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1)
作者:南海十四郎      更新:2021-08-10 03:06      字數:4528
  第451章 (1)

  ??李罕之抓住的就是這個機會。

  ??他自從第一眼看到洛陽的時候開始,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他原來在河陽節度使當兵,就聽人說起過洛陽的繁華昌盛,恨不能一見。後來他聽說黃巢起義,於是就改投了黃巢起義軍。乾符年間,他跟隨黃巢起義軍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的大城市,金陵、廣州、潭州等地都去過,但是隻有洛陽最得他的喜歡。

  ??“洛陽有王氣。”

  ??這是很多老人的說法。

  ??李罕之也很喜歡這種說法。

  ??亂世之中,有人對自己的將來完全沒有幻想,行屍走肉,醉生夢死,也有人對自己的將來充滿了幻想,做夢也要出人頭地。亂世之中,拳頭為王,好像李罕之這樣的彪悍人物,始終覺得亂世才是自己的舞台。他輾轉千裏,中間換了好幾茬的主子,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並且在洛陽站穩了腳跟,還從朝廷那裏謀得東都留守的官職。

  ??但是,他在洛陽苦心經營,剛剛開始有點起色的時候,卻被孫儒硬生生的破壞了。孫儒同樣看中了洛陽這個風水寶地,他羽翼漸豐,就離開秦宗權的身邊獨自發展。曾經有段時間,孫儒還建議秦宗權將基地遷移到了洛陽,並定都於洛陽。然而,秦宗權對洛陽並不感冒,他還是更喜歡他的蔡州,於是洛陽就被孫儒單獨控製了。

  ??然而,孫儒似乎和洛陽無緣。他帶著足夠雄厚的兵力,攻打軍隊比自己少了數倍的李罕之,居然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才最終將洛陽拿下來。兩年的戰事,將洛陽完全打成了一片白地,什麽都沒有了。更要命的是,他在千辛萬苦的打敗了李罕之以後,還是無法成功的控製好洛陽的周邊地區,導致洛陽一直處於戰火之中,根本不可能恢複生產,因為這時候宣武軍開始幹涉洛陽周邊事務。

  ??和其他很多人一樣,朱溫同樣喜歡洛陽,同樣喜歡帶有王者之氣的洛陽。朱溫跟隨黃巢起義軍走過的地方,比李罕之要多得多,他還見識過首都長安。然而,朱溫也不喜歡長安,可能是因為黃巢登基的時候,他被和他有仇的尚讓、孟楷兩人支使到了同州前線,從而沒有機會領略到長安的繁華昌盛。

  ??宣武軍當時還有很多的敵人沒有解決,可謂是強敵環伺,尤其是在北麵還有李克用這個最大的對手,但是,朱溫還是向洛陽派出了部隊。最初,是張歸厚兄弟帶兵到洛陽,打敗了孫儒,結果沒有呆多久,就撤退了,因為宣武軍兵力不足,幹涉洛陽的兵力必須調往其他方向。抓住這個空擋,孫儒再次重新控製了洛陽。

  ??然而,好景不長,孟絕海再次帶著宣武軍返回洛陽,和孫儒大戰三百回合,孫儒不是孟絕海的對手,不得不再次退去。幸好,不久以後,孟絕海帶領宣武軍再次被迫撤離洛陽。孫儒再次控製了洛陽。此後,宣武軍專門組織了一支部隊,專門討伐孫儒,讓孫儒疲於奔命。後來,張全義來到洛陽,組織生產,並且向朱溫求救,朱溫於是派葛從周到來洛陽。

  ??盡管宣武軍當時在洛陽地區的兵力不多,隻有區區三四千人,但是葛從周指揮得當,見微知著,反應迅速,連續多次擊潰了孫儒的反擊,打敗了李罕之的偷襲,讓孫儒和李罕之都不敢對洛陽產生太大的想法。孫儒和李罕之潛伏在旁邊,盡管很得牙癢癢的,卻也不敢動手。如果不是突厥騎兵大舉南下,也許宣武軍將會進一步鞏固在洛陽的統治。

  ??現在鷹揚軍又要來將洛陽搶走,他倆說什麽也不能袖手旁觀。特別是李罕之,控製洛陽這個地方的願望,那是相當的迫切。在他的內心裏,是將洛陽完全當做了他的地盤看待的。他在突厥人麾下蟄伏了幾年的時間,不得不迎合李克用的苛求,不就是為了重新回到洛陽麽?

