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節 來到失敗之地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7      字數:2279
  .,

  華人大艦隊西出,橫掃印度次大陸的紅毛番據點,紅毛番力不能敵,不得不退往非洲。

  但他們並不甘心,又為了克製華人進軍的步伐,遂采取了“私掠船”的方式,對華人的海上航道進行襲攏。

  私掠船,是一種獲得國家授權可以擁有武裝的民用船隻,用來攻擊他國(主要是敵國)的商船(甚至軍艦――如果力所能及的話)。其實質是國家支持的海盜行為。

  私掠船主要從紅毛番開始,英國人一直認為,使用這種武裝民船去困擾敵人,是最有效、最便宜的辦法。

  事實上,後來很多國家的政府都使用這些許可證作為國家工具來加強海軍,可以使本國在不增加預算情況下,憑空多出一支能攻擊敵國商船的海上力量。

  紅毛番采取這種方式對付華人,也確實給華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紅毛番船搶掠船隻,攻擊海岸線,造成華人的不小的損失,導致華人海運不順,必須加強防禦,從而增加成本。

  如今華人控製的地盤太大了,防不勝防。民眾船隻皆裝備槍炮,見敵就戰,要不有護航艦隊隨行。

  東南艦隊戰艦就象獵犬一般,四處搜索,捕殺紅毛番的私掠船,但紅毛番依舊很生猛,隻看今天紅毛番當著顏常武的麵追殺華人商船,頗讓他臉麵無光,不由地抓狂。

  豈能讓紅毛番猖獗,東南艦隊在艦隊司令洪熙官的率領下,挺進阿拉伯半鳥,奪取亞丁!

  該個港口位於也門西南沿海亞丁灣的西北岸,扼紅海與印度洋的出入口,是歐洲、紅海至亞洲、太平洋之間的交通要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也是也門的最大海港,

  16世紀初,葡萄牙人入侵亞丁。

  1517年,土耳其人將整個也門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

  17世紀初,爆發人民起義,奧斯曼帝國軍隊被趕走,之後又再複返。

  這裏位於奧斯曼帝國統治“末梢”,奧斯曼帝國勢力不足以鞏固地控製也門,但具備了相當的影響力,加上當地勢力交織在一起,還有紅毛番熱情地過來湊合,很是熱鬧。

  該地與中國亦有點淵源,對於明朝人來說,在遙遠的中東地區,有個美麗的“海外仙境”,這裏寶石貿易繁榮到滿地寶石,風景如同風水畫般“美豔動人”,《明史》給它定義的名字叫“阿丹”。

  在鄭和下西洋期間,阿丹統治者曾接受明朝皇帝封賜,成為大明帝國的一個看不著、摸不著的遠洋藩國。後來大明帝國以“遠洋航行”勞民傷財為由“海禁”,明朝逐漸於“阿丹”失去聯係。

  如今華人重回亞丁,計劃這一來就不走了!

  東南軍出動了二千海軍陸戰隊和三千陸軍,就輕易奪取了亞丁。

  “此處無甚出產,環境惡劣!“年輕的參謀道。

  “但這裏的港口不錯!”年長的參謀則道。

  海上亞丁港口風平浪靜,一年四季船隻都可以順利通行和停靠,其水域麵積廣大,可停泊大量船隻。

  陽光下烈日暴曬,城外是沙漠荒野,氣候炎熱,熱氣在地麵升騰,扭曲了遠處的物體景象。

  如果在高處往下望,一片土黃色,鮮見生命之綠,在也門,連人畜飲水都困難,哪有水養樹木嗬!黃沙漫漫荒塬不乏,也門人的生命力真頑強!

  城內是一間間的土房子,民眾懶洋洋地坐在地上或者沒什麽精神地站著,嘴裏含著一種植物葉子,有點象草,咀嚼個不停,吃完後就有精神了。

  這是他們的嗜好,就是嚼卡特,這裏大人、老人、少年、男的女的、富的窮的都是每天嚼卡特,亦叫做卡特草或巧茶,在別人眼裏,卡特和草沒有什麽兩樣,可在也門人心裏,那就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每天,吃過午飯和晚飯,人們必定要聚在一起吃卡特。都已經吃上癮了,儼然吸了毒品一樣,早就成了他們的“國民零食”。

  嚼草是一種社交方式,類似於其他國家的煙、酒、茶或者檳郎,那裏的部族族長請你吃卡特,是給你麵子哦。

  當然,東南軍官兵是萬萬不敢沾這種草的,軍紀嚴明,凡吃卡特者,一經發現,開除軍籍!

  軍隊總監是陳衷紀,領袖的叔輩,他又是中央軍委的副委員長,軍隊的第三號人物,雖然不能指揮發號施令,但想壞誰的前途是沒有問題的。

  何止是軍人,民間百姓如若發現吸/毒,實行強製戒毒,嗯,費用自出!

  有錢就給錢,沒錢就通過勞動付錢。

  三次發現,即行勞動改造,東南國的勞動改造令人聞風喪膽,國內犯罪率極低,許多地方的監獄空蕩蕩的,海那邊大明的犯罪率也很低,蓋因當地官府喜歡把犯人流放到東南國……

  “我們的策略是能夠在亞丁海灣沿線,控製一塊縱深足夠大的區域,以便在戰略上保護亞丁灣一線的海洋安全就成了,我們不尋求以此為據點而繼續西進!”洪煕官宣布了領袖的策略。

  “也就是說我們要的是一個宗主權,但我們不想承擔太多的責任,他們惹到我們,就殺光他們,製造出一個無人區也罷!”洪煕官淡然道。

  華人非常清楚來到的是一塊注定要失敗的地方!

  亞丁當地的癮君子們坐看城頭變幻大王旗,有草萬事足,珍貴的水資源用來種草。

  “此地立足殊不容易!”參謀們紛紛道。

  也門有多達幾百個部落,僅亞丁附近就有一二三四五六個部落,各個部落都想要稱大,加上外麵的勢力如奧斯曼土耳其、阿拉伯人,多年部落之間爭奪資源,一直就沒有真正停止過,長年內耗嚴重,部族之間仇怨很深。

  經濟?

  種草來嗨;

  種小麥生存,即使如此,缺水的地方,缺糧。

  經濟來源依靠來往船隻的打賞,想吃飽不容易,想發財更難。

  資源匱乏,本來不多的資源也浪費掉(水種卡特)、政令受到部族的阻隔,難以開發。

  如此,外圍勢力、部族、卡特草、水源、宗教……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讓敢於宣布“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華人也不敢說什麽豪氣的話,而隻能自己建設好自己的小家,在亞丁關起門來過日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