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李大人的純腦補
作者:隨輕風去      更新:2021-08-09 23:54      字數:2819
  話說李佑在禮部堂前聽到詣闕監生團滅的消息,還有什麽追查假冒禦史之人的說法,差點驚得大腦當機。他回過神後迅速出了禮部,躲入停在街邊轎子,仿佛這樣比較有安全感。

  ??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夜之間突然死了六個人,而這六個人的終筆血書在他手上…李大人有種喜劇變成了驚悚懸疑劇的感覺。

  ??若是在小說世界中,鐵定下一刻就該出現大批殺手沒有理由沒有邏輯沒有智商的圍攻他,而他將亡命江湖奇(豔)遇連連成就一代宗師。

  ??可惜這是現實世界,將飄逸的思路拉回來…李佑趕緊閉目養神,強迫自己慢慢靜下心來。而後他眉頭緊鎖,從他掌握的諸般情形分析,撲朔迷離的很,根本看不透。

  ??其實死了幾個不認識的人,他不甚在意,他在意的是怎麽會有“不知何人假冒禦史”的風聲傳出?

  ??昨天開始時,國子監眾人有所誤會,但後來他已經在費祭酒和李司業麵前表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怎就不明身份了?朝廷應當很容易找到他取回血書,還用得著去漫無目的追查麽?

  ??唯一的原因是,費祭酒和李司業故意隱瞞了他的身份,裝作不知,放出風聲去說有人冒充。

  ??這兩位有什麽緣故如此?李佑一時想不通徹。但可以確定的是,必定有人在興風作浪,目的不明。

  ??至此李佑不禁仰頭對著轎頂長歎,京城的水真深!京城的水真渾!他隻是湊巧誤接了一個稟文,本來很簡單的上交就可以了,沒想到不經意間被人攪成這般情形。

  ??有點風浪也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李佑如今在京城有如盲人夜行,任他百般機變、滿腔小聰明也無處可使,根本不知從何料起。

  ??想來想去,李佑暗道自己不過是個進京兩三曰的坐監外官,地位無足輕重,說難聽點,去投靠別人都沒有半分價值,有什麽值得利用和針對的?從這個角度看,自己多半是遭了別人順手而為的池魚之殃,不是主要目標。

  ??當然事情絕對沒有平白無故發生的道理,一定有些征兆,所以現在的關鍵是在千頭萬緒中找出蛛絲馬跡。

  ??李佑重新閉目沉思,將自己從前曰進入京師外城東便門開始,直到今曰從禮部衙門出來,所經曆的每一件事,所見到的每一個人,都在腦海中回放了一遍。

  ??印象最深的事情當然是兩個。

  ??一是被幾個監生一哭二鬧三撞牆的逼著收了血書,這純屬天災。雖然引發了[***],但天災本身沒什麽疑點,不會故意有人針對他來設計這種橋段的。

  ??二是費祭酒對他前恭後倨,雖然令人不爽但這也該算是人之常情,倒稱不上疑點。再說費祭酒肯定認為下麵事情自有屬官應付,他這個堂堂正官就沒必要出麵接待什麽七品推官了。這也是翰林的驕傲,可以理解的,不驕傲才是令人奇怪。

  ??繼續往下想,忽然李佑心頭閃過一個人,那個貌不驚人沒什麽特別的國子監佐官李司業似乎有些不正常…第一,李司業明知自己是被誤認了,不想著將血書從自己這裏取走還算正常心思,誰也不願沾惹麻煩事。但若無其事的提都不提就有些不正常了,難道不擔心自己拿著國子監監生的血書在外頭胡來麽?

  ??第二,自己如此盛情的再三邀請李司業吃酒,他居然不肯應邀,這也不太正常,即使今天沒時間也可以另選時間,沒有理由徹底拒絕了。要說他不喜應酬交往,也不像,不然他會有心情與自己扯半天廢話?

  ??且不說自己可是裝模作樣的讓他看到了那封信,強烈暗示自己與吏部尚書有關係,而李司業肯定也注意到了這點。就這樣還不給自己一頓酒席的麵子,便有些說不過去了。

  ??李佑多疑多思的姓子發作起來,越想越覺得可疑。他心裏做了一個假設,假設李司業有問題,假設是李司業故意陷害自己冒充禦史,那麽李司業有什麽好處?應該是毫無利處,完全損人不利己,自己又沒有得罪過李司業。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李佑苦苦思索的腦門發疼,又將自己代入李司業角色反觀自己的行為。

  ??大概在李司業眼中,他拿到血書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銷毀,二是轉交通政司或者都察院之類的有關衙門。這都沒什麽稀奇的,實在看不出異常。

  ??不對,李佑忽然靈光一現,還有第三條路。李司業大概覺得他與吏部尚書許天官有關係,認為他或許會將血書交與許尚書…畢竟這是個不錯的導火索,放在有心人手裏很有作用——國子監祭酒指使監生詣闕言論國本,足夠做一篇文章了。

  ??李佑長達半個多時辰的冥思苦想終於隱隱約約看到了一線光明,莫非李司業期待的便是他將血書送到許尚書手上?或者說期待一個有假冒禦史嫌疑的人與許尚書扯上關係?

  ??再往下真猜不出來了…李佑又一次感到信息匱乏的無奈,如果他知道許尚書政治立場或者李司業的出身門庭,說不定還能將真相還原出一部分。

  ??其實,就憑手頭這點可憐的信息,李大人盲人摸象般抽絲剝繭,純靠腦補猜到這一步已經算是很逆天了。

  ??李佑又循著這條線,猜起監生團滅的事情,要說他們齊齊自殺,李佑是不信的。那麽又是誰的安排?

  ??能在國子監繩愆廳弄鬼害人,不是內部人士也是有內應的,有此能力的逃不出祭酒、司業、監丞三個。

  ??費祭酒有動機,滅口;李司業也有動機,栽贓陷害;監丞的動機…信息不足,待腦補。說不定背後還牽連到未知的大人物。

  ??京城水深哪,自己明明人畜無害,卻一不留神就遭受了一把無妄之災…李佑唏噓不已。檢討起來,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誰叫他拿著許尚書的信招搖過市。

  ??京城和地方不一樣,地方縣裏的官員數量往往一隻手就可以數過來,府裏的官員數量兩隻手可以數過來,來來去去就是這麽幾個人,關係相對簡單,有一手好牌就亮出來不會產生多大問題。

  ??而京城則不然,無數官員紮堆,各種關係交錯不清。李佑那種主動拿著信暗示別人的搔包做法,看似小聰明,其實無異於自暴底牌。

  ??也是他對於京城官場生態的認識有欠缺,行事還習慣於地方做派,今次就算一個不大不小的教訓,吃一虧長一智。

  ??案情撲朔迷離,問題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當務之急該怎麽辦?幸虧李佑運氣好,除了許尚書,還有趙總憲和盧尚書兩個門道沒有暴露,有點狡兔三窟的奇效。所以不見得非要去牽連許尚書他老人家,那個坑他一把的人怕是不知道這點的…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