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節 入川之破劍閣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6      字數:2667
  內奸,又見內奸!

  清軍軍師何洛會終究沒有白吃飯,他早早伏下一支奇兵,派出了漢奸一隊人偽裝成為商隊,進入漢中城裏。

  清一色的漢人,當中還有真正做慣買賣的商人,沒有引發懷疑。(漢奸太可惡了,不說名字)

  夜來猝起發難,結果得手。

  鱉拜精神抖擻地殺進城裏,大開殺戒,他們燒殺搶劫,漢中城成為了人間地獄!

  那支漢奸商隊,被殺紅了眼的清軍不分青紅皂白,也給宰了!

  按約定,商隊人員在左臂上係白毛巾以示區別,那些清軍大爺們橫慣的,哪管他們是左臂還是右臂,反正見了非自己人就殺,見了女人就上,盡情釋放心中罪惡欲望。

  壞事做盡的清軍象吸足了毒/品的癮君子一般,很快直抵劍閣!

  劍閣位於川北,守劍門天險,崢嶸而崔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三國時蜀將薑維就在此抵擋住魏將鍾元的進攻,要不是魏將鄧艾勇闖陰平小路破了成都,鍾會都不知道怎麽收場。

  看到如此險關,清軍無不倒抽了一口涼氣!

  一些軍官私底下打探問是否城內還有第二支漢奸商隊,答案是沒有,居然甚覺遺憾,全然沒想到他們之前是見敵心喜,遇敵必戰的!

  許多清軍的心境變了,但“幸運的”是還是有一些清軍力求上進的,譬如鱉拜。

  抱著平川之心,鱉拜意誌堅定,不因對方有利情況而消沉、等待,他著軍卒四處搜羅人口,先讓他們打造攻城器械,以他們為先驅進行攻城。

  得幾千民眾---這就是不搞堅壁清野的壞處了,城上守軍殺自己人,消耗力量不算,心境上喪氣,守城的意誌減弱。

  之後清軍攻城,那些清軍上陣時居然磨磨蹭蹭的,多持觀望態度,意思是你請你行上,鱉拜大怒,將兩個軍官立斬當場!

  兩個軍官出身高貴,被鱉拜借人頭一用,這下軍紀肅然,清軍猛攻城池,哪怕輕傷也不下火線。

  殺聲震天,城上城下血肉橫飛,清軍窮凶極惡,他們滿身汙血,猙獰的麵目嚇倒了城上守軍,不由得骨酥手軟。

  曾幾何時,大西軍與官軍對戰,大家都知道官軍是狼少狗多,真正上陣的人少,照樣把農民軍(大西軍、大順軍)給趕得上天無路,下地無門的,而清軍上陣的皆是狼,即使大西軍占據了地利,竟然被清軍攻得左支右絀,多處地方出現險情!

  見到時機成熟,鱉拜親自上陣!

  大酋預先著人打造了一個堅固的雲梯,他身披重鎧,帶著一隊身體粗壯結實、重重披甲的韃子兵,當雲梯架上城牆上,他們以迅猛之勢向上衝!

  大西軍向他們射箭,然而大西軍打了一個上午,手已經酸軟無力,箭射在對方堅甲上,甚至都釘不上去!

  俱被彈開,可見箭力之差。

  大西軍向他們投擲石塊,卻被他們用大盾打飛!

  這時可以看出一支軍隊的內涵,大西軍守城手段匱乏,換作是有組織的官軍或者其他軍隊,他們守城手段豐富,比如檑石---經過加工打磨的大石頭,專用於對付類似鱉拜這類的大漢,木炮、瓶灰金汁(就是熱糞水!任何猛將兄見到後都得逃跑!)還有沸油等等,而東南軍哪怕火器厲害,守城時也都會將檑石木炮之類準備後,急起來時不用裝填,扔了就是。

  大西軍沒有這麽多的技術手段,因此就悲摧了,眼睜睜地看著鱉拜衝上牆頭。

  這惡煞上得城上,大西軍就完蛋了!

