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2節 在科倫坡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12-10 00:13      字數:2369
  公元1664年三月初六下午三點,斯裏蘭卡科倫坡。

  那裏南邊海岸就是南華帝國的租借地,建有深水港口和最大的海外倉庫!

  中國城就在海邊的一座山上,有層層疊疊的房屋和一條條寬敞整潔的道路,正是中國人聚居的地方。

  記者貝奇看到下方的港口,已經聚集了一支龐大到令人膽寒的艦隊,包括了二十八艘戰列艦,雖然都是較小型的“東南亞級”三級戰列艦72艘,該級戰列艦擁炮76門,港口內沒有擁炮90門“印度洋級”二級戰列艦,更沒有擁炮過百門的帝國級戰列艦,且戰列艦的新舊不一,新艦少舊艦多,但戰列艦就是戰列艦!

  風帆時期的戰列艦是威風凜凜,尤其是“東南亞級”三級戰列艦,被認為是火力與機動性完美結合的產物,它們既有足夠強大的火力,敢於對抗一級、二級的戰列艦,又有堅固的防禦,不象巡航艦挨了戰列艦炮擊即時散架,還擁有流線型的身軀,速度快捷,與巡航艦結伴航行時不會掉隊。

  固然一級、二級戰列艦擁有強大的火力投放能力,但極為笨重難以操縱,無法執行主力艦隊決戰以外的其它作戰任務,所以哪怕卡博特總督作為海軍上將的體麵,擁有二級戰列艦作為座艦,這回他沒帶上二級戰列艦。

  南華艦隊的軍艦保養得當,軍人們精神抖擻,軍威畢顯!

  所以貝奇每次走過港口,見到戰列艦時總是駐足停留觀看,想到海軍那激情燃燒的海上生活,不無向往。

  他是《南京日報》的記者,多在大明工作,沒見過戰列艦編隊的機會不多,不象他的同行王雲生是《南華日報》的記者,對戰列艦是司空見慣,除非是一二級的戰列艦才會吸引他的注意力。

  有兩艘戰列艦剛剛出港,此時它們已經脫離了拖船的拉動,自己吃上了風,上麵的風帆大張,鼓蕩前進,船頭犁浪前進,船尾一條白色的航跡,還有一群海豚擊水,它們矯健的身體跳離水麵,就在戰列艦周圍跳躍,場麵極為壯觀!

  由於傳說中有海豚救助落水者的場麵,因此廣東人也不吃它們,海豚得以在人來人往的海域中自由。

  何止是貝奇看出了神,港口各處一些中國人及遊人都看得發呆!

  當時環境缺乏娛樂,戰列艦出航的場麵讓人得到了很大的觀感娛樂。

  從貝奇的視線望下去,他就看到幾名呆在樹下休息的搬運工,一不小心就“中彈”了,狼狽的逃離樹下,他們遭遇了“神鳥”的轟炸!

  “神鳥”就是烏鴉,科倫坡是“神鳥”的天堂,烏鴉在市內空中盤旋,遮天蔽日,叫聲震耳欲聾,飛掠而過時一不小心就會挨炸。

  所以,有點體麵的人和女郎,都會打傘。

  烏鴉得到了當地人的保護,中國人從不打它們來吃,既是入鄉隨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喜烏鴉,烏鴉因為不吉利得保,正如中國人不會吃金魚,金魚因被視為瑞祥而活。

  科倫坡在僧伽羅語為“海的天堂”之意。城市曆史悠久,早在8世紀,阿拉伯人在此築屋定居,當時稱“科蘭巴”(“港口和芒果樹”之意),已經成為商貿重鎮,14世紀時,中國商人頻繁來到科倫坡港進行商貿活動,後葡萄牙人譯為“科倫坡”,中國人照用不誤。

  它地處海濱,氣候宜人,高溫而無酷暑。市內的街道上到處栽有鐵木樹,河塘有睡蓮,但更多的是直接聳雲霄的椰子樹。還有許多奇特的樹,如“雨樹”,它是一種傍晚樹葉吸收水分,直到太陽東升後,葉子伸展,水就像雨滴似地灑給樹下的植物。

  當地人信佛,與中國人同宗,中國人在此地如魚得水,租賃港口九十九年。

  中國人在此大搞基建,港口、倉庫、城鎮等等,這裏有船塢可以大修船隻,變成了中國城,中國元素處處都有,貝奇還看到了一處平麵屋頂上曬滿了魚翅,中國人喜歡吃魚翅,結果鯊魚就倒了大黴。

  這屋頂的魚翅多到數不清,也不知道殺了多少條鯊魚!

  科倫坡港太重要了,處於大航海時代東西方來航的中樞,從此地出發向西的船隻,在此補給充足後,就航渡通過印度洋,下一站是阿拉伯半島的亞丁港,中途不作補給。

  現在,準備前往南非的帝國艦隊在此取齊,準備出發。

  二十八艘戰列艦、三十艘高速巡航艦、二十五艘運兵船和八十三艘運輸船組成的大艦隊!

  貝奇知道出航時間就在明天上午七點,因此他抓緊時間,在科倫坡各處遊覽,撰寫遊記,寫完稿件後就托班船運回旭日港,再用班船運回南京發表。

  貝奇向著港口走過去,很快他就接近了關卡,那裏有“摩羅叉”亦即是錫克人,他們是皇協軍,站得很直,在一絲不苟地檢查著過往人的證件,哪怕是貝奇是純粹中國人的麵孔,胸前掛上了狗牌---記者證,錫克人也仔細對過記者證上的畫像後才放行。

  錫克人---出於職業敏感,貝奇尋思著有機會給錫克人寫點東西,向大陸的讀者們介紹一下這種中國人忠實的走狗,畢竟在阿三民族中,錫克人屬於清流,是阿三中的奇葩。

  “如果說戰鬥中其他的阿三都逃跑了,那麽隻有錫克人會與中國人並肩作戰到底,屬於中國人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戰友。”這是中人對於錫克人的看法,他們特別勝任軍人、警察崗位,因此得到了青睞,在南華帝國受到了較多的雇傭。

  貝奇走向碼頭邊,他找著了舷號為“南運113號”的風帆船,在跳板處有士兵把守,檢查過他的記者證後才放行。

  哪怕港區是中國人控製的也一點都不放鬆警惕,貝奇寫下了戒備森嚴的通關過程,說祖國人民應該感到放心。

  漫步“南運113號”的甲板上,貝奇曾在他的稿件上寫下了:“雖然我沒能在戰列艦上坐著,但我坐在了象戰列艦一樣大的運輸船。”

  “南運113號”是大型蓋倫式風帆船,有4根桅杆,前麵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它的排水量達到了1200噸,差不多能與三級戰列艦相比!

  很不錯地,作為有影響力的報社記者,貝奇得到優待,他乘上了一艘大船,這船主要運輸軍資而不是彈藥,危險性較小。

  他的同行,《南華日報》記者王雲生因為有關係,坐上的是巡航艦,能夠直麵戰鬥,讓貝奇羨慕不已!

  “不管怎麽樣,隻要能去南非,拿到第一手資料,我回國後必能升職!”貝奇還年輕,給自己打氣道。