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忙碌的冬季
作者:河馬散人      更新:2021-08-09 17:23      字數:4332
  雖然朱可夫的建議被拒絕,但也提醒了斯大林,芬蘭通道和蘇德最終關係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由於始終不相信德國,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和西南四大軍區始終保持著百萬精銳大軍,加上親德的芬蘭始終威脅著列寧格勒的安全,導致莫斯科軍區的50萬精銳也不得不扣下,防止德國從芬蘭通道直擊心髒。這樣一來,就有150萬精銳被拖在歐洲。要知道,開戰前莫斯科號稱500大軍,可實際上隻有450萬左右,大部分還都是新兵。而從阿富汗到中亞哈薩克會戰結束,其實已經在東方丟了近200萬部隊。加上現在阿富汗20萬被圍,塔什幹拖住近40萬,高加索和波斯拖住80萬,再加西伯利亞和鹹海以東哈薩克,實際上不僅將阿瓦士戰役後緊急組建的部隊都拉出去,手中已經沒有多少像樣的預備隊。

  ??所以斯大林考慮一夜,還是在第二天會議後正式發表全國講話,承認中亞遭入侵的消息,但對傷亡等關鍵數字卻隻字不提。他在講話中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用實際行動保衛蘇聯,保衛中亞,並在講話最後還將國防軍的反擊形容為“黃禍入侵”,試圖用這個令人憎惡的詞匯吸引歐美反華勢力和納粹種族主義,繼續緩解蘇德關係。

  ??這番講話讓世界一片嘩然,連很多蘇聯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前幾天的報紙還在說收複多少多少“國土”,消滅多少多少敵人,怎麽一夜間就變成被入侵了呢?雖然懷疑猜測不斷,但他講話帶來的效果還是很驚人的,在強大的政工宣傳機器下,保家衛國的口號響徹四野,數以百萬計的蘇聯年輕人開始拿起武器,各式各樣的遊擊隊迅速組建,工人被集合起來要求日夜開工,連罪犯都被動員加入生產隊伍,還有至少5萬大清洗中被發配的中層軍官、飛行員和海軍人員被釋放,重新走上指揮崗位。

  ??這次講話也正式宣布中亞戰爭升格為國家戰爭!

  ??蘇聯獨特體製下的動員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斯大林講話後第二天,莫斯科就宣布要重新組建70個集團軍和500萬遊擊隊,宣稱要將入侵者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海洋中。世界各地的GC國際組織也紛紛響應號召,截止2月底至少有5萬來自法國、東歐、美國甚至南美的“國際戰士”通過高加索等地直接前往前線作戰。

  ??或許是朱可夫的話聽進了一半,斯大林還在6個師的基礎上增派5個新兵師,再加各式各樣的國際戰士,塔什幹的兵力暴增至50萬。阿帕納先科也在軍事會議上信誓旦旦的宣稱,要將塔什幹變成敵人的墳墓,消耗敵軍有生力量為後方爭取更多動員時間。

  ??在武器裝備方麵斯大林也做出積極調整,鑒於部隊反映國防軍幾乎人手一支半自動步槍,精銳部隊還配發大量衝鋒槍(蘇聯誤會全自動是衝鋒槍的一種),所以SVT-38的製造不僅沒停止反而改進成SVT-40開始擴大產能,同時還開始研製新的衝鋒槍。麵對31和36型坦克,格拉賓設計局想到研製中的57毫米反坦克炮,考慮到原先設計的71倍身管加工過與困難,所以將其改為63.5倍倍徑。從實驗結果看,穿甲深度非常好,於是斯大林決定立刻啟用安裝到T34坦克上,命名為T35/57型。

  ??當然,這些隻是過渡方案。因為即使縮短到63.5倍,蘇聯的粗加工工業也難以確保數量。所以裝122毫米炮的KV2坦克也快速定型,最後斯大林還要求將海軍的100毫米加農炮安裝到T34上來增強火力。至於飛機上自知短時間內無法媲美對手,幹脆下令加強對地效能不錯的IL-2的生產。

