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2)
作者:南海十四郎      更新:2021-08-10 03:06      字數:6539
  第424章 (2)

  ??殷紅林似乎再次捕捉到一點什麽,可是卻不明白,隻好期待的說道:“還請大人明示,”

  ??劉鼎劈裏啪啦的說道:“你們將海水引到沙灘上,然後封住,隻要陽光照射,海水就會被慢慢的蒸發掉,剩下的就都是鹽了。這樣的方法,不是比煮鹽快得多嗎?一片鹽田,至少能夠曬出幾百斤甚至是上千斤的食鹽,要你們說的煮鹽快多了,而且成本也更低。當然,這些鹽田要經過專門的處理,以免鹽分裏麵含有太多的雜質!”

  ??殷紅林還是不明白,薛檀雅也疑惑的看著他。

  ??曬鹽,對於他們來說,還是個嶄新的概念,以前他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呢。

  ??劉鼎站起來,指著平整的茶幾麵,緩緩的說道:“你們看,這裏可以看做是一塊鹽田,先將四邊都封起來,隻留下一個小小的口子,從這個口子將海水引入,然後封堵起來,等太陽將海水蒸發掉,這鹽田裏麵剩下的,就是一層層的海鹽了。整個過程,基本不需要耗費什麽成本,隻需要建設好鹽場,幾十個人就能進行大量的生產作業。”

  ??殷紅林極力思索著,忽然拍掌說道:“屬下明白了,原來是用陽光將水分蒸發掉,於是就剩下鹽巴了。”

  ??薛檀雅也讚歎的說道:“多謝大人的指點,小女子看來已經找到了快速暴富的生財之道了。”

  ??劉鼎點頭說道:“正是。”

  ??隨即狐疑的看著兩人,匪夷所思的說道:“你們……不知道這個法子麽?”

  ??殷紅林和薛檀雅都搖搖頭,齊聲說道:“真不知道。”

  ??劉鼎還是有點半信半疑,估摸著兩人不是在蒙騙自己,怎麽會沒有人知道曬鹽的方法呢?這是多麽淺顯的道理啊!隻要站在大海的邊上,就應該知道這樣的辦法最容易獲得海鹽。黃巢和其他的私鹽販子,總是能夠找到充足的食鹽,他還以為他就是從海邊曬鹽獲得私鹽的呢。

  ??事實上,他是多慮了,這年代的人們,的確還不懂得海水曬鹽,大規模的曬鹽方法,還是從明朝才開始的。唐末大部分的食鹽都是井鹽,少量的海鹽也都是煮出來的。唐代的鹽井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西南部,以劍南道東川和劍南道西川為最多,現在鷹揚軍控製的山南東道屬下歸州、夔州一帶,也有部分的鹽井,但是產量都很小,每年的產量隻有幾擔甚至是幾十擔。

  ??偉大詩人杜甫對於唐代的鹽業,有較為細致的描述。乾元二年秋,關中旱災,杜甫棄官赴秦州(甘肅天水西)投靠從侄杜佐。是年十月,又受到同穀縣令的邀請,杜甫離開秦州到同穀(甘肅成縣),途中,他目睹了成州長道縣鹽井的生產規模與銷售情況,因作《鹽井》詩。

  ??在《鹽井》詩中,杜甫對當地鹽井的生產規模、鹽的販運情況作了生動的描述。他描寫煮鹽的盛況:“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這種煮鹽的方法產量較小,成本也較高,隨著人口的增長,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於是食鹽的價格逐漸的攀升。

  ??文史記載,在大唐最強盛的開元、天寶年間,每鬥鹽不過兩百文,此後安史之亂爆發,各地戰亂,食鹽的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產量急促下降,於是每鬥鹽的價格不斷攀升,最高甚至去到上萬錢,甚至需要用黃金來兌換。到劉晏實行財政改革,食鹽第一個成為被改革的對象,價格同樣大幅度上升,每鬥平均價錢都在八百文以上,此後再也沒有低於一千文的。

  ??盡管食鹽的價格不斷攀升,但是民眾畢竟不能不吃鹽,所以,節衣縮食也是要賣鹽的,使得食鹽的供應總是無法滿足民眾的需要。由於販賣私鹽的利潤實在太大,因此私鹽販子層出不窮,除了黃巢之外,朱溫、錢鏐、陳岩等人其實也是私鹽販子。現在天下大亂,私鹽販子就更多了。即使是鷹揚軍,也不能完全禁止。因為打擊私鹽販子,不但費時費力,而且還造成轄區內食鹽價格極度攀升。

