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節 甜蜜的事業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5      字數:3243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而東南府的秋收格外的甜蜜!

  台南平原上,有如置身於甘蔗田的海洋裏。翠綠的甘蔗園一片連著一片,茂密的蔗葉隨風婆娑起舞。

  在收獲的季節裏,甘蔗田裏一片繁忙。蔗農們手持鐮刀忙著收割,一捆捆去頭砍尾的甘蔗堆滿了田壟。

  顏常武親自動手,開割了第一鐮,斬下的甘蔗洗幹淨,咬一口,真甜啊!

  早有準備的陳衷紀開設製糖廠,將甘蔗製糖!

  此時,台南平原上,一個個高聳的煙囪開始噴吐濃濃的黑煙,榨糖機日夜不停地轉動,空氣中彌漫著蔗糖的甜香。

  以甘蔗為原料,經提汁、清淨、蒸發、結晶、分蜜和幹燥等工序製成白砂糖、粗糖等產品的過程、東南府製作三糖!

  哪三糖?

  紅糖、白糖和冰糖!

  國人製糖由來已久,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曆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

  土糖的選料和製作

  一、選料:選擇甘蔗成熟季節的熟蔗,選料後需去除甘蔗葉、尾端及雜質。

  二、榨汁:用兩個大石碾為土榨蔗機,大石碾上方鑿有18個凹槽,插入木楔,相當於齒輪,上麵有木樁固定,相當於軸心,軸心木樁頂端橫接一大梁(俗稱“篙桅”),靠畜力(一般用一頭牛)拉動“篙桅”,帶動兩個大石碾互為滾動,甘蔗被碾壓成汁,蔗汁順著大石碾底下的石槽,過濾後流入貯汁池。

  三、過濾:糖工用木瓢將貯汁池裏的蔗汁舀進木桶,再倒進裝有纖細過濾網的大水缸中進行過濾。最後,通過竹製導管將過濾幹淨的蔗汁引進糖鍋。

  四、煮熬:將過濾後的甘蔗汁加熱煮沸至280℃-300℃,並不停地攪拌,去掉泡沫及雜質,讓水分不斷地蒸發。加熱原料一般用木材或甘蔗渣。

  五、凝固:用少量的甘蔗汁和海石灰(起凝固、中和的作用)混合攪勻,待糖鍋裏的甘蔗汁煮沸2-4小時後,將沉澱後的海石灰水倒進糖鍋,並不停攪拌,糖漿逐漸形成。

  六、起糖:由最初的甘蔗汁→糖水→糖漿(整個過程6-10小時)。整個過程要注意時間、火候、色澤、黏度等。

  七、成糖:坨糖起糖後(稍微比糖條起糖早些時間)將糖漿裝入鐵鍋中,用預先備好的木棒不停攪拌,要求力度均衡,速度適中。大約20分鍾後,熬到汁水變成金黃色的糖漿。翻著氣泡的糖漿被倒進鋪上竹席的平台上,糖漿一邊冷卻,人們一邊用工具把糖汁鋪均勻。過了一會兒,糖漿便成了色澤黃白的紅糖。

  專門從福建各地請來的製糖師傅,由他們動手操作,在製作過程中,火候非常重要。例如起糖時的火候,起糖早了火候輕,糖難以凝固,晚了火候重,糖有苦味,隻有火候到位才能保證糖的外表漂亮,口感香甜。

  除了火候,還要有耐心。在火坑上,蔗糖水要經過四五個小時不停地翻滾沸騰,讓大部分水分蒸發後,甘蔗糖香味才最濃。師傅們說道:“在熬製的過程中還要不停地清理雜質、不停地攪拌,所以說製糖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哪怕是甘蔗水,都要進行多次過濾才能放到鍋裏煮。”

  新鮮製作好原汁原味的紅糖,在當時絕對沒有添加任何色素香精,入口甘甜、回、味無窮。

  這一團團紅糖是民眾辛勤勞動的結晶,正值紅糖飄香的好時節。使用古法製作的紅糖保留了較多甘蔗的營養成分,能快速補充體力,其中含有可提供熱能的碳水化合物,人體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核黃素、胡蘿卜素、煙酸和微量元素錳、鋅、鉻等各種元素。

  營養豐富,味道又香,顏常武品嚐後大悅!

  ……

  國人喜歡吃紅糖,但要賣給紅毛番,則要白糖。

  白沙糖由紅沙糖脫色而來,怎樣脫色就成了技術的關鍵。

  明代嘉靖中期,南安有一位黃姓的製糖人家,家裏的房子因為綿綿不斷的春雨塌了。那時候的房子多是泥土夯築,倒塌的黃泥牆體壓住了他家的紅沙糖。誰料漫長的雨季結束後,這家人把土移走,竟發現家裏的紅沙糖全部變白了!

