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節 濁流比清流可愛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6      字數:2661
  且說大明舊官熊文燦在東南府金山省做得有聲有色,而在萬裏之外的大明,為了他,朝堂上鬧成了一鍋粥。

  曾經被孫承宗譏笑過的劉宗周在金殿上,對熊文燦痛斥道:“……熊某身為朝廷重臣,卻不思報國,不顧君恩,遇事而逃……”

  他體形高瘦,卻聲音洪亮,中氣充足,這一頓罵,足足有小半個時辰,說髒字也不帶重複的,不愧是大明名臣!

  最後他來結案陳詞道:“當向天下發海捕文書,追捕犯官熊文燦歸案,派人向東南府要人,如果他們不給,就宣布東南府為叛逆,褫奪東南侯的名份與爵位,封鎖他們的貿易,派出兵船征伐他們!”

  “如若不納臣言,則天下罪人盡皆仿效,出聲後往台灣一躲,更有甚者,到了東南府,改頭換麵,就成了富家翁,如此天理何在!”劉宗周言之鑿鑿地道。

  嘩啦一聲,地上跪倒一大片的科道諫官,衝著龍椅一齊叩頭道:“懇請陛下下旨嚴懲熊文燦!”

  崇禎皇帝手搓腦門,一陣頭痛!

  劉宗周雖然討嫌,卻言之有理。

  熊文燦死不足惜,可他逃掉了,崇禎皇帝的臉往哪擱!

  問題是真要是依了劉老賊之言,那就跟東南府開戰,打起來,等於大明單挑三大寇,這下齊活了,從北到南,大明遍地開花,都是敵人!

  這些年來,崇禎皇帝發現自己給東南府顏大少封的侯爵爵位其實是低了,薄待顏大少了!

  不說別的,單說漕運。

  中原流寇四起,長江以北各處狀況百出,京杭大運河的漕運經常被切斷,例如之前黃台吉入寇,攻到通州,通州正是漕運的終點站,結果那裏屯積的物資被搬運一空,停泊在那裏的大量船隻被毀。

  但是北京不慌!

  漕運主要運送南北貨各種物資和部分糧食,如今大明南方的全部稅收和部分糧食,實際上走的是海運!

  每年南方戶部收繳了稅糧之後,就會雇傭東南艦隊護航,直送到天津那裏,從沒出過錯!

  東南艦隊很有職業道德,除了運輸費,隻收半成的“漂沒”,再不多收,反正肯定按足量交貨。

  其實海運比漕運更合算,經濟效益高,問題是“漂沒”足令皇帝要吐血!

  海上風浪莫測,更難估摸的是人心,你要是運十萬兩銀子走海運,那些黑心的官員們敢百分百地漂沒了這筆錢!

  漕運也有漂沒,可百分百的漂沒則風險太大,畢竟大海茫茫,什麽都好說,而大運河有底,可以找得到蛛絲馬跡。

  說起來大明官府心黑勝賊,而身為海賊的東南府卻是正經無比地做生意!

  崇禎皇帝這些年才漸漸明白過來這層道理。

  他瞅了瞅那些激昂陳詞的清流們,心中升起陣陣的厭煩!

  他又有明悟:濁流好過清流啊,不象清流那樣哪壺不開提哪壺!

  象濁流官員們都是一言不發,他們對於皇帝顧忌的東西,從來都是聰明地繞開,當做沒看到。

  貴為皇帝,也不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濁流官員不揭人短,而清流官員,則專找痛處說個沒完沒了,卻拿不出什麽好主意去解決問題。

  打,拿什麽去打,那邊暫署閩撫的福建布政使陳敏吾上奏說他是個文官,不會打仗!

  而福建海防總兵則上奏說沒有閩撫的指揮,出兵是名不正言不順,無法打仗!

  朝中濁流官員們聰明得很,堅決不肯出任閩撫。

  至於清流,盡會跳腳,他們專職罵人,當然不會做閩撫,崇禎皇帝目光陰鬱地看過他們,很有一種從他們當中挑一個出來任閩撫的衝動!

  清流官員們才不管皇帝心中想什麽,越說越帶勁,越說越不堪。

  然後內閣諸相、兵部、吏部通通躺槍挨罵!

  內閣、各部拿不出好辦法去節製東南府,任由坐大,可謂是“紙糊三閣老!”六部則是“泥塑六尚書了”!

  兵部無能之極,什麽敵人都無法解決!

  吏部則對東南府要求給自家官員升職報告大開綠燈,是不是收錢了?

  內閣首輔薛國觀不過是說了一句話“且從長計較”,結果被噴了一臉都是!

  罵他屍位素餐是輕的,一些年輕氣盛的諫官,甚至直斥其為閹狗!

  薛國觀,字家相,號賓廷,陝西西安府韓城縣(今陝西省韓城市)人。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授萊州府推官。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擢戶部給事中,數有建白。

  崇禎即位後,薛國觀奉命巡視北疆,嚴查將吏克扣兵餉事。後因先前曾附魏忠賢,被南京禦史袁耀然彈劾,罷職歸裏。

  崇禎九年(1636),任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後升任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戶部尚書,進文淵閣,再加少保、吏部尚書,進武英殿,為首輔。

  能夠卷土重來,自有他的能耐,隻是一時依附九千歲,結果就成了他一生中洗不掉的恥辱。

  可是那時不傍九千歲,連命都沒有了,薛國觀並不是真的跟魏公公一夥的,都是迫於形式,不得不低頭而已。

  清流是有骨氣,與魏公公鬥個你死我活的,鬥是鬥個爽了,可朝廷還要人辦事的啊!

  朝堂為之一空,那麽事情誰來處理?!

  當初就是憑借這個說法打動了崇禎皇帝,崇禎也說了前事不究,沒想到薛國觀照樣被人拉出來打靶!

  說得堂堂首輔臉色鐵青,這罵人不揭短的,清流忒夠可惡。

  次輔姚明恭終究不忍,站出來啟奏皇帝道:“臣有本奏!”

  姚明恭,字玄卿,號昆鬥,人稱“姚閣老“,蘄水縣(今湖北浠水縣)巴河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禮部右待郎。

  崇禎十二年(1639年)入閣,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任戶部尚書參與機要。

  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誡其弟居恭(任劍州牧)“潔已愛民,虛心聽獄,嚴胥役,禁家奴。”

  他與熊文燦關係很好,因著這層關係,本不欲出聲,但現在不得不出來說話道:“東南府孫承宗有信來,說關於罪犯逃竄至兩邊之事,可作‘引渡’!”

  “即大明罪犯逃到東南府,由閩省派人前往台灣進行交涉,按其罪行,嚴重該當殺頭者可以把他們捉回來,普通罪犯則留在東南府服刑進行勞動改造!”

  他的話出口,引發清流狂噴:“我早就說過他與東南府勾結在一起了!”

  姚明恭不受影響,繼續道:“至於熊文燦,東南府不能把他交出來,乃是盡孝,親親相隱!”

  此話倒是有理,清流不能否認,氣焰為之減弱。

  原來在古代,百善孝為先,若父有過,子可代父服刑,是為“美德”!

  親親相隱,乃是古代刑律的一項原則,親屬之間有罪則應該互相隱瞞,不告發和不作證,同樣是為美德,反之則論罪。

  大家心忖:“老熊還真的找了個好女婿啊!”

  當天的朝會在亂哄哄中結束,哪怕清流心有不甘,但苦B的明朝又鬧出大漏子,清流也不能再抓住熊文燦不放,事情不了了之。

  蘇州巡撫八百裏加急:蘇、鬆、湖地區大雨滂沱,淹沒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