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辦學(1)
作者:南海十四郎      更新:2021-08-10 03:02      字數:2982
  第149章 辦學(1

  ??舒州,皖口城。

  ??二月中旬的天氣還是很冷,江風不斷的從長江上刮過來,將皖口城籠罩在濃烈的寒冷當中。皖口城雖然有個城字,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城市。這裏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三國時期孫策就在此駐軍,封鎖長江要道。貝然清這裏駐軍的時候,竭力吸引外來人口,創造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城市。時至今日,這裏已經變得和城市沒有兩樣,客棧、妓院、飯館、車行、馬行,樣樣不缺,人口也達到了上萬人,隻是沒有城牆而已。

  ??去年年底,貝然清突然率軍離開,跟著在桐城投降了淮西軍,讓這塊空地顯得更加的繁華和混亂。這裏是去了統一有序的管理以後,出現了很多自發的組織和幫會,互相攻訐,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直到後來劉鼎派人進駐皖口城,這裏的治安才變得稍稍好一點。越來越多來自長江兩岸的商人和難民,都在這裏聚集,希望能夠尋覓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皖口城的斜對岸,就是池州的管轄地,宣州和池州,都屬於宣歙觀察使王夫越的轄地,王夫越和林度一樣,都是文人出身,迂腐僵化,不懂得靈活變通處理問題,使得宣州和池州的土地兼並情況,日益嚴重,大部分的田地,都集中在極少數大地主的手中,不少沒有了土地的人們,隻好冒險的北渡長江,想要找到更好的活路。而來自舒州的各種傳言,讓他們到來的速度更快。

  ??早晨,太陽還沒有出來,皖口城已經顯得非常的熱鬧,幾條簡陋的街道上已經擠滿了人,攤販們也開始了一天的生意。盡管淮西軍就在北方不到兩百裏的地方,但是這裏的人們似乎都已經習慣了,他們按照往常一樣開始了艱難的生活。之前有傳言淮西軍會來洗掠這裏,但是始終沒有來;還有傳言貝然清會殺回來,但是也始終沒有看到貝然清的影子。

  ??很多人盼望舒州刺史衙門恢複對這裏的管轄,但實際上也沒有,直到上個月底,劉鼎才派來了不足一百名的士兵,簡單的維持皖口城的治安。帶隊的軍官叫做沈夢,外表看起來挺斯文的。皖口城的人都在背後傳言,這個沈夢是個不管事的,隻要不鬧出人命來,他都不會管,因此,皖口城的幫會依然過著瀟灑的日子,各個幫會老大覺得這段時間過的比貝然清在的時候還舒服。

  ??“劉鼎,算個屁!”幫會老大們聚會的時候,都輕蔑的表示。

  ??這時候,在破舊的碼頭邊,一艘擠滿人的船隻就靠岸了,碼頭邊的一群小混混馬上擁擠上去,準備洗掠這艘船。船上的人都不敢下船,可是在水手們不斷的催促和吆喝下,船上不得不下來一大群人,既有商人,也有難民,很快就將船隻騰空了。於是船隻馬上調頭南下,繼續前往池州去接更多的人。至於下船的人群,有的被小混混搶了,有的被小混混偷了,有人哭天搶地,有人大喊捉賊,但是都沒有人理會。

  ??在這群雜亂的人裏麵,有個中年商人叫做江宣銘,乃是池州當地的茶葉商人,兼做些絲綢生意,本來積累了不少的資本,但是在池州,他不小心得罪了當地的實力人物,沒來由的吃了一頓官司,結果大半的財產都被對手聯合官府吃掉了,消沉過後,他隻好來到舒州碰碰運氣。很多人都說,或許舒州是個做生意的好地方。

  ??劉鼎攻占了楊葉洲以後,極大的震動了整個江南地區,那楊葉洲是鎮南軍的轄地,過往的商人都需要在那裏給鎮南軍上稅的,現在這塊寶地居然被劉鼎搶過去了,不能不令人遐思。這個劉鼎居然敢搶占鎮南軍的地盤,膽魄的確不小,鎮南軍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暫時隻好忍耐。不斷的有確切和不確切的消息傳播到池州,很多人都說舒州的商業貿易政策要大大的改變,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於是就上來了舒州。

