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8節 九邊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8      字數:2453
  土地改革,讓新明乃至於華人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之前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並受到了明顯的遏製,更多的農民得到了土地,甚至於社會謠傳說超過一千畝地的將交15%的稅收、超過五千畝地的將交20%的稅收,讓地主們如驚弓之鳥。

  靴子落地,朝廷不是加了稅收,而是宣布五年內不耕種的土地將免費收歸國有!

  由於東南國移民和東北建設移民的壓力,使得地主不能把佃租提高,否則農民寧可移民,這地誰想種就種!

  土地改革必須配套“皇權下鄉”,隻有朝廷的觸角伸進農村裏,土地改革才能夠成功,畢竟一個鄉府擺在農村裏,他們專做這種事務,鄉官天天下鄉,豈是城裏官吏們蜻蜓點水式的管理所能相比的。

  農民不可能自行進行大的工程,新設立的鄉府可以發展鄉村經濟、開僻道路、發展水利、平整土地,統一管理,把農業種植知識普及化,提高了生產力。

  還建立了學校,開始在中國廣大的農村進行掃盲。

  建立了醫療站,醫生為農村公共醫療和衛生防疫做出傑出貢獻。

  鄉府不僅能夠調配、動員勞動力和資源用於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工業,也為實現普通農民的政治參與和基層自治開辟了道路。

  你必須掃盲,民智才開,才能推行下一步。

  還有,鄉府可以加強人口管理,鄉官長年累月在鄉村裏,別人什麽貓膩都做不了,呆久了他們一目了然。

  在這場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和皇權下鄉中,也有反複,有人弄虛作假,但是大的騷動沒有,影響社會,動搖國本的大事無,這一場改革居然波瀾不興地完成了!

  朝廷鼓勵的是每丁占有土地不得過百畝,超過稅收翻倍。

  鼓勵生育,本來不超過百畝的土地交稅為二十稅一,如果該丁口有未成年孩子時,土地稅收為零!

  百畝以上的土地無此優惠,鐵了心朝廷就是要大力遏製土地兼並,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上億農民沒土地,哪一個統治者都睡不好覺,即使是顏常武也是如此。

  在一些土地有多的地方,朝廷鼓勵種糧大戶承包,生產糧食三分之二賣給國家,則可以免稅。

  當然,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整體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如此巨大的變革,其實顏常武並沒有多費心,他在南京城裏坐上一坐,整個大明的形勢即時穩定,這就是開國之君的能耐!

  他重點關注在北方,關注著與喀爾喀騎兵對峙的明軍。

  ……

  大明明在北方的防禦非常完善,1368年明朝建國,設九大塞王,統轄漠南諸衛所。永樂之後漠南諸衛所逐漸廢除或內遷隻剩九邊重鎮。九邊重鎮是指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裏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天津蘚縣)、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嘉靖年間明廷於北京西北增設了昌平鎮和真保鎮,萬曆年間又從薊州鎮分出山海鎮,從固原鎮分出臨洮鎮。

  九邊重鎮是明朝同蒙古殘餘勢力防禦作戰的重要戰線,之後蒙古衰落,韃靼人興起,主要在遼東鎮大戰,明朝喪師累累,但最終韃靼人敗了。

  然後漠北的喀爾喀騎兵南下,九邊重鎮諸鎮開始變得重要,朝廷著各鎮加固城防,補充兵員,邊境一線又熱鬧起來。

  對付遊牧民族絕非易事,他們一人數馬,一日百裏全無問題,上午進攻京師,下午就到了蘚州鎮,第三天到達山海關,把京師以東都輪一遍,處於你兩條腿打不了他四條腿,他想揍你就揍你的悲慘境界。

  明代貌似建立了完善的對北衛所防禦體係,而實際上蒙古軍隊卻可以在各城防要塞、衛所之間來回機動,整個明代北方邊防便是個大篩子,到處漏水,到處透風。

  遊牧民族的騎兵本來難對付了,明朝還自己作死,朱元璋想以屯田兵為防禦,一邊屯田一邊打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分駐各邊鎮的親王、TJ、軍官等都爭相侵占屯田,役使軍丁為他們耕種,軍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

  “兵員缺乏,糧食又少,邊軍屯田還不能做到糧食自給,朝廷便下令鹽商隻能拿邊境的糧食來換鹽引,於是富商大賈紛紛出錢召募農民到邊境開荒墾田,邊境的糧倉也因此充足了。

  但是到了孝宗弘治年間,戶部尚書葉淇卻讓鹽商納銀換引,而由太倉供給邊境用糧,鹽商們自然不再管邊境的糧倉是否裝得滿,邊地日見荒蕪,邊境的糧價越來越貴,邊軍用糧也越來越困難了。

  武宗以後,邊將冒餉,邊兵逃亡,諸如此類的事已司空見慣,邊備日漸廢池,雖然朝廷屢次助餉派兵,要不是杯水車薪,要不就是添油戰術,終究不成事!”

  “如今朝廷重行舊製,著令鹽商隻能拿邊境的糧食來換鹽引,總督大人您看,那邊就是鹽商資金新開僻的田地!”蘚州鎮城牆上,知府傅天錫引著北京留守、九邊總督祖大壽觀看城池遠方的田地,農人正在耕種。

  這是傅天錫經手的工作,所以他很清楚。

  “有勞傅大人,本督受益非淺!”已是滿頭白發的祖大壽謙虛地拱手道。

  “不敢當,不敢當!”傅天錫折腰還禮道。

  兩人論官階,祖大壽是武官正一品,傅天錫是文官四品,新朝新氣象,沒有以文製武,官大就大,不會象前明那樣一個知府敢不鳥一個二品的總兵。

  祖大壽也不會因傅天錫的官小而小看他,這位傅知府是崇禎十年(1637年)丁醜科殿試入金榜,賜進士出身,他的同年有力,就在傅知府後一位的進士叫做堵胤錫,在內閣五相中名列第四!

  堵胤錫爬得如此之快,無形中成為了同年們的幫助,祖大壽乃積年老軍頭,為人圓滑,自然懂得做人,於是兩文武相得益彰。

  朝廷起用祖大壽主持北方軍務,是用他的穩,他老資曆,彈壓諸將,穩定地方不在話下,但指望他能夠率軍出塞,封狼居胥則辦不到。

  兩人正沿城牆巡視,突然間,他們看到北方的煙柱升起來,一條接一條,向著薊州鎮撲來,它們就象一條條張牙舞爪的惡龍,沉甸甸壓在了薊州鎮軍民的心上。

  喀爾喀蒙古人入寇!

  報警的鍾聲急促響起,民眾紛紛往城裏逃避,丟棄了手頭上的物資,一個勁兒地狂奔,隻有一個想法:快逃,逃進城就安全了!

  煙塵大起,州鎮偏西北處,一隊蒙古騎兵直殺向薊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