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 懲治不義行動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5      字數:2267
  會議室內鴉雀無聲,隻有李英的聲音在回蕩:

  “遇敵不前者,殺!

  臨陣脫逃者,殺!

  見死不救者,殺!

  貪生怕死者,殺!

  投敵叛變者,殺!

  延誤戰機者,殺!

  違抗軍令者,殺!

  泄露軍機者,殺!

  謊報軍情者,殺!

  動搖軍心者,殺!”

  “十殺令,用刀子殺!”李英涼涼地道:“按參謀部規定,戰時旗艦有人專門記錄各艦表現,同時,各艦軍官互相監督!”

  旗艦上的記錄主要是人員在桅杆和甲板上記錄,但在那時候,大海上娛樂基本靠手,通訊基本靠吼(哦錯了,靠旗語),通訊質量取決於距離和天氣。即使距離天氣都還行,水手們還經常打錯、看錯信號。您能區分有意看錯和無意看錯嗎?不能。

  於是根據顏常武的指示精神,參謀部建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監督體製,那就是下級軍官監督艦長,

  艦長的作戰指示成為艦上官方的記載,成為航海日誌,而高級軍官們則每天都要自己記錄航海日誌,返航一到碼頭就立即上交參謀部。

  如果某艦長由於過錯被送上軍事法庭,高級軍官們的航海日誌會被拿出來和艦長記的日誌作比較,以尋找證據或搞清事實。

  艦長可以指揮艦上的高級軍官,但他無權罷免他們(除非是很確切的證據),更無法直接提拔他們,軍令上說明,所有艦長職位由顏常武決定,高級軍官職位則由參謀部決定,但最終還得顏常武簽署命令。

  顏常武講話,他首先對文官們道:“你們一直羨慕說軍隊的工資高,現在明白了嗎?”

  諸文官應道:“明白了!”

  “這是軍人們用命換來的,也是他們應得的,從此,文官不要再講武官的怪話,講的,被我聽到了,那就隻好對不起了!”顏常武輕描淡寫地道。

  然後他轉向武官們道:“這真正是我們的首戰,隻許勝,不許敗,想要取勝,首在勇氣,狹路相逢勇者勝!”

  狹路相逢勇者勝!他說出這話讓所有人精神一振!

  ……

  作為參謀長的斯托姆叫侍衛道:“抬上來吧!”

  抬上來的是地圖架,斯托姆用教鞭點取道:“這裏是金門!金門過去是鷺島要塞(位於鼓浪嶼)、大陸這邊即廈門。”

  他通過了漢語四級(有一定的放水嫌疑),使用的是漢語官話,吐字清晰。

  “我們要進攻的許心素、楊祿已被明朝招安(東南府把大陸稱呼為明朝,不說朝廷兩字,實質顏常武的野心顯露,與明朝是分庭抗禮了),他們的艦隊停泊在廈門港內。”

  “他們的軍力部署如下,鷺島要塞的官軍有24磅大炮6門,12磅炮12門,還有6磅炮20門,這是個麻煩,但也是一條炮艦的量,一旦他們開炮,我們絕對還擊。

  還有一個麻煩是鷺島要塞的守將於誌高,這位仁兄是參與奪回澎湖的明將之一,可能戰鬥的意誌比較強,我們得當心。

  許心素、楊祿的艦隊有船隻五十二艘,較大的有三條中軍船(快速的廈門同安船型。船長32米、寬7.1米、深3 米,排水量225噸,載重100噸,3桅4帆)、二艘潮州紅頭大海船(船長39米、寬13米、吃水2.5米。主炮炮彈重24斤,可射至4-5裏遠。),其它的船隻有水艍船(也稱雙蓬艍船,是在漳、廈一帶建造的具有結構堅實、操駕靈活、行駛快捷的中型戰船。船長20米、寬5.7 米、為鬆、杉木材建造。該船也可作為遠洋貨運船,船民舉家都住在船上,有臥艙,需要是即可改造成戰船。)、趕繒船(趕繒船為繒網捕魚海船改造而成,屬於閩南建造的中型海船,是明朝水師的主力戰船。船長12-25米、寬3.6-6.4米。)、鳥船、小哨船等,他們的總兵力有三千人。

  而明朝水師則有上百條船,歸總兵官俞谘皋指揮,大船不多,隻有幾條,能夠征調的總兵力有上萬人!”

  “五天!”斯托姆豎起一個巴掌道:“督軍大人已經派人去廈門下了戰書,聲討許心素和楊祿的不義行為,譴責他們,約定在初十雙方在金門展開決戰,一解江湖恩怨。”

  “我們這次出動的第一打擊群組成有北港一號、二號和四號,加上六條高雄艦高速艦,第二打擊群為三條大帆船和六條大福船作為炮艦,加上三十二條水艍船、趕繒船等,我們行動代號為‘懲治不義行動’!”

  “打擊群”的名稱來自顏常武,采取行動代號也是他的所作所為,要求參謀部給每次大的行動起一起有意義的、英勇的行動代號,以鼓勵軍隊士氣還有告慰陣亡將士的家庭,比方說,他說道:“當一個水兵倒下,他的父母知道他是在雷霆破敵的行動中倒下的,相信他們一定會很欣慰!”

  從此之後,東南府進行大的行動時總是使用一些比較象樣的代號以自我標榜自己的正義和行動的正當,還是收到好效果。

  “我方的打算是引敵出動,盡量不與明朝為敵,目前還不合適與明朝開戰,但是如果他們敢打第一槍和開第一炮,絕對不客氣!”斯托姆傲然地道,根本不當明朝水師一回事。

  東南情報局的作用顯露出來,他們搜集了大量的敵方情報,讓東南艦隊清楚自家火炮遠遠勝過了明朝這邊。

  “我們作戰計劃在於以第一打擊群發炮攻擊敵人艦隊,一直開炮,等到敵人潰敗,再動用第二打擊群上前。”斯托姆說出這話來,很多人就笑逐顏開,尤其是從步兵轉向陸戰隊的鄧天彥、顏樂、顏典諸人,按軍製,一旦短兵相接,陸戰隊就會最苦,死傷難料。炮艦遠遠開炮是好事,等到敵人潰敗時,陸戰隊不用死傷這麽多,又有戰功,多好。

  他們望向他們的督軍,知道他是“以人為本”,不輕易死傷人命,軍令曰“你能夠派槍炮去的地方就別派人去。”

  大家都在誇著督軍真仁義,隻有象陳衷紀之類的高官才清楚顏大少念叨的是“花費了大量真金白銀訓練出來的軍人,沒用上幾次就掛掉了,豈不是很虧?至少要等回本再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