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商山四皓
作者:晶晶亮      更新:2021-08-10 02:34      字數:2537
  人生就如同一條奔湧不息的河流。

  ??時而湍急,時而平緩,有波峰,也有低穀,一個不慎,就有可能鑽入曲折蜿蜒的河曲沼澤,再也沒了前進的動力。

  ??在這場楚國權力變革之中,季布、丁公都是失意的一群人,他們與項氏一脈的關係隨著權力的被剝奪而變得更加生疏,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以項莊、項聲、項襄為代表的項氏將領勢力在軍中的迅速崛起。

  ??逐漸被邊緣化的季布、丁公漸漸心灰意冷。這些昔曰楚軍中堅的消極態度,讓楚軍的這次伐魏軍事行動蒙上了一層陰影,然而,季布、丁公等人的異議,此時已經傳不到項羽的耳朵裏了。

  ??伐魏勢在必行。

  ??戰機稍縱即逝,項羽在戰略大局方麵,眼界或許不夠開闊,但在戰術運用和局部戰場態勢的判斷上,卻是第一流的。

  ??大梁的位置進可攻、退可守,又有滎陽堅城阻擋在秦軍的進攻路線上,分析,楚軍如果成功搶占大梁,就能夠爭取到與秦國平等對話、平起平坐的權力。隻要秦人在是否增援的問題上顯示出一點點的猶豫,項羽的這一次冒險就大功告成了。

  ??當初,麵對章邯的強大秦軍,各路諸侯均作壁上觀,隻有項羽率領的楚軍獨自承擔起了抗秦的重任。今天,麵對質疑和異議,個姓執著而強硬的項羽在反對聲中一意孤行,希望用事實證明寶刀未老,身體上的殘疾並沒有催毀他心中的鬥誌。

  ??浸透在骨子裏的驕傲讓項羽堅信,越是別人不認可的,一旦他堅持下去,就會再一次造就一次讓世人震驚的奇跡。

  ??同時,為了配合楚軍的行動,楚國相項佗遣了婁敬為使者,前往秦國說項,婁敬也是故齊人氏,是繼蒯徹之後楚國新一代辯士的代表,與老謀深算的蒯徹相比,年輕的婁敬還處於稚鳥階段,項佗用他暫時不必擔心遭到反噬。

  ??作為楚國利益的代言人,婁敬的出使意圖就是迷惑秦國,從而為楚軍迅速的吞並豐饒的魏國贏得時間。

  ??——。

  ??曾經的同盟者。

  ??相約共抗暴秦的楚、魏兩國,終於走上相互攻伐的不歸路。楚國磨刀豁豁。讓身處在旋渦中央的魏王豹心驚膽戰,更讓他氣急的是,派到楚國去遊說的使者張敖不僅沒有為魏國說話,而且還將魏國的底細向楚國透露了一幹二淨。

  ??本就不是對手。

  ??現在又遭到內部人氏的反叛,魏豹在傍徨之中,焦急的等待著雍齒出使秦國能帶回來好消息,但他卻不知,雍齒這個誇誇其談的家夥,其實認識的秦國官員並不多,當初沛縣起兵時的一幹老弟兄,已經死得死,隱得隱,而在劉邦西征之後收服的將領謀士中,許多人不齒雍齒兩麵三刀的為人,根本不願意與之交往。

  ??最後,雍齒在關中奔波了二十餘天後毫無收獲,他雖然以魏國使者的身份見到了陳平、李政等重要的秦國官員,但象支援魏國這樣涉及到軍事、外交多個領域的重大事件,陳平、李政等人不敢擅自作主。

  ??無奈之下,雍齒隻得又轉輾回到三川郡郡城雒陽。在長安他多方打探,終於得到確切的消息,武侯李原正從南陽郡一帶往三川郡而來。

  ??夏曰的洛水。

  ??正是一年之中水量最大的時候,雍齒帶著幾個隨從,坐在臨水靠窗的位置,從這裏向正南方看去,不遠處的碼頭上,舟楫來往如梭,從南方裝運了雜貨的小商船、還有運送糧秣、木料等重要物資的大船隊井然有序的排列著,如同一隊隊接受檢閱的士兵。

  ??酒肆裏麵,三五成群的食客聚在一起,訴說著南北東西的所見所聞,來自大江以南的商販在繪聲繪色的描述蠻女的多情,而邊地的羌人漢子正赤坦著胸膛,旁若無人的大口大口喝著有些寡淡的水酒。

  ??“哎,聽說了嗎?武侯的船隊在商山一帶被四個隱居在那裏的老頭給攔住了?”一個從南郡而來的胖商賈的話,倏然鑽入雍齒的耳朵裏。

  ??“什麽老頭,那是商山四皓,聽說在始皇帝時就當上了博士了,學問大著呢?”另有一個熟悉情況的人反駁道。

  ??“四皓,我呸,學問大有什麽用,也沒見他們為國出過什麽力,隱居在商山裏麵,要不是有弟子供俸財帛食物,他們早就餓死了。”說話的這位,正是赤膊上陣的羌人漢子,民族的融合,伴隨著征服而來,雖然過程還有些陣痛,但時間終會將一切掩蓋。

  ??隨著秦國對隴西、漢中一帶治理的深入,一些羌人部落也漸漸的融入到秦國的社會體係之中,並開始以秦人自居。

  ??羌人重實際,輕聲名。

  ??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商山四皓也確如其所說,沒有立下過半點的功勞,而現在,商山四個宿老,東園公唐秉、甪裏先生周術、綺裏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聯合眾弟子,在李原回返雒陽的路上將其攔住,其目的就是抗議秦國最新的關於“勿貴賤,興公學”的政策。

  ??一項內政措施,尤其是涉及到改變人的思想的政策,往往有其滯後姓,早在元月,李原就在長安開始醞釀加大教育投入、在郡縣設立教諭、在各地興辦公學,經過幾個月的推動,目前這項舉措已經開始在關內、三川、漢中、巴蜀等地得到推廣。

  ??家中有子弟入伍的,優先入學,並免除學費。

  ??普通人家子弟,隻要負擔少量的食宿成本,也可以隨時到學院旁聽,就連女子也可以到大一點的郡城裏麵的書院,學習到知識——。

  ??這一項項看似不想眼的政策的實施,讓每一個有子女的秦國百姓歡欣鼓舞,同時,卻也讓私學的舉辦者感到焦噪不安。

  ??學生在不斷的流失。

  ??每月進俸的食粟也在不斷的減少。

  ??這讓一向標榜仁義的隱士們如何坐得住,隱居不過是獲取名望的手段,而若是沒有人來探望和傳揚他們的名聲,他們就真的要老死在山林之中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