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節 阮大铖的幸運日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6      字數:2197
  “錯矣!”越其傑反駁他道:“東南公英明神武,用人得當!”

  “對!”袁樞想想後道:“自興兄所言不錯。”

  東林黨名聞天下,雖然與文官係統裏的什麽宣黨、浙黨、楚黨、齊黨狗咬狗得厲害,但是他們也多次在同一戰壕裏作戰:對抗皇帝、打壓武將,欺負百姓!

  這是他們文官天性所在,已成默契。

  不說什麽,比如東廠的TJ,無論是什麽黨的文官,反對那些沒卵子的人騎在他們的頭上拉屎拉尿。

  天下烏鴉一般黑,大明文官同氣連枝,東南府素有清名,誘惑了不少人,甚至許多文官與東林黨是死對頭,卻私下底私交甚好,如馬士英就與張溥(複社首領)是好友,想找一個既有能力,又能堅決搞東林黨的人,這位阮左副都禦史還真的是最合適的人。

  他出身東林黨,明白東林黨怎麽搞壞事,就能把東林黨打翻在地!

  阮大铖去見顏常武,見到他穿著大明國公袍服坐正堂,阮大铖趕快一溜小跑,就象小狗見主人一般,年過半百的他在小他二輪的顏常武麵前是卑躬屈膝,百般討好,狂拍馬P!

  他言辭水平甚好,顏常武聽得,也不由得龍心大悅,心忖文官如硬幣的兩麵,一麵是噴子,專門害人,另一麵則擅長捧人,無論哪一方麵,都是常人所不及也。

  阮大铖匯報工作,一是將東林黨人定罪,二是將東林黨人抄家奪產,三是將東林黨人流放。

  這滿腹壞水的家夥在崇禎朝蟄伏,事實上還是收集了許多東林黨的事跡,有備而來,一一對號入座,將東林黨準確地定罪。

  東林黨的大罪一:不顧大局,不識大體,逼迫三朝君父,不是為臣之道!

  是誰上的奏折,逼迫君父,奏折上字眼兒有什麽漏洞、過份之語,阮大铖知道得一清二楚,就上綱上線,以此入罪。

  東林黨人激揚文字,哪有不逾越之理,本來言官風聞奏事不致於入罪,但阮大铖雞蛋裏挑骨頭,掀起文字獄,又得顏常武來推波助瀾,東林黨被捉出了不少痛腳。

  大罪二、東林黨人廢除工商稅,搞得皇帝、朝廷沒錢花,誰上奏折誰就有麻煩。

  大罪三、東林黨撤銷監察機構,其心可誅!

  大罪四、東林黨人害邊將,讓他們流血又流淚。

  大罪五、東林黨人危害農民,這點,整個江南地區的東林黨都逃脫不了關係,阮大铖創造性地統計了東林黨人去秦淮河上狎妓的次數,得出結論,他們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持他們這樣的揮霍,必定是貪汙矣!

  ……

  東林黨人名義上的收入不高,但很多人都有能力置園,或者家中有園,也就是江南地區流行的建造園子,並收藏書畫、金石等,如錢謙益蓋了一座精美的藏書樓,取名“絳雲樓”。裏麵陳列著他辛苦收集而來的書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書數萬卷,以及秦漢的鼎彝、晉唐宋元以來的書畫作品,各種名貴的瓷器、硯台等。

  都是值錢貨,以他們的收入,根本買不起,但在東林黨家中,不見黃白兩物,盡是之前提到的藝術品,稱為“文雅”,實則文賊!

  他們在秦淮河上把妹臨風暢遊,要知道,這些妹紙尤其是出名妹紙的出場費很貴的,你想給一個清倌兒**可能要三百兩銀子,而明朝七品縣令的年俸不過是140石米而已(正統年間是2錢銀子一石米,成化年間則是4兩銀子一石米,崇禎年間十幾兩銀子一石米,問題是官員經常收不到祿米),可能你與清倌兒睡一覺就用掉一個七品縣令一年的收入。

  這錢肯定不是東林黨掏腰包,自然是江南的工商業老板們埋單。

  阮大铖出手又準又狠,秦淮河上的婊子無情,見東林大樹傾倒,而要是不與阮大铖配合就會招致嚴重損失時,紛紛做起汙點證人,出示賬本,證明某年某月某日,某位東林黨人上船進館裏打不花錢的炮。

  名單很長,曆曆在目,上自東林黨大佬下到東林黨新銳,紛紛上榜!

  東林黨完了,徹底地完了!

  朝廷對他們抄家奪產,禍及九族,流放東南亞!

  阮大铖做的罪狀邏輯嚴密,證據紮實,讓顏常武相當滿意,大加誇獎。

  見到老大開心,阮大铖進讒言道:“東林的明宿們迂腐偏狹地令人驚異。他們當中許多人出仕以來,從來沒有什麽實際業績,而是以講學結社,放言高論,犯顏敢諫,直聲名震天下,然後就自封為治世之良臣,似乎隻要他們在位,即可立見太平了

  實際如何,國公爺最是清楚不過了,一群書生耳!”

  見顏常武點頭,受到鼓舞的阮大铖繼續道:“東林雖倒,但是江南清淡之風依舊不弱,諸子們高談闊論,不務正業,下官以為,如今國家大難,正要如國公爺先前所講的‘空談誤國,實幹應邦’,清談之風不可長!”

  “噢,阮大人想什麽呢?”顏常武饒有興趣地問道。

  “嚴禁社團,不得清談!”阮大铖惡狠狠地道:“查封複社!”

  “哦?”顏常武問起來。

  阮大铖講述複社曆史,乃是太倉人張溥和張采結的文社,複社的主要任務固然在於揣摩八股,切磋學問,砥礪品行,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以東林後繼自任,主張“蠲逋租,舉廢籍,撤中使,止內操”,反映著“吳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它的成員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有2255人之多,聲勢遍及海內。

  張溥已去,張采還在,複社的名望依舊強盛,阮大铖本想多費口舌去說服國公爺,讓他大感意外的是顏常武一句話:“甚好,你去辦吧!”

  阮大铖差點以為自己聽錯了,就那麽輕飄飄的一句話,判處了複社的命運!

  顏常武也不多費口舌,立即撰寫命令給阮大铖,授權阮大铖禁錮社團。

  拿著蓋了國公大印的命令,阮大铖似喝醉酒一般地走出了國公府。

  複社藥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