  意外事故瞬間變成喜劇,白沙糖的秘密就這樣被揭開了。於是,按南安人這種“黃泥脫色法”,福建的白沙糖終於可以量化生產了。

  不過當時的白沙糖充其量隻是顏色淡一點,更鮮亮一些而已,沒辦法做到純白。

  此時就顯出了穿越者的厲害,製沒有采用黃泥脫色法,工人們取出一包包黑色的炭狀物放進紅糖漿裏,簡直是在變魔術一攪拌,再一過濾,就成了無色澄清的溶液,是為清汁,此時要進行結晶。

  清汁經蒸發濃縮,成為粗糖漿。必須再進一步加以濃縮使之析出結晶。煮成的結晶。和糖蜜的混合物稱為糖膏。糖膏卸下後,再降溫冷卻,使蔗糖的析出較完全,並使原有和結晶繼續長大,這個過程就是助晶。助晶後的糖膏通過高速回轉離心機使蔗糖結昌與糖蜜分離開來,分離得到的白砂糖再經幹燥,篩分,得到一定規格的產品,即成為成品的白砂糖。

  福建請來的製糖師傅們驚得呆了!

  陳衷紀皮笑肉不笑地道:“你們明白為什麽我們給你們這麽高的價錢,還要你們遷移家人到東南府?”

  “如果我們製糖工藝外傳了,找到是誰說出去的,是為叛逆,殺頭,家人為奴!”陳衷紀嚴厲地道。

  眾師傅們唯唯,深為可惜此法不可以讓他們發財了。

  炭狀物不是一般的炭,這是活性炭!

  如果有顯微鏡,觀察活性炭,簡直象個黑“蜂窩”,盡是些洞洞,表麵麵積很大。表麵麵積大的物質有個特性,它會吸附別的東西。

  活性炭的表麵麵積很大,“抓”分子的本領特別強。在紅糖水裏,因為那些色素的物質總是又大又重,所以,在“路過”活性炭表麵時,像大象過泥潭陷了下去,最易被骨炭“抓住”。活性炭既然吸附了色素,那麽,一過濾,除去了活性炭,濾液也就沒色了,紅糖變成了白糖。

  由於活性炭固體顆粒較大,比起黃泥,自然過濾得更加更好,生成的白糖賣相超好!

  東南府使用了廣泛種植的椰子殼製作活性炭,方法來自顏常武,他做地理編輯時,曾經做過一期節目就是(各地)古法製糖,包括了中國,還有古巴、牙賣加,清楚製糖的整個流程!

  離心機用水力驅動,活性炭土法製作則是物理活化,不需要化學藥劑活化,可以在當時的環境下生產。

  再接再厲,生產冰糖:

  白糖,是漂亮的白色結晶,不過還含有一些水分,晶體比較小。冰糖則是“更上一層樓”了。如果再把白糖裏的水除去,那就能得到大塊的無色晶體——冰糖。我國很早就會製造冰糖,

  冰糖的製作方法有多種,例如:

  傳統土法熬製工藝:

  先溶糖(白糖和水的比例是10:2.5)煮沸,用蛋清水(1個雞蛋調清水5kg左右)提純,然後起鍋過濾;

  再熬糖:糖漿提純過濾後回鍋熬製至105度左右,將糖漿滴入冷水碗內,可用手轉揉成軟團時,即可出鍋;

  然後生冰:用口大底小的金屬桶具或金屬盒缽作容器。容器口交叉擱置2根竹(木條),在竹木條上對稱係上四根麻繩,垂直於容器中,為使麻繩垂直,可用麻線下端係上墜物。容器備好後將糖漿倒入容器中。在容器周圍堆積糠殼,上麵用紙或布覆蓋,並以糠殼蓋其上,冬季宜多,夏季宜少,以適應生冰溫度的需要;。

  最後是出冰:糖漿在容器中盛置7天(不能振動,即結晶成冰糖,出冰時,先去掉容器上的覆蓋物和糠殼,舀去結晶體附近的底冰,將容器倒扣在有木架的缸上,滴淨餘水後,用木棒輕敲容器周圍和底部,冰糖即可脫出。

  又有吊線工藝法,將純淨砂糖溶解成飽和濃厚糖液、然後注入桶或桶形容器中,在桶內吊上綿線(根據桶的大小排列不同的綿,經過1周左右,在線上就會長出(結晶出)很多冰糖(俗稱柱冰),同時在桶的邊緣也會形成一些結晶冰糖,經過洗糖、幹燥就得到成品。

  冰糖來自白糖,東南府出的白糖好,冰糖質量也水漲船高,相當地好。

  ……

  倉庫裏,顏常武與陳衷紀視察,看到成桶的白糖堆到了倉庫頂,一路走過去,走回了倉庫門邊,陳衷紀有點擔心地問:“那些紅毛番能夠吃下我們這麽多蔗糖嗎?“

  話音剛落,外麵傳來一把半生不硬的漢語道:“陳CEO,對於白糖,我們紅毛番是有多少就收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