  ??想要解決需求矛盾,最終還是要努力提高食鹽的產量。隻要產量提高了,價格自然就下去了,價格下去了以後,食鹽販子沒有利益可圖,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殷紅林原來找不到有效提高食鹽產量的辦法,隻能來找劉鼎解決。沒想到,他在劉鼎這裏果然找到了完美的答案,那就是海水曬鹽。

  ??劉鼎當即讓殷紅林擔任鹽業大總管,想辦法在海邊曬鹽。其實目前鷹揚軍統轄的海岸,可能並不適合曬鹽,但是無論如何,海水曬鹽都要比煮鹽來得科學,產量也要大得多。殷紅林現在可以開始積累海水曬鹽的知識和經驗,一旦鷹揚軍拿下淮南地區,就可以在揚州、楚州等地的海岸大規模曬鹽了。

  ??他詳細的將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海水曬鹽的知識,全部都描述給殷紅林和薛檀雅兩人知道。殷紅林聽的非常的認真,還專門做了筆記。他已經意識到,海水曬鹽,將極有可能改變鷹揚軍目前的財政狀況,甚至,有可能對天下大勢產生影響。現在鷹揚軍努力保持著和西川節度使陳敬暄的友好關係,關鍵的原因,就是要從西川獲得大量的食鹽、硝石和硫磺。如果這些因素能夠解決,鷹揚軍就不用跟陳敬暄客氣了。

  ??好不容易,劉鼎才將自己知道的有關曬鹽的情況,全部都講述給了殷紅林和薛檀雅兩人知道。在此期間,兩人都不斷的提出問題。轉眼間一個多時辰就過去了,蘇幼惜過來請劉鼎吃飯。

  ??劉鼎說道:“我就在這裏吃。”

  ??蘇幼惜讓人將飯菜端到碧霞樓,劉鼎將殷紅林和薛檀雅留下來吃飯,他倆都不是客氣的人物,也就留下來了。吃飯的時候,兩人還不斷的問起海水曬鹽的問題,明顯是有點迫不及待了。隻不過殷紅林想著要解決鷹揚軍的食鹽供應難題,薛檀雅卻又借機大發橫財的味道。

  ??飯後,殷紅林就興衝衝的告辭,準備去實行海水曬鹽。

  ??薛檀雅準備告辭的時候,忽然說道:“我有樣東西,不知道大人是否用得上?”

  ??劉鼎說道:“是從波斯帶回來的嗎?”

  ??薛檀雅說道:“安南。”

  ??劉鼎說道:“在哪裏?”

  ??薛檀雅說道:“在船上呢!太大了,你要到我的船上才能看得見。”

  ??劉鼎不知道是什麽東西,但是料想薛檀雅帶回來的東西,應該不是凡品,於是點頭說道:“好!我們去看看!”

  ??一行人來到船上,發現船後方的甲板上,居然擺放著幾十個的籮筐,籮筐裏麵都裝著黏糊糊的泥土,上麵栽種的,竟然是水稻。現在正是水稻即將成熟的季節,這些籮筐裏的水稻,從遙遠的安南運來,生長在這麽狹窄的地方,又經過如此遠途的運輸,明顯有點發育不良,穀穗有點輕,可是依然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

  ??薛檀雅說道:“這是我從安南占城帶回來的稻子。當地人不知道這種稻子叫什麽名字,我就管它叫占城稻。根據當地人的反應,這種稻子高產、早熟、耐旱,要比內地的水稻好很多。我在那裏住了一段時間,看當地人收割稻子,然後簡單的衡量了一下,發現的確產量要比內地的高,於是,我就帶了些樣本回來。”

  ??劉鼎欣然說道:“好,謝謝!”

  ??他蹲下去,仔細的撫摸著這些稻子。

  ??他對農業的生產情況不是很了解,卻也知道目前鷹揚軍控製下的區域,糧食產量其實還是很低的,在最肥沃的田地裏,水稻的畝產量也隻有四百斤左右,在大部分的地區,畝產量都隻有三百斤甚至是更低,使得糧食問題始終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在鷹揚軍的頭頂上,無法盡情的自由翱翔。其實不隻鷹揚軍,有哪個地方勢力不被糧食問題搞得焦頭爛額呢?興元府的皇帝還連飯都差點吃不上呢!