  ??最後,為解決困擾多時的芬蘭通道威脅,也為釋放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軍區的五十萬精銳部隊,斯大林考慮再三還是決定趁冬季解決問題。按照他的想法,區區一個芬蘭肯定是手到擒來。而且從情報分析,楊秋手裏的部隊其實也已經用到極致,西北170萬,西南50萬,東北和朝鮮50萬,波斯灣50萬,南海婆羅洲20萬,已經把戰前的部隊全用上了。至於宣戰後動員的首批新兵,最早也要等2月才能完成訓練,再加中國農曆新年的影響,他認為1940年2月22日元宵節結束前,楊秋不會發動新的攻勢,所以隻要趕在2月底前解決芬蘭,就有充分的時間掉頭。

  ??12月15日,好消息從柏林傳來。莫托洛夫和裏賓特洛甫簽署了《再交換協定》,根據協定,莫斯科將在3月底前向德國交付總計400萬噸各類礦石,並在原基礎上再增加300萬噸原油。作為交換德國答應為蘇聯生產1000台BD發動機,並再次交付330架BF109戰鬥機。同時,GC國際也開始鼓動波蘭、捷克等地的工人恢複開工積極生產。雖然物資拿到少了,但波蘭、捷克等占領區越來越多工廠恢複開工的好消息,還是讓希特勒眉開眼笑合不攏嘴。

  ??在德國麵前低聲下氣的莫托洛夫結束柏林之旅後,立刻換了副趾高氣昂的表情抵達赫爾辛基,提出重新簽署《蘇芬雙方簽訂互助條約》,共同保衛芬蘭灣外的建議。還要求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蘇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裏,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並將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蘇聯,為期30年。為補償領土損失,蘇聯表示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2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

  ??中蘇開戰後大鬆口氣的芬蘭政府沒想到蘇聯會卷土重來,還要求割讓重要的漢科半島,所以毫不客氣的拒絕了。斯大林聞訊後火冒三丈,把在中德受的氣全撒到芬蘭身上,還將頂撞自己的朱可夫調往西北軍區,抽調30萬部隊向芬蘭發出戰爭威脅。

  ??全世界都沒想到,剛剛丟掉117萬大軍的斯大林居然會拿芬蘭撒氣。由於芬蘭位置極為重要,所以英法紛紛發出戰爭警告,要求蘇聯停止冒險舉動。

  ??世界性戰爭,已經向著誰也無法預測的深淵越滑越快,而此時楊秋領導的北京和中國沒有受到外部影響,大勝促使了經濟、工業和戰備的又一個高潮。

  ??按照楊秋的命令,首先是將七十餘萬蘇聯戰俘被分成數百個小組,采用獎罰承包責任製,以每天八公裏的速度投入到緊張的三條鐵路修建中。為管理他們,徐樹錚將任務交給已經增加到三個軍的哈薩克獨立軍,這些受盡欺壓的哈薩克人很樂意接受這份工作。同時向哈薩克占領區運去大量小型加工機器,組辦食品、毛紡等加工廠,恢複卡拉幹達鐵礦、巴爾喀什銅礦和巴甫洛達爾煤礦的生產,加緊供應軍需減少後勤壓力。

  ??至於繳獲的大批武器也早早有了買家,印度的錢德拉、真納、伊朗的巴列維和阿富汗的納迪爾沙都看上了這塊大肥肉,紛紛派人前來希望能分杯羹。宋子清也按照楊秋的交代,除部分質量較好的迫擊炮和身管火炮被截留自用,並留下足夠中亞獨立軍使用的份額後,其餘都采用部分援助部分低價出售的辦法,分別向四家提供十萬支步槍和大量彈藥,繳獲的坦克經過維修後,也將賣給他們一部分。