  他急揮骨朵,竟然生生地將身體瘦小的大西軍從城上打落到城下!

  左右開弓,當易者僻,大西軍紛紛倒下,或者被他砸飛。

  大西軍知道不妙,奮不顧身地向他衝去,一些人甚至以命換命,不管不顧鱉拜的攻擊,沒想到鱉拜身上裝甲重重,刀槍捅不進去。

  乘這當兒,更多的韃子兵上了城頭,他們協助鱉拜,砍殺城上的大西軍。

  劍閣守軍大勢去矣!

  這麵城牆很快被清軍攻破,再向另外的城牆攻擊時,從南門處,大量的守軍、民眾爭先恐後地湧出來,棄城而逃。

  城內,火起了。

  “哈哈哈!”鱉拜坐在城垛下,俯視城下,得意洋洋。

  一戰而定,舍我其誰哪!

  清兵在城內肆虐,逃不及的明人皆被砍殺和殲銀擄掠,至此,通向成都的屏障落了清軍的手裏。

  得手後的鱉拜無複先前之勇,向後方報捷的同時,滯留在劍閣,他終日飲酒慶賀,派出小隊擄掠四境。

  沒法子,本錢少了,帶去的三千韃子,有一半跪了----死傷一半,還剩餘千多人,鱉拜雖勇,也不敢冒險,繼續前進,那就不是勇敢而成了魯莽了。

  他是對的,因為張獻忠居成都,日子過得滋潤,雖有大明殘軍和地主武裝的攻擊,但都不成氣候。

  沒想到禍從天降,接流星馬飛報說清軍攻打漢中,他惱火之餘,正與諸臣將商議救援之事,尚沒作出決定,漢中已失。

  他派出前往協助劍閣的援兵又飛快回報,說劍閣亦失,這下張獻忠大吃一驚。

  劍閣之險,他亦知道,因為他曾經視察過城防,讚歎曰:“天下險關也!”沒想到一下子就丟失了。

  清軍來速何其猛也!

  他大集諸軍將,號召道:“朕雖在明朝造反,但韃子殺我同族,此仇不共戴天,朕決意大集三軍,前往綿陽,與清軍一決雌雄!”

  老大是這麽說的,手下自然應者如雲。

  於是張獻忠盡發大西朝之兵,得一十七之眾,他領兵親征,集於成都大較場誓師起兵,沒想到突起一股惡風,折斷牙旗。

  諸將心中憂懼,張獻忠則談笑自如道:“旗杆質劣,風折之何足道哉!”

  私下裏卻是另一套作法,下達命令,著親兵“盡殺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撲殺之”。

  他的養子孫可望認為不可,向他勸諫,張獻忠嚴令執行,對孫可望說道:“此戰凶險,清軍遠道而來,其勢洶洶。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又密囑孫可望道:“我聞南明是東南府顏常武主政,我雖未嚐與之見麵,亦知其真英雄也,爾去投他,若把那些阿堵物獻上,當不失封侯也”

  孫可望,原名孫可旺,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大西政權主要將領、南明永曆時期權臣,陝西延長縣(或作米脂縣)人。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張獻忠在陝北起義,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義軍,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改姓張。成年後,勇敢、狡奸,每遇敵,他率部下沉著應變,被軍中呼為“一堵牆”。因為他識字,又機靈,很受張獻忠器重,為張獻忠四個養子中之長子。

  公元1644年八月(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位列群將之首,以平東將軍,另加監軍,節製文武,深得張獻忠信任。

  孫可望泣道:“父皇聖壽無疆,勿作此不吉之言。”

  老張倒也豪氣,嗬嗬笑道:“我殺人,人殺我,天道公平,誰能言未來!”

  在作足安排後,張獻忠率領大軍次第往綿陽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