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2)
作者:南海十四郎      更新:2021-08-10 03:04      字數:3914
  第299章(2)

  ??沈若依奇怪的說道:“有什麽奇怪的嗎?”

  ??劉鼎的臉色逐漸的恢複正常,慢慢的說道:“不奇怪,你接著說,說南邊的。”

  ??沈若依好奇的看著他,不知道他在想什麽,於是接著說下去。

  ??由於日本市場的不穩定,一早就有貿易商人將眼光瞄準了南邊,這就是南洋航線原來越受人歡迎的原因。現在所說的海上貿易,基本上都是指南洋航線,也就是從揚州、杭州、泉州、廣州等地出發,沿著南洋一直到波斯甚至是更遠的紅海地區,沿途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很多,使得貿易的貨物種類也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唐朝的海上絲路造就了一批繁榮的城市,其中不乏像廣州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登州,明州,安南,泉州等都因曾唐朝的海上絲路而興起,但是,其中最為有名的、影響也是最大的還要數廣州。廣州在隋時為南海郡,戶數不多,不能算是一個大郡,不過因為其所處地理位置優越,僅靠海上貿易已相當繁榮,到唐朝時,廣州的地位就急促上升。

  ??《隋書地理誌》曾載:“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並所處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璣,奇異珍瑋,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唐朝時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廣州得以繼續發展,逐步發展成為唐朝的第二大國際都市,作為唐朝的海外貿易的中心,“從廣州駛出和駛入港口的,有印度、波斯、斯裏蘭卡和東南亞的船隻,中國的船隻也從這裏駛往印度、阿拉伯等地”。《羊城古鈔》說,唐代有些年份,來廣州的舶商人員高達80萬之多。唐人稱廣州為“雄藩夷之寶貨,冠吳越之繁華”。自唐朝以後,廣州成為南海對外貿易的樞紐,甚至在“安史之亂”時期都未受到影響。

  ??由於隋唐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當時世界上一些較有影響的國家無不與之有貿易關係。各國到唐的使節,均要貢獻本國物產,唐朝也會依禮回敬。同時為了表示天朝物產豐盛,唐朝通常還會給各國使節按級別進行賞賜。這實際上是以國際禮儀的形式進行官方貿易。與顯示國力的官方貿易相比,唐朝更為引人關注的是其日益活躍的民間交易。例如,黑衣大食,除了多次向唐派遣使節外,商業上的往來則不可勝數。廣州及東南沿海地區,有許多從海路上來的大食商人。他們成立特別的居留地,叫“蕃坊”,在當地影響很大。與此同時,中國商人也走出國界。

  ??遺憾的是,黃巢進入廣州以後,大開殺戒,隻要看到異族,即刻處死,事後粗略統計,在廣州至少12萬外國商人被殺。“從此以後,穆斯林商人和中國商人便在馬來亞的卡拉巴爾通商”。另據《阿拉伯通史》記載:“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裏長,那裏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隻,有戰艦和遊艇,有中國大船,也有本地的羊皮筏子”,“市場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城裏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廣州啊廣州……”劉鼎自言自語的說道。

  ??“廣州……”沈若依也滿懷遺憾。

  ??劉鼎的身份特殊,沈若依可不敢說得太多,她很快錯開了廣州這個敏感的話題。

  ??唐朝海上絲路的興起與繁榮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很強的時代背景的,各種各樣的因素,都注定了海上貿易的繁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陸上絲綢之路有著不可克服的缺陷,無法滿足東西貿易交往的需要。

  ??首先,陸上貿易很易受到社會政治形勢的影響。唐朝中期以後,中亞地區被土爾其等民族控製,高仙芝戰敗於恒羅斯城,唐朝的勢力就完全退出了這一地區。“安史之亂”之後,黃河流域曆經戰亂,民生凋敝,生產力嚴重下降,即使西域通道重新打通,也沒有足夠的貨物進行貿易了。

  ??陸上絲綢之路阻塞,此後日益衰落,慢慢就銷聲匿跡了,到劉晏整頓財政的時候,已經壓根兒不提路上絲綢之路。其他國家也深受這一問題的困擾,亟盼開辟海上路線進行貿易。羅馬帝國為了擺脫安息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控製,曾於東漢時期試圖開辟到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例證。

  ??其次,陸上交通受自然條件限製嚴重。路途遙遠,環境、氣候惡劣,運輸工具單一,再加上所運送物品對自然條件依賴較嚴重,使得陸上交通日益被人舍棄。海運的出現則較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並有很多陸路所不及的優點,所以海路日益興盛,並最終取代了陸路,成為主要的運輸途徑。

