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4節 磚家?專家!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8      字數:2323
  這是一個瓦解敵對勢力的良好案例,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原本嚴重威脅到明國的勢力給消除殆盡,並轉為已用。

  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有錢,有錢是基礎。

  除了銀元與體製之力,關鍵是顏常武之大氣,世間罕有。

  先錢!

  他先給錢,根本不怕對方拿到錢後反水,他對部下如此說的:“知道賭檔的口號是什麽嗎?”

  “什麽?”眾人忙問道。

  “不怕你精,不怕你呆,最怕你不來!”顏常武深諳法門,教導部下道:“吃虧就是賺大便宜,隻要他們收下錢來,一旦反水,我們就會教導他們知道什麽是連本帶利地給勞資吐出來!”

  他手握強大的武力,說這樣的話,部下們以之為然,點頭如搗蒜,信服無疑。

  先錢確實有好處,表明了南人的誠意,加上南人後麵的槍炮押陣,喀爾喀蒙古人也不是傻的,很快地,很多人轉變成為明粉,讓一些有心人哀歎不已:“成吉思汗的子孫居然向南人屈膝

  投降,恭敬如儀!”

  話說回來了,有的東西不是給錢就能夠辦得到的,比如種地、建築、開礦等等,喀爾喀蒙古人確實沒這個資質。

  讓羅圈腿的部族人去搞這些事務是不可行的,於是在第二年,南人北上,進入了以前的禁區---外蒙古,頭一年是一萬南人,第二年三萬南人,第三年進入了五萬南人……。

  組建的是拓荒團,一個單位最少一千人,進入外蒙古拓荒來者。

  參加拓荒團的有國家出錢聘用的農業專家、有渴望不平凡想得到更多土地的中青年,還有被抽簽抽到的民眾。

  由於環境惡劣,不分田單幹,而是集團式拓荒。

  為了這次拓荒,做了充足的準備,包括人手、資金與物資,待到來年雪化土地拓荒團車隊押運著大量物資浩浩蕩蕩地入外蒙古。

  而在之前,逗留在外蒙古的民工已經大幹快上了。

  ……

  在庫倫以西的海子,那裏有大片的水窪地,水草豐美。

  而在海子四周,則是怪石嶙峋,戈壁荒涼,連草都長不起來。

  4月,雪化了,卻依舊天寒地凍,薄薄的雪覆蓋著戈壁灘,一隊人馬行進在戈壁灘上,留守主將李定國親自陪著帝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們一起視察地形。

  與前明不同,科學技術在本朝得到了空前的重視,不再視為奇銀巧技,帝國成了科學院,選擇對科學技術做出重要貢獻的民間人士進院,對他們給予豐厚的待遇,給予尊重,逐漸顯示出良好的效果。

  眼下,入漠北專家團的首席專家牛得利侃侃而談,眾人洗耳恭聽。

  牛得利是個幹了大半輩子的老農,他的經曆有一定的傳奇性,原是遼東的年青農民,韃靼人入寇,他逃避不及,被韃靼人擄掠而去,淪為了蒙古八旗鑲黃旗的一個奴隸。

  金子到哪都是放光的,他在漠南蒙古地上耕耘,地種得又多又好,出的小麥產量高,口感好,旗主也不是傻的,給予其良好禮遇,供給甚至超過了普通的家奴,這牛居然為蒙古人效力一點都不寒磣。

  待到韃靼破滅,牛得利被釋放,獲得了自由,他就參加了明國組織的東北大開發,他先是承包土地開荒耕種,官府發現他的地盤成就斐然,畝產量高,糧食質量高,是為雙高,就禮聘其為專家,很快就脫穎而出,經他指導的農業種地都得到了大豐收,於是就加以提撥。

  現在,他作為入漠北農業的首席專家,前去勘探地界。

  挺進漠北之後,大軍要麵臨的一個最嚴峻的問題,也是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吃飯的問題。

  長時間從內地運來是不現實的,必須立足本地,努力解決糧食問題。

  “好地方呀,好地方,發展農業大有作為!”牛得利看過四周,時而在地上刨刨挖挖,欣然地道。

  眾人暗地裏嘀咕,這是好地方?

  本地氣候的主要特點,一是幹燥少雨,二是冬寒夏熱,三是冬天持續時間長,似乎一切的不利因素都存在了,可以說種啥沒啥的,這位首席專家還說好?

  為了統一處理外蒙古的事務,成立了外蒙古事務大臣衙門,實行軍官,甘輝遙領該大臣位置,署理大臣正是李定國。

  “不占民眾一分田,戈壁灘上建花園!”外蒙古事務大臣衙門規定,外蒙古當地民眾占有的草場、河灘地都不得侵占動用,以免授人以柄,進蒙大軍必須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讓給民眾,自己則要開墾荒田,完成供糧大計。

  現在進行勘探,首席專家說這裏的環境很不錯,麵前可是一片荒山野嶺的,寸草不生!

  專家,別是“磚家”吧?

  睜著眼睛說瞎話?一些人哀歎著後方真不靠譜,連這種人都能夠成為專家,難道是我大明衰亡的新開始?

  “就在這裏挖,此處是一個舊河床,被飛砂走石所掩蓋……”牛專家篤定地道。

  “給我挖!”李定國一揮手道。

  於是上民工們上前去刨去挖,此時天還是冷的,土地就是硬的,一鋤頭下地會被反彈回來,有時甚至火冒金星。

  哪怕戴著手套,每個人手上都磨出很多血泡,工具的木柄上血跡斑斑。血多了又會黏手,民工們用地上積雪去擦,把地麵都給染紅了。

  起初的一小時內,人們挖來挖去都是無用的石礫,就在怨言漸起時,突然間,有人叫起來道:“見到黑土了!”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人們幹得越發地起勁了,很快地,一大片泛著黑土的土地漸漸顯露出來。

  眾人眼裏放光,有了這些黑土地,種起地來不在話來。

  於是磚家就成了專家,這牛專家成了大牛,找出了好些合適種地的土地。

  人們開荒,想法設法地將表層的石頭搬開,找到下麵的泥土,是一件艱苦卓絕的過程。

  在杭愛山脈北方仙峨河南岸附近有一片被當地人喚作“不見土”的地方,由於沒有水源,隻有砂石,完全不能進行農業生產,由於此地平坦,人們企圖挖出水渠把仙峨河的河水引來,但最後放水時水都滲漏在途中,一滴水也沒有流到戈壁。

  如此就另起爐灶,改變方法,民工與戰士們在烈日炎炎、風沙彌漫的戈壁灘上,風餐露宿、挖沙填溝,他們做到了曆史上從沒有人做到的事情,讓仙峨河的河水朝西流淌,在戈壁灘灌溉出數萬畝的良田,實現了“叫水往西流”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