  ??薛檀雅說道:“這些占城稻被我種壞了,其實不是這樣子的,你進來看看我帶來的稻子。”

  ??劉鼎走入下麵的船艙,發現薛檀雅至少從安南拉了幾千斤的稻穀回來,這些稻穀果然顆粒飽滿,色澤光亮,比現在鷹揚軍出產的稻穀,要勝出很多。根據薛檀雅的介紹,這種所謂的“占城稻”,在安南地區的畝產量,差不多可以達到五百斤,

  ??然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占城稻耐旱,對水利設施的要求不高;適應性強,不挑地;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這些特點,剛好滿足鷹揚軍目前的迫切需要。在穎州、壽州、蔡州等地,由於受到淮西軍的嚴重破壞,水利設施的恢複需要時間,盧觀影等人正在憂心,如果栽種普通的水稻,產量肯定很低,說不定成活率都是問題。占城稻的出現,正好讓劉鼎看到了希望。

  ??“好,好,好!”

  ??手中捏著占城稻,劉鼎連續說了三個好字。

  ??如果這種占城稻真的能夠改變目前水稻產量低的情況,能夠改變鷹揚軍的糧食壓力,薛檀雅絕對是大功之臣,任何獎勵都不為過。當務之急,就是要將這些占城稻全麵的推廣開來,進一步提高它的產量。

  ??劉鼎果斷的說道:“立刻通知盧觀影,派人將這些占城稻拿回去,仔細研究,認真培育,做出比較,看能不能在全部區域推廣。”

  ??薛檀雅微笑著說道:“瞧你猴急的,急什麽啊?明年才是播種的時間呢!”

  ??這時候兩人身邊沒有人,她這番話帶著極其強烈的曖昧味道,偏偏眾目睽睽之下,兩人不可能有些親熱動作,讓劉鼎忍不住有點心神蕩漾,卻又要死死的忍住。

  ??薛檀雅微笑著說道:“我就知道你可能喜歡,所以我從占城還帶回了五十個當地人,他們都懂得栽種占城稻,部分人還懂得說漢語,你讓他們協助當地的官員一起培育,說不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過這些人都很狡猾,很懂得偷懶,甲板上麵的稻子,就是被他們侍候成那樣的。你要嚇唬他們一下,要是他們的工作成績不滿意,你就剁碎了他們,他們就不敢偷懶了。”

  ??劉鼎感激的說道:“謝謝!”

  ??薛檀雅拖長了聲調,曖昧的笑起來:“你怎麽謝我呢?”

  ??劉鼎嘴唇微微的動了動,卻沒有說話。

  ??薛檀雅輕輕的咬著自己的嘴唇,低聲的說道:“你沒良心!兩年不見,身邊的女人翻了兩番都不止了!”

  ??劉鼎急忙說道:“哪有?”

  ??薛檀雅咬著嘴唇,嬌嗔的說道:“就有!”

  ??劉鼎不跟她吵架,低沉的說道:“等有機會,我叫你好看。”

  ??薛檀雅露出挑釁性的笑容,臉上的曖昧神情越來越濃,低聲的嘟囔著:“誰怕誰呢?”

  ??劉鼎努力收攝心神,以免走火,他說道:“不說這個,你帶來的稻子提醒了我,我還有事請你幫忙呢!”

  ??薛檀雅嬌嗔的說道:“你還沒有謝我呢,又要我幫忙,不幹。”

  ??劉鼎說道:“我想找兩樣東西,一樣叫做玉米,一樣叫做紅薯,想來想去,隻有你才能幫我。它們的名稱很多,但是形狀應該是沒有變的,你跟我回去碧霞樓,我和你慢慢講。帶上你的海圖,有用。”

  ??薛檀雅嘴上說不情願,卻乖乖的跟在了劉鼎的背後。

  ??劉鼎對占城稻如此重視,著實讓她感覺到非常的滿意,比劉鼎送她貴重的禮物還滿意。

  ??一路上,劉鼎仔細的描述了玉米、紅薯這兩樣東西的形狀、味道、特點等,讓薛檀雅對它們有個深刻的印象,如果見到了這兩樣東西,一眼就能覺察到它們的存在。這都是他兩年來琢磨的東西,現在總算看到了一點點的曙光。