  ??最後,徐樹錚在將擬好的會戰獎罰名單交給國防部時,也提議將哈薩克集團軍分為兩個新集團軍,以應付突出部形成後更大的戰場。他這個建議得到楊秋的同意,並正式將西北戰區司令部升級為中亞戰區司令部,由他接替張孝準任總司令,並讓龍雲接任東哈薩克集團軍司令,楚南接任南哈薩克集團軍,還將謝汝翼的安集延集團軍改為烏茲別克集團軍,孫傳芳的中亞集團軍改為土庫曼集團軍,加上何錫藩的西伯利亞集團軍和白崇禧的波斯灣集團軍,輻射中亞的部隊增加到156個師,總兵力251萬,再加設想的50個中亞民族獨立師,就能在西麵確保300萬軍隊,而這也是目前鐵路運力下最大的補給能力。

  ??斯大林在調整,楊秋同樣積極調整部署來年,新一輪戰役已經開始醞釀。

  ??馬歇爾抵達西北最後一站喀什時,這裏備戰氣氛非常濃烈。每天都有大量滿載士兵和裝備的軍列從這裏轉道,前往塔吉克斯、安集延和阿富汗。

  ??“將軍。”

  ??史迪威推開門。作為美國駐華武官,他非常遺憾沒能親眼見證中亞會戰,所以得知馬歇爾抵達西北後,立刻從波斯飛抵這裏匯合。見到馬歇爾隨意的敬了個禮,語氣焦急:“我剛剛和國內聯係了,總統已經和英國首相通過話,證實蘇聯人正在向芬蘭邊界調集部隊。英國、德國和法國政府都已經向莫斯科發出警告,但收效甚微。從目前的跡象看,最快一周內戰爭就會爆發。”

  ??“他們瘋了嗎?”詹森和多諾萬端著咖啡,非常不解的走了過來。後者更是滿臉的詫異:“斯大林在想什麽?這個時候還去惹芬蘭?他就不怕遭到德國的報複嗎?”

  ??史迪威搖搖頭:“德國會不會報複非常難確定,因為莫托洛夫是從柏林直接飛往赫爾辛基的。所以英國人懷疑,他們已經達成某些共識。從一些跡象看,莫斯科恐怕是希望趕在中國人對塔什幹動手前,先解決芬蘭通道的問題。”

  ??“那你覺得芬蘭人能擋住嗎?”馬歇爾也很擔心。亞洲戰爭已經讓美國非常擔憂,如果莫斯科入侵芬蘭挑起北歐大戰,那麽他恐怕就必須立刻回國準備戰爭了。

  ??“芬蘭政府隻有3萬軍隊,雖然已經在動員,但武器裝備都非常欠缺。而且從英法的態度看,他們更多是口頭譴責,所以現在大家最關注德國的反應。”史迪威說完,忽然壓低了一些聲音:“將軍,我得到了一些不好的消息,波蘭抵抗組織已經向英國人發出警告,稱蘇德簽署了瓜分歐亞的秘密文件!”

  ??“這不可能!”詹森第一個跳起來。要知道希特勒一直站在反對GC黨的角色上,英法政府正是基於這一點才做出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而且納粹的種族主義言論還多次指向整個斯拉夫民族,怎麽會突然傳出這樣的消息呢?多諾萬也不太相信,但卻對最近蘇德之間的頻繁接觸深表擔憂:“詹森閣下,不能輕易的下論斷。難道你沒發現,其實楊秋同樣在玩模糊政策嗎?隨著中蘇戰爭爆發,斯大林必須收回伸向歐洲的手,如果他能用巴爾幹和東歐的退讓說服德國,恐怕。”

  ??“希特勒會先進入西歐?!”馬歇爾更擔心了,追問道:“總統先生對我們的工作有回複了嗎?”

  ??“是霍普金斯先生轉達的,羅斯福總統也非常歐洲局勢會潰爛,並且很關注蘇德關係,所以他要求我們盡快解決菲律賓援助計劃。他表示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向北京支付一些費用,但必須讓中國也參與進來。”

  ??“讓楊秋參與菲律賓援助計劃?”詹森很納悶,這是什麽意思?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