  ??在江宣銘的身邊,有兩個壯年腳夫,分別叫做邊岱遠和明禮夏,他們也都是池州當地人,家裏的田地早就沒有人,隻能靠幫人打些散工為生。他們的肩頭上都挑著很重的茶葉桶,將本來還算粗壯的兩人,壓得脊梁骨都深深的彎下去。江宣銘在宣州做些小生意,原來積累了一些資金,這次雖然吃了官司,但是還有些底子存在,見機不妙,馬上藏起了兩擔質量最好的茶葉,風頭過頭,馬上雇傭了兩人將茶葉挑到舒州來,看看有沒有挽回損失的機會。

  ??皖口城還沒有正式建城,四周也沒有城牆,但是散布在周圍的人已經很多,客棧、旅舍、青樓隨處可見,姑娘們的嬌聲細語充斥著整條街道。處於亂世中的人,都習慣了及時享樂,因此姑娘們的生意倒也不錯。兩個腳夫和江宣銘交接了茶葉桶,這趟生意就算是結束了,江宣銘給了他們每個人十文錢,這就是將重重的茶葉從池州挑到舒州的價格。世道如此,邊岱遠和明禮夏也沒有什麽好抱怨的,和江宣銘告別之後,就去另外找別的生意了。

  ??江宣銘最關心的,自然是舒州刺史衙門的布告了,之前流傳舒州要調整稅率的傳言,到底是不是真的,在這裏一看就知道。他仔細的看著四周,果然,在皖口城西南方的一堵新建的牆壁上,貼著舒州刺史衙門的公告,上麵大紅的印記十分的醒目。他走過去仔細的看著,發現這堵牆壁上貼的全部都是舒州刺史衙門的公告,最新的布告日期乃是昨天。

  ??第一份布告,乃是有關安撫各地到來的難民的,日期也最長,是去年年底貼出來的,紙張已經有些發黃了。第二份布告,乃是有關稅率調整的公告,貼出來的時間大概隻有十幾天,字跡看起來還是非常清晰的。第三份布告,則是有關商人建立書院的倡議,看起來也是剛剛貼出來的。最後還有一份關於招收工匠的布告,貼出來的時間應該是昨天,上麵的墨水好像都還沒有完全幹透的樣子。

  ??第一份布告沒有什麽特別的,無非是歡迎各地難民的到來,舒州不會設置障礙阻攔他們的到來,他們也不需要繳納額外的稅收,同時警告他們在舒州的地盤上不要為非作歹,要按照法律行事,尤其是不要盲目參加各種組織和幫會,這是非法的。根據布告上最後的內容,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難民們在這裏可以獲得一部分的土地,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要成為佃戶或者是工匠,因為舒州沒有太多的土地可以分配給他們。

  ??舒州刺史衙門說了,舒州各地都需要大量的工匠,木匠、石匠、鐵匠、船匠、泥水匠……什麽樣的工匠都需要。沒有土地的人,可以選擇去當工匠,在幫人幹活的同時,掌握一門新的手藝。這裏麵還提到一個嶄新的名詞“工人”,就是專門給別人做工的意思,應該類此地主家的長工,但是幹活的範圍更廣,期限也不局限於一年半載的,隻要願意,可以永遠的幹下去。碼頭、車行、農田、水碾、鐵匠鋪、雜貨店,都需要大量的“工人”,身強力壯者都可以嚐試。

  ??當然,身強力壯又有勇氣的,可以選擇去當兵。關於征兵的布告,是劉鼎親自簽署的,隻要是體檢合格,能夠加入保信軍的士兵,每個月至少可以獲得五十文錢的收入。這對於一般的人來說,是很不錯的收入了。邊岱遠和明禮夏從池州將一百多斤的茶葉挑到這裏,才掙了區區的十文錢。當然,當兵是有風險的,殘酷的戰爭,隨時都會奪走他們的性命。不過,在這個年頭,又有什麽工作沒有風險?連自己做點小生意都差點走上絕路。江宣銘正要轉頭提議邊岱遠和明禮夏他們兩個去當兵,才發現兩人已經不在自己的身邊,隻好做罷。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