  ??對於這兩樣東西的需求,他感覺是越來越急切了。

  ??好像山南東道這些地方,還有大別山的很多地區,大部分都是貧瘠的山地,根本無法種植水稻和麥子,當地的居民也就無法有效的解決糧食問題,不少居民到現在都需要吃野菜過日。如果能夠找到玉米和紅薯,這些貧瘠的山地,就能夠基本解決糧食問題,從而大大減輕鷹揚軍的糧食壓力。

  ??而且,在劉鼎的潛意識裏,還有個想法。曆次中原王朝對西域用兵,都是因為巨大的後勤壓力而事倍功半,每每前線作戰部隊不足三萬人,後麵運輸糧食的民夫卻要三十萬人,多少糧食都耗費在了運輸的路程上。當初吐蕃之所以能夠將唐軍打得丟盔棄甲,連狄仁傑都主張放棄西域,實在是後勤壓力太過沉重了。

  ??如果在河西走廊等幹旱地區,甚至是安西四鎮所在的西域地區,大量種植玉米和紅薯,也許能夠基本上解決糧食問題,這將極大的降低大軍出征的後勤壓力。對於將來鷹揚軍長期控製西域,是有巨大的好處的。甚至,在對抗越來越強大的波斯帝國,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遺憾的是,在中原的大地上,顯然是沒有這兩樣東西的存在,波斯、日本、新羅等地,也沒有類似的農作物。看來隻有到遙遠的南美洲去尋找了。他這段時間仔細的回憶,總算記起來玉米和紅薯的原產地,應該是在南美洲地區。

  ??薛檀雅仔細看過玉米和紅薯的資料以後,皺眉說道:“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也從來沒有聽說過,它們到底在什麽地方?”

  ??劉鼎說道:“你將海圖拿來。”

  ??薛檀雅當即命人將海圖拿來,鋪在寬大的桌麵上。

  ??這正是劉鼎當日在江陰描述的世界海圖,上麵標明了五大洲七大洋的大致位置和數據。

  ??薛檀雅從波斯回到潤州港口以後,馬上聽說了這份海圖的存在,於是立刻派人臨摹了幾十份帶上,這海圖到了波斯,賣價可都在幾千兩白銀以上。她仔細的校對過南洋到波斯的海圖,發現劉鼎的描述,要比任何人的描述都更加的準確,對於他的這份才華,實在是充滿了敬佩之情。

  ??劉鼎指著南美洲的位置,慢慢的說道:“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玉米和紅薯都應該是在這裏的,當地人懂得栽種玉米和紅薯,隻要我們到達這裏,就能將它帶回來。”

  ??他的手指順著長江口、琉球群島、日本、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北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位置,深沉的說道:“隻要攜帶足夠的食物,足夠的檸檬汁,還有足夠的武器裝備,船隊應該是可以沿著這條路線到達目的地的。當然,耗費的時間可能很長,或許需要兩年,或許需要三年,甚至五年、十年都說不定。”

  ??薛檀雅遲疑著說道:“這一路過去,再繞回來,恐怕真的要好幾年,你能等這麽久麽?”

  ??劉鼎點頭說道:“當然可以。”

  ??薛檀雅仔細的看著海圖,眉頭緊皺,卻又有些躍躍欲試的神情。

  ??劉鼎急忙說道:“我可不是要你去,我想讓你出麵,征集最優秀的船員去,資金我來出。”

  ??薛檀雅皺眉說道:“這個玉米、紅薯對你很重要嗎?值得你為此花費重金?從你繪製的海圖來看,這可不是一段輕鬆的航程,或許它的花費將是驚人的。不過,如果真的有人成功的完成了你的任務,恐怕你的收獲也是驚人的。”

  ??劉鼎點頭說道:“是的。準確來講,是對所有的人都很重要。”

  ??薛檀雅仔細的研究著海圖,慢慢的說道:“我現在還無法答複你,這路線實在是太長了,路上可能遇到的風險實在太多,我要征詢幾個最有經驗的海員,到時候再給你答複。”

  ??劉鼎說道:“明天。”

  ??薛檀雅點點頭,起身告辭。

  ??劉鼎將她送到紫園的門口。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