  ??明知道鷹揚軍勢大,李罕之也決心冒險。遊仙詩和東方一戀的失敗,乃是他預先注定的。他們存在的價值,就是吸引鷹揚軍的注意力。現在,鷹揚軍的騎兵已經被吸引走了,隻剩下三四千人的步兵,正是李罕之發威的時候。

  ??“衝!”

  ??李罕之毫不猶豫的下達衝擊的命令。

  ??數千名河陽騎兵,立刻向著鷹揚軍發起了衝擊。

  ??李罕之麾下的騎兵,大量借鑒了突厥騎兵的裝備,甚至很多裝備都是完全照抄過來的。河陽騎兵的軍服,同樣是黑色的,隻是中間了一些灰白色的條紋,鄉下人都稱之為斑馬部隊,傳說中的斑馬就是這個樣子的,事實上,誰也沒有見過真正的斑馬。

  ??然而,李罕之隻學到了突厥騎兵的表麵,卻沒有學到突厥騎兵的騎射精華,所以河陽騎兵大部分還是槍騎兵,武器主要是以長矛為主。突厥騎兵最拿手的繞城飛射功夫,李罕之當然也沒有學到。

  ??“方圓陣!”

  ??危急之下,蕭騫迪大聲下令。

  ??鷹揚軍戰士們緩緩的向中間盡量壓縮,長槍手、陌刀手在外麵,弓箭手在裏麵,交織成非常密集的隊形。這是被動挨打的陣型,在對付敵人騎兵衝擊的時候,能夠支撐較長的一段時間。當然,這樣的隊形,缺點也是明顯的,在被動挨打的情況下,損失肯定會很大的。然而,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別無選擇。

  ??蕭騫迪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到王彥章回援。

  ??王彥章的豹騎軍應該還沒有走遠,接到斥候的報告以後,應該會迅速的回援的。

  ??“自由射擊!”

  ??河陽騎兵分散開來,從不同的方向,向鷹揚軍發起攻擊,弓箭手齊射沒有太大的效果,於是戚凡下令弓箭手自由射擊。他麾下的弓箭手當中,有不少人都是百步穿楊的神箭手,若非敵人騎兵的衝擊速度太快,否則隻是用一枚枚鋒利的箭鏃,就可以將敵人阻擋在十步之外。

  ??“諸葛弩!還有諸葛弩麽?都集中起來!”

  ??江沁翎大聲的叫道,不斷的揮舞著自己的雙手。

  ??他認為,肯定還有部分官兵,諸葛弩可能來不及使用。剛才對付馬賊騎兵的時候,大量的諸葛弩都被消耗掉了,可是那些排在後麵的戰士,應該還剩下部分。果然,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們搜集到了兩百多個諸葛弩,雖然不可能對李罕之的騎兵構成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也足夠減少一部分的衝擊力了。

  ??“射!”

  ??河陽騎兵靠近的時候,江沁翎果斷的吼叫起來。

  ??“嗖嗖嗖!”

  ??“噗噗噗!”

  ??前排的鷹揚軍將士,不斷的將諸葛弩發射出去。

  ??一時間,一連串的聲音,混雜在一起,交織成非常難聞的聲音。

  ??有河陽騎兵倒下了,騎兵本人和戰馬,都帶著巨大的慣性向前衝。由於隊伍分散,騎兵倒地的時候,可以連續向前翻滾,直到慣性完全消失為止。還有戰馬突然跪地,馬背上的騎士猝不及防,當場就被甩出來的,落地的聲響非常大,好像是巨石騰空一樣。

  ??零星落下的箭鏃,也奪走了部分河陽騎兵的性命,他們倒地的聲勢,同樣非常的壯觀。戚凡帶領的弓箭手,都是佽飛營的精銳,在短距離內,幾乎是箭無虛發。他們堅持射人先射馬的戰略方針,烏金弓射出的箭鏃,專門往敵人的戰馬上招呼。

  ??“噗噗噗!”

