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節 開羅新城(一)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7      字數:2532
  建設開羅新城是一個預定好的計劃,新城的城址位於開羅城的北麵,處於尼羅河三角洲與沙漠的交界處,這樣,既可以利用尼羅河的水源,又能夠向沙漠擴張城市。

  開羅舊城難以防守!

  其城市廣大,要防守的麵積多,城牆年久失守,也不合理,與其改建不如重新修一座城池還來得快,而且尼羅河從城中過去,更是難防。

  前埃及總督卡塔泊·帕夏就是看到這一點,加上他的兵力不足,民眾不堪大用,也就無心戀戰,幹脆讓城別走。

  華人誌存高遠,既然卡塔泊·帕夏不欲戰,那就放任他自由離開,本來想在尼羅河上攔截他的財富船,也都放行。

  ……

  開羅新城!

  華人下了大本錢,從本國調動了三萬華人工匠,五萬靠得住的各國工匠來修開羅新城。

  這裏靠得住的工匠包括了部分印度人,總有一些印度人肯幹活的,比如說錫克人,雖然他們大部分人不肯幹活,喜歡吹印度神牛牛皮。

  再從開羅城裏雇傭人工,幹一天活,達到工作要求,就給錢。

  曾經有人認為對於開羅人太寬宏大量了,直接征召他們,分文不給,不服就殺!

  軍長李來亨說道:“還沒到這個時候!”

  如果打下他們的伊斯坦布爾,那就不同了!

  現在嘛,還得裝裝樣子。

  起初開羅城內有數千人參與建城,都是阿卜杜拉·費薩爾的傀儡政權動員的人手,僅他的家族就派出了三千人,還有三千人是其餘家族派去的。

  但是當幫工們把堅實的中華銀幣拿回家時,沒有誰會與銀幣過不去,參與的人手越來越多,就象先前出動與華人打仗一樣,人數過五萬,為華人打工。

  開羅新城很大,按照國中築城立寨的慣例。城寨周長達到九百步的,稱為城;九百到五百步的,稱為寨;而五百步以下,就僅僅是堡;至於不到兩百步的,勉強算個烽火台。

  作為軍城,普通的是九百步城,千步城,最大也隻有一千兩百步,換算成裏,也就三裏出頭,四裏不到的樣子。

  北京城外宛平城在盧溝橋東,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麵積僅為20.8萬平方米。

  明代北京城城牆長度為24公裏,寬24米、高為14米,城內麵積差不多有36平方公裏,達到了3600萬平方米,世界第二。

  世界第一是南京城牆,長度為35.3公裏,西安城牆周長約近14公裏,而當時大城君士坦丁堡的周長約近20公裏。

  在華人的工程設計圖上,開羅新城的周長長度將達到了9公裏,城內麵積約為5平方公裏。

  不同於中國式的單層城牆,開羅新城采取了雙層城牆,其防禦體係極為完善!

  包括護城河、外城牆和內城牆,其中護城河寬20米,深10米,護城河邊到外城牆邊的距離為15米,然後到外城牆,高為8米,城台寬為10米,平鋪過去,就到了內城牆,比外城牆還要高6米,城台寬達12米。

  到外城牆去的話,都要從內城牆上的門戶進出,戰時根據需要,一般鎖上,需要增援的時候才打開。

  在內外城牆上,每隔60米還修建了一座塔樓---象塔矗立高起的建築,交錯布置,即外城牆兩座塔樓間隔60米,而在它們中間30米的內城牆上也有一座塔樓,外城牆塔樓高度低於內城牆高度。

  除此之外,還有角樓,在每個L形城牆交界處放一個,至少3層。

  遍布大炮和火槍,如此就形成了一個可怕的交叉火力投射武器係統!

  對於修築城牆,中國工人有豐富的經驗。

  中國古代城牆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實、夯實築成的,用當地黃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緊固,一層一層地打上去,每層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

  開羅新城亦是如此辦理,不過外皮要進行包磚或者砌石頭,成為磚石城牆。

  埃及的山上盡是花崗岩,因為埃及地處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附近,地殼不穩定,多岩漿活動,岩漿侵入形成侵入岩,花崗岩是最常見的侵入岩。

  所以開羅新城的外城牆采用了花崗岩打製,使用水泥進行粘合。

  花崗岩的來源是到處都有,隻要勤快搜集花崗岩,交來給華軍軍工,那麽就有報酬!

  為了得到花崗岩,人們使用了船隊,到尼羅河上遊搜集,通過河運運來。

  那些石場,是華商在很多年前就開始運作,屯積了大量的花崗岩。

  也有的從遠遠的西奈山那邊運來了大塊的花崗岩。

  內城牆則用大塊燒製的紅磚砌成,紅磚又名為粘土磚,由粘土、頁岩和煤矸石等為原料而製成,號稱是古巴比倫人發明的,巴比倫離埃及不遠,埃及有製紅磚的技能,歐洲人也會用紅磚,一些城堡就是紅磚製成的。

  所有的民族都比不上華人擅長使用板磚,華人是世界上最強悍的製磚、用磚高手,就連神仙也都不例外,如三壇海會大神李哪吒用的一件法寶就是一塊板磚---金的,其他神仙法力再高,惹上他也被他板磚撂倒。

  紅磚---怎麽離得開假充華商的特務呢,事實上,華商在開羅開設的磚廠是海外最大的,起初人們還以為華人這麽好心眼,為埃及建設添磚加瓦,現在才醒悟過來,那一車車運來的紅磚就造就了開羅新城!

  雙管齊下,花崗岩的粘合劑用了水泥,而磚牆的粘合劑則是中國佬特有的糯米石灰漿!

  石灰砂漿就是石灰+砂+水組成的拌合物,將糯米湯摻入石灰砂漿中,形成了一種新的複合砂漿。

  糯米石灰漿的強度遠遠大於純石灰砂漿,非常的堅固,中國明朝時期,由於生產力發達,生產青磚與紅磚多,有很多的建築用磚牆加糯米石灰漿砌成的。

  曆經百年而屹立不倒,如長城以及各地的明城牆等等,有些城牆的堅硬程度甚至超過水泥鋼筋建築,即使用推土機也很難將其推倒,可想而知中國工匠的能耐!

  水泥的運輸忒夠麻煩,且保存不易,關鍵是你不能夠在國外建水泥廠,以防技術外泄,對吧?

  華商則在埃及種起了糯米,找到了石灰礦、粘土礦、頁岩、煤礦、花崗岩礦……所以說,大軍未動,糧食先動,其實動的有很多,包括特務要動、商人要動、技術人員等等都要動,還有國內相關人員,從國王、王後、管事的夫人、大臣們、將軍、各部門人員、社會各階層……甚至還包括三鍋,那些認真訓練的三鍋,那些在烈日下奔走,辛勤籌集物資的三鍋!

  一項大事業的完成絕非僥幸,是無數人的心血。

  哪怕身為國王、領袖與大神,你可以設置開始,但一旦運轉起來,甚至你都無法決定它的停止,你也將身不由已,必須把你的力量盡數貢獻出來!

  為了我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