等不了那種漫長的歲月。好在英國圈地運動的核心要領王辰浩清楚,因此王辰浩根據英國的工業發展方式,在建立大量的工人勞動力問題上,王辰浩選擇了一條類似於英國圈地運動的方式。

  ??中國曆代以來的王朝更替戰爭都是因為土地兼並嚴重導致的,土地對於封建國家的穩定姓至關重要,因為土地是封建經濟的基礎。但是對於資本主義經濟來說,土地對資本主義製度國家的負麵影響力就次要多了,因為資本主義經濟以工商業為主,土地競爭不再那麽激烈了。

  ??眼下中國的土地兼並嚴重,地主階級控製了全國90%以上的耕種土地,全國80%的農業人口當中,超過一半以上的農民處於水水深火熱當中,他們失去了土地,淪為佃戶,被地主剝削。另外有土地的農民也過者衣服不遮體,飯菜不裹腹的貧困生活。

  ??這種情況正好類似於英國的圈地運動,王辰浩通過全國工業項目建設,將這些沒有土地的農民吸收進工人隊伍當中,讓他們直接放棄農民身份,加入工人階級裏,為國家工業建設作貢獻,他們因為起點就沒有土地和生產資料,因此成為無產工人階級。同時,工業生產當中,工人的工資可比現階段的中國農民收入高的多了,因此吸收那些有部分土地,卻無力維持生計的農民進入工廠,他們的起點比其他無土地工人高一些,便成為有一定資產的中產階級。

  ??而原來的地主階級,因為他們手裏的佃戶們不斷的離去,造成勞動力大量流失,他們當中一部分開明人士將變賣土地,投資商業,成為中小資產階級。一部分地主將提升佃戶待遇,發展大種植園經濟方式,從而成為中國式的富裕農民階級。

  ??對於中國的農民階級來說,閑散的農民轉化成了工人,有了出路。剩餘的農民得到了待遇提升,同樣有了出路。這樣王辰浩既不用得罪中國最有權勢的地主階級,又解決了農民問題,實現了國家政權的平穩過渡,對王辰浩的統治至關重要。

  ??北洋政斧通過全國工業基地、軍事基地、鐵路網、公路網等浩大工程建設,吸收超過一億農村人口進入工人階級隊伍裏,這樣一來,工業革命的最基本條件變具備了。雖然這些由農民演變而來的工人階級,其素質遠不如國外的工人階級,但卻可以滿足中國現階段的工業革命建設發展所需。

  ??王辰浩和他的北洋政斧通過這種不流血方式,即保障了國家各項工業項目和戰略項目的建設發展,又成功的解決了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最大一對矛盾,為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順利發展掃清最大一個障礙。

  ??同樣,國家大規模工業建設項目解決了國內閑散農民的生路問題,反過來大量能吃苦能耐勞的農民加入國家各項工程建設項目當中後,為這些項目帶來了廉價的勞動力,各項工業項目的建設也比預期的建設進度加快了不少,像修築國家鐵路網、國家公路網等依賴勞動力的項目進展神速,交通部大臣詹天佑在給國會作報告時,直接稱中國的鐵路建設速度將以美國鐵路發展速度為標尺,將衝擊美國1887年造鐵路兩萬公裏的世界紀錄,年修造公路裏程將衝擊法國1876年最高紀錄3.2萬公裏。

  ??王辰浩和他的北洋政斧雖然沒有對土地進行改革,但是對全國農業還是進行了一番改革的。

  ??中國依然是個農業國,畢竟四億人口最大的問題是吃飯問題,也就是糧食問題。

  ??此時中國的耕地麵積世界第一,但是效率低,產量低。1897年,清帝國糧食總產量約一億噸,平均人均不足兩百三十公斤,處於勉強溫飽水平線上。中國每年從美國、英國進口大米、小麥、玉米200多萬噸,以每噸糧食平均三十龍幣計算,單糧食一項,就花費外匯六千萬美元。

  ??從1897年開始,王辰浩作為直隸總督時,便開始在直隸省推行農業改革,向農民低息無息貸款,要求農民在地裏施加化肥以提高糧食產量。

  ??經過兩年的試驗,直隸省糧食產量翻了一番,農民得到了極大的糧食收獲,家家除了上繳國稅和地主的租子稅後,淨剩下的糧食不但滿足自己溫飽要求,更是可以拿到市場上出售換錢。當然,他們的糧食第一時間都賣給了政斧,因為政斧一直在囤積糧食,當初跟農民簽署協議時就明確規定,農民打出來的糧食優先賣給政斧。

  ??直隸省的農業改革成功了,隨後迅速在周邊各省推廣,在北方各省迅速贏得了老百姓們的一致支持。

  ??隨著王辰浩成為帝國內閣大臣,直隸省的農業改革的成功經驗迅速在全國各省推廣開來,深得全國各地老百姓的歡迎。地主階級們更是拍手支持,佃戶打的糧食越多,他們得到的就越多。

  ??王辰浩沒有沒收地主手裏的土地,這使得他的全國農業改革得以在各省各地順利實施,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農業部大臣遞交給國會的報告中稱,不出兩年時間,中國就會告別進口外國糧食的局麵,這將為國家外匯節省六千萬美元的開支,降低中國對美國和英國的巨額貿易逆差。

  ??同時,工業部大臣張謇指出,全國農業改革的成功,使得中國的化肥工業發展迅速,即北洋化肥廠之後,全國各地陸續由商人們集資建立了一百多家化肥廠,使得國家化肥生產規模達到兩千多萬噸,僅次於美國的五千萬噸和德國的四千萬噸規模,位列世界第三。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