  ??不斷的有河陽騎兵倒下,在鷹揚軍前麵的空地上,揚起極大的灰塵。陽光自然是完全被遮擋了,戰場因此變得昏暗起來。這給鷹揚軍的弓箭手尋找目標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他們隻能憑借對聲音的判斷而放箭,使得箭鏃的命中率大大的降低。

  ??最終,還是有相當數量的河陽騎兵,還是成功的和糝潭都撞到了一起。仿佛是奔騰的洪水,遇到了堅固的堤壩,頓時激蕩起無數血色的浪花。

  ??嘭嘭嘭!

  ??嘩啦嘩啦嘩啦!

  ??相互撞擊的聲音,震撼著整個戰場。

  ??呻吟聲、慘叫聲、叫喊聲、倒地聲,綿綿不斷的交雜在一起,

  ??河陽騎兵並不擅長射箭,那是遊牧民族的專利,他們更擅長的乃是撞擊。為了更好的加強騎兵的衝撞能力,李罕之在部分足夠強壯的戰馬前麵,加裝了馬甲,使得鷹揚軍的武器,部分失效。在高速的撞擊下,騎兵完全可以將步兵撞飛,即使不能撞飛,即使被當場刺死,巨大的慣性,也會給鷹揚軍造成極大的傷亡。

  ??河陽騎兵和糝潭都撞擊,立刻將糝潭都的外麵幾排部隊撞碎了。鷹揚軍的陌刀手和長槍手,和湧上來的河陽騎兵,幾乎是同歸於盡的局麵。雙方的人員互相交錯在一起,鮮血飛濺,一片混亂,根本分不出誰是鷹揚軍,誰是河陽騎兵,雙方完全是憑借本能在戰鬥。

  ??然而,糝潭都雖然損失很大,可是他們畢竟是重裝部隊,曾經接受過反騎兵的訓練,盡管劉鼎讓他們改變了裝備,拿掉了沉重的盔甲防護,可是他們的武器,還是以陌刀、長槍為主,這就使得河陽騎兵在衝擊的時候,自身付出的傷亡,同樣是相當慘重的。

  ??李罕之的騎兵並不多,無法潮水般的衝上來,注定了他們無法像突厥騎兵一樣,源源不斷的補充上來,逐步的撕開鷹揚軍的防線。當河陽騎兵的傷亡達到一定的程度,他們的衝擊力就開始減弱了。

  ??而且,鷹揚軍的弓弩殺傷力實在是太大了,諸葛弩完全就是輕騎兵的噩夢。戚凡帶領的佽飛營弓箭手,專門瞄準那些失去控製的河陽騎兵,隻要他們的速度降低,或者是他們從馬背上跌下來,馬上就是數枚箭鏃同時呼嘯過去,將對方直接送入地獄。

  ??雙方的激戰,從開始接觸的一刹那,就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態。河陽騎兵的人數的確是少了點,無法對鷹揚軍構成壓倒性的威脅。當某個方向的河陽騎兵出現較大的傷亡以後,他們必須重新收集兵力,然後繞個圈子衝過來。在這個時間差裏麵,鷹揚軍同樣可以迅速的恢複被衝散的防線。

  ??同樣的,鷹揚軍的人數也不多,這樣密集的擁擠在一起,能夠防守的空間就不大了。即使是處於正中央的蕭騫迪,也不經意的受到河陽的箭鏃騷擾。有些懂得騎射的河陽騎兵,飛馳而來,繞著鷹揚軍的外麵不斷的跑動,然後在跑動中放箭。他們的箭鏃落在鷹揚軍的隊伍裏麵,鷹揚軍的箭鏃卻很難射中他們,因為他們的目標是活動的,而且活動的速度相當快。

  ??在鷹揚軍隊伍核心裏麵的參謀長劉夏,已經敏銳的感覺到了,李罕之帶來的騎兵,根本不止兩千人,最少超過三千人,極有可能接近四千人。不知道這家夥是如何隱瞞自己的騎兵實力的,居然騙過了三眼都的情報探子。但是想到李罕之此人反複無常,投降叛變乃是家常便飯,他在李克用的眼皮底下,也能夠生存下來,用點小小的陰謀詭計,也就不在話下了。

  ??“噗!”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