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1)
作者:南海十四郎      更新:2021-08-10 03:02      字數:3635
  第103章 (1)

  ??按照正常的作戰方式,是弓箭手射擊,然後長槍手和盾牌手挺進,頗有點現代火力覆蓋,然後步兵衝鋒的意味。在唐朝最強大的時候,每個唐軍都配備有弓箭,射箭的時候箭如雨下,無論是場麵還是殺傷力,都非常的可觀,如果敵人的盾牌不夠多,不夠堅固,這一輪輪的箭雨下來,就要被消耗掉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

  ??箭雨過後,就是長兵器的穩步推進,主要是陌刀手的穩步前進。隨著戰鬥的發展,部隊的武器也逐漸的發生了變化,長槍因為比陌刀靈活方便,漸漸有取代陌刀的趨勢,但是基本的道理還是一樣的。陌刀手是雙手的前鋒,也是破開對方銅牆鐵壁的利刃,因此對於士兵的素質要求很高,中唐大將王宗嗣就是陌刀手出身。

  ??黃巢起義軍之所以發展壯大,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地節度使保存實力,不願意和起義軍死磕,這也使得起義軍有驕傲自滿的傾向,沒有認真鍛煉部隊的戰鬥力,尤其是嚴格磨練部隊的戰鬥意誌,後來各地節度使動了真格,黃巢起義軍馬上就出現了危機,最終走向了死亡。韋國勇雖然沒有親自經曆起義軍的失敗,但是卻總結出了很多教訓。他認為,任何勢力,無論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最重要的還是實力。軍隊的實力,不是吹噓出來的,是一刀一槍的訓練出來的,是一刀一槍的拚殺出來的,任何的花架子,都隻有害處而沒有好處,

  ??劉鼎對此非常讚同。

  ??韋國勇是劉鼎接觸到的第一個懂得全麵軍事知識的將領,如果不是因為這個黑暗的社會,或許韋國勇早已經成為朝廷軍隊的將軍,劉鼎少不了向他虛心求教。對於劉鼎的虛心求教,韋國勇也傾囊傳授,將有唐一代的軍事慢慢的向他詳細描述,連一些最基本的常識,也不厭其煩的向劉鼎解釋,並且是用盡可能形象簡單的語言,因為他也清楚,“劉鼎”的腦子不是很好,領悟能力比較差。

  ??初唐時,唐軍是府兵製,為什麽叫府兵呢?

  ??唐朝初期,沒有大量的常備軍,那打仗的時候怎麽辦?打仗的時候,把那些農戶武裝起來,讓他們上陣去打,就這麽辦。所以為了能使農戶們快速的、麻利的集合起來,唐初統治者在全國範圍內,設置了幾百個軍府,這些軍府的名字,叫折衝府,相當於現在的武裝部征兵辦,那麽一旦戰爭來了,或者防衛的任務來了,本地折衝府就該發出命令了,命令本地農戶,武裝起來,準備出發,當時唐朝總共有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而這些個折衝府,又分為三類,一千二百人為上府,一千人為中府,八百人為下府,這些軍府所征的兵,就叫府兵,這些個府兵平時都是農戶,主要任務:種地,國家給你田地,什麽永業田、口分田,給你這個,你種桑種麻種植穀物,一旦到了打仗的時候,你扔下鋤頭就得跟我上陣,那麽這些人平時都是農戶,打仗的時候他扔下鋤頭了,誰給他發裝備呢?

  ??沒人給他發,自己帶。這些人雖然是農戶,但是,農閑的時候,就得練武,不像現在,農閑的時候打打牌啊,摸摸麻將啊,甚至說去旅遊啊,那時候都沒有,農閑了,你就練武,時刻準備為國家獻身,農忙了,你就耕地,盡本分,那麽打仗了,這些個農戶首先要自帶裝備,自己把自己武裝起來,武裝好了之後,再去打仗,那麽都有什麽裝備呢?

  ??這些個農戶,每十個人,就要準備六匹馬,這六匹馬主要是用來運輸,不是騎的,如果你們這十個人比較窮,準備不起六匹馬,驢也行,準備六頭驢。那麽這六匹馬拉的是什麽呢?首先,是鐵馬盂,痰盂的盂,這馬盂可不是喂馬的,是給人吃飯用的,之所以叫馬盂,是因為它的個頭很大,能裝很多米,然後是生火的工具,途中吃飯、取暖都得用它,接著就是帳篷,安營睡覺用它,然後是布槽,布做的馬槽,也就是給馬吃飯用的,行軍途中馬要喂啊,然後是鐵鍬,挖土用的,安營紮寨、挖戰壕、挖坑都得靠它,然後是钁(jué),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鎬頭,刨土用的,再後是鑿子,還要帶個東西,這個東西叫碓(duì),這是個什麽東西呢?這種東西在農村用得到,我們在電視劇裏也經常看到,估計現在的農村也有,就是專門舂米用的,把穀子的外殼去掉,帶著這個東西,方便做飯,要不然全是糠怎麽吃啊?帶完了這些還要帶個筐,裝東西的,特別是打勝仗了,裝戰利品,接著還有斧子、鉗子、鋸子,一樣一個,開路的時候用,還有兩把鐮刀,兩張床,這些,都是生活工具,每十個人,就得帶這麽些東西。

  ??接下來,就是戰鬥工具了,戰鬥工具是這樣的,每五十個人,帶一個火瓚(火字旁),這種東西,是一種短矛,打仗的時候,在上麵纏上布,澆上油,點著了往敵人那邊扔,專門燒敵人的,然後是胸馬繩一套,馬籠頭、腳蹬子三套,這是每五十個人要帶的。

  ??那麽具體到每個士兵,都帶哪些呢?