  ??唐時經濟的繁榮,成為海上貿易發展的基石。唐中期以前,中國封建社會全麵繁榮,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海上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中期以後,北方衰敗,經濟重心南移,加上南方多良港,使得對外貿易多取道海路,客觀上也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唐朝時實行鼓勵和保護外商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國商人的熱情。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曾下達諭令:“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來,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悅。如聞比年,長吏多務征求,嗟怨之聲,達於殊俗。況朕方寶勤儉,豈愛遐琛?深慮遠人未安,率稅猶重,恩有矜恤,以示綏懷。其嶺南、福建及揚州蕃客,宜委節度觀察使常加存問。除舶腳、收市、進奉外,仁其來往流通,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唐律疏議名例》中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可見,唐朝對待外商的寬容與開明。

  ??為了便於對海外貿易進行管理,唐朝專門設置了掌管海上對外貿易的“市舶司”,“掌蕃貨海舶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其職責包括:檢查入港貨物;征稅;收買、出售、保管及運輸專賣品及其他船貨;核發出國貿易公據……其職能相當於現代的海關。市舶司的設立加強了唐朝對海外貿易的管理,使海上交往置於政府的保護之下,這種製度性保證是前代所沒有的,並被後世所廣泛采用。

  ??唐代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的海運成為可能,客觀上也促進了海上絲路的興起。據載,頗得皇帝寵遇的劉晏,曾在揚子縣(今江蘇儀征)設置10個官府造船工場,造船2000艘以供內河航運,足見唐朝造船業之盛。唐代製造的遠洋船隻,大的長20餘丈,可載客600—700人,馳名世界,很受外國客商歡迎。外商願意乘中國船隻從事遠洋貿易,航行於中國至紅海之間。

  ??除此之外,唐代的航海技術有所發展,航海經驗更為豐富,如當時的航海家善於利用季風來駕駛海船,利用日月星辰來確定航行方位的天文航海技術也更加純熟。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達,通往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北非的海上航路得以繼續擴展。

  ??當然,海上貿易的風險是很大的,大海航行不同於內河,風浪不定,海上怪物出沒,人員時刻都有生命危險。如果不是熟悉海上航行的人,極有可能屍骨無存,但是,巨額的利潤,還是刺激了不少商人鋌而走險。按照陸琪玉訂購的兩艘大船運載量來計算,每年至少能掙兩萬兩白銀。白銀,這可是貨真價實的白銀啊,有誰不眼紅呢?

  ??沈若依基本說了個大概,劉鼎就開始沉默不語。

  ??好大一會兒以後,劉鼎忽然說道:“若依,你想不想跑海上貿易?”

  ??沈若依詫異的說道:“我們沈家不涉獵這個,我可不懂。”

  ??劉鼎熱切的說道:“你不是跟薛檀雅一段時間嗎?一點本事都沒有學到?”

  ??沈若依苦笑著說道:“你說什麽跟什麽啊?這麽短的時間,我怎麽可能學到航海貿易?你以為是打毛線啊?我告訴你,我要是上了船,我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呢!那船隻稍微一搖晃,我就感覺頭暈腦脹。海船和長江上的船完全不同啊,顛簸的厲害,我可適應不了。”

  ??劉鼎還是不死心,意味深長的說道:“那我出錢,送你去培訓培訓?”

  ??沈若依嘟著櫻桃小嘴說道:“什麽培訓?”

  ??劉鼎耐心的說道:“你不是叫陸琪玉的夫人姑姑嗎?那好辦啊!我出錢,讓你到陸家去熟悉熟悉,以後等你熟悉了海上貿易,我們自己也開一條航線,專門賺外國人的錢。”

  ??沈若依遲疑著說道:“大人,你這是壞了規矩了,你堂堂節度使湊什麽熱鬧,你又不缺錢。”

  ??劉鼎一本正經的說道:“誰說我不缺錢?”

  ??沈若依好奇的看著她,半信半疑的說道:“你真的缺錢?”

  ??劉鼎認真的說道:“我不掙點錢,你的那些姐姐妹妹們哪裏來的花銷?還有以後你過門了……”

  ??沈若依紅著臉說道:“我又不用你的錢!”

  ??劉鼎板著臉說道:“你這樣說話太傷我的自尊心了,難道你們以後都用自己的錢?”

  ??沈若依猶豫片刻,無奈的說道:“那好吧。”

  ??劉鼎悠然神往的說道:“我在想,別的事情,你都不用幹了,沈家的人現在肯定不敢逼你,你也別回去沈家了,反正你呆在那裏也沒有意思,你幹脆幫我私人做生意好了。這國內的生意你也做膩了,要是能看看外國的風光,那也不錯啊!”

  ??沈若依無所謂的說道:“你說怎麽樣就怎麽樣吧!我反正聽你的就是了。薛姐姐說你骨子裏就是大男人主義,你說什麽別人都隻有接受的份,我要是不依啊,不知道你心裏又會怎麽想。”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