  ??一個士兵,一張弓,三十支箭,箭袋一個,大橫刀一把,磨刀石一塊,大觿(xī)一個,觿是象牙做的一種錘子,一般帶在身上作裝飾用,但當兵的帶這個玩意可不是做裝飾,有實際用途,比如撬開箱子、瓶子、石頭、解開繩子、布匹打的死結等等,還有軍帽、軍裝,這都得自備,還有綁腿,這就是一個單兵的裝備。

  ??那麽這些裝備帶全了就可以了嗎?不是的,還要帶九鬥麥飯,兩鬥大米,自帶幹糧,那麽我們經常看電視劇電影,那裏麵的唐軍動不動就全身披甲,而且那甲胄做得還特好看,實際是不是呢?實際不是地,甲胄,在那時候是很貴的東西,不是誰都置備得起,所以府兵們不需要自備甲胄,甲胄由國家發,但是,可不是一出動就發,那要看看你這次出動要去幹什麽,比如說你們這次要去遠征,要去打吐蕃,打突厥,九死一生,那可以發給你,但如果你們這次隻是去皇宮值班,輪流護衛,那不能發給你,你隻要帶著橫刀、弓箭就可以了。

  ??所以大家看看,古代打仗需要打多少東西?光一個士兵,就得六種器具,還要自備軍裝,每十個人,要帶十三種工具,馬要六匹,每五十個人,要帶八種裝備,這些都要自備,因此我們每次看電視劇,都是每個士兵盔明甲亮,輕輕巧巧,手裏就拿著一支長矛或者一把短刀,這和曆史是很不相符的。

  ??那麽都帶齊了,該去打仗了,打仗之前,要分建製,就好像我們現在,一個班、一個排、一個連,要分好建製才能動手,那府兵製的時候怎麽分呢?三百人,是一個團,團長不叫團長,叫校尉;團下麵分隊,五十人為一個隊,領頭的也不叫隊長,叫隊正;對下麵分火,十個人為一火,領頭的叫火長。那麽如果是三萬人,就是一百個團。

  ??出征的時候誰帶兵呢?可不是折衝府的將軍帶兵,他也就相當於一個征兵辦公室主任,他沒這個權力帶兵,當然也沒這個能力帶兵,那麽誰帶兵呢?朝廷派誰帶兵,誰就去帶兵,比如李世民派李靖做總管,去討伐突厥,那就是李靖去帶兵,但是李靖決不能說大模大樣跑到折衝府,說你把兵給我吧,那人家折衝府的將領絕對不給,得怎麽辦人家才給你兵呢?就像現在一樣,你得有手續,有憑證。你比如說李靖,他要帶兵去打仗,首先就要去兵部,得兵部給了你領軍的證明,你才能領軍,這個證明,在唐代叫做“魚符”,那麽李靖拿著魚符,直奔折衝府,說我要領兵,折衝府和當地的刺史要檢查這個兵符,檢查之後沒問題,才給你兵,但如果說,這個戰事非常大,比如滅突厥的戰爭,滅吐穀渾的戰爭,那麽折衝府的負責人,你也要跟著一起去,如果戰爭的規模不大,那麽就是果毅都尉,也就是副手去,戰爭規模再小一些,那就是果毅都尉的下屬再去,以此類推。

  ??那麽要出征了,這些府兵的年紀都在多大呢?現在的征兵製,年齡都很小,一般到了二十二歲二十三歲,那就是老兵了,可那時候不是,那時候,你二十歲當兵,六十歲才免除兵役,也就是到了二十了,到了服兵役的年齡了,一直到你六十歲,你才能退休,名副其實的老兵。如果你會騎馬射箭,太好了,立刻去做騎兵校尉,這類騎兵校尉叫做越騎,屬於最厲害的騎將,不會騎馬的,或者會騎馬但是不能在馬上射箭的,有的做步兵,有的做騎兵,慢慢訓練。可是打仗之前,這些人總得訓練啊,我剛才說過,農閑的時候,他們就練武,可是練武,隻是個體的演練,群體的演練搞不搞呢?當然搞。

  ??每年到冬季,一年到頭了,莊稼也收完了,有時間了,折衝府就把這群農戶找過來,命令他們,開始訓練,怎麽訓練呢?折衝府都尉令左右兩個校尉,各帶步兵十個隊,也就是五百人,騎兵一個隊,五十騎,相距百步,嚴陣以待,之後聽角手,也就是號手,吹第一通號,列隊,二通號,偃旗息鼓,三通號,舉起大旗,聽到鼓響,兩隊呐喊著向前衝,接著其中一隊鳴鑼,鑼聲一響,那隊人馬就退兵,另一隊人馬繼續前進,然後前進的一方隊伍中突然也鳴鑼,則那隊人馬也退兵,反複如此,這就是練兵了,當然古代的練兵,如今看來,似乎